我在校史館的日子

出自政大記憶網
於 2020年5月6日 (三) 07:52 由 Conductor Wen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政大有校史館?」有些政大朋友聽到我先前的打工經驗,絕大多數會脫口而出這個疑問句。


  是的,政大不但有校史館,而且還曾經是我學生生涯難忘的回憶。


  2004年10月,大三青春少年兄的我,接受好友曾冠傑的邀請,來到行政大樓祕書室轄下的校史室工讀。校史室位於行政大樓八樓,平時不對外開放,我們幾位工讀生都在校史室旁的工作間打工。雖然不對外開放,但要做的事還真不少,例如:編目建檔、大事記摘錄、掃描重要文件、影像資料庫管理、《政大校訊》每期建築巡禮或校史小故事的發表等等,工作內容很適合歷史系學生,我也在大三下學期發表〈矗立山腰的城堡─藝文中心〉短文。


  升大四的暑假,為了增加校史室的能見度,我們到校外觀摩台大醫院院史館、東吳大學校史館,也在貓空行館BBS站開校史室板,由我擔任首任板主,除了轉錄先前在《政大校訊》發表的文章,也作為校史室工讀生交流的園地。在準備研究所推甄前夕,我發表〈曲徑通幽─飛龍翱翔樟山寺〉短文,敘述政大後山、聯絡校內外的樟山寺步道故事。沒過多久,我考取台史所,繼續留在政大,而校史室經過祕書室的整修後,改稱校史館,並於2006年6月9日隆重開幕、開放參觀。


  我和冠傑一起考取研究所,希望對校史館能盡一己之力,剛好搭上開館、有導覽解說需求的順風車,我們接下導覽的工作。接著,政大八十週年校慶即將在2007年5月20日來臨,校史館工作團隊也做了任務編組,大家在2007年初認養八十週年校慶紀念特刊的一些章節,我獨立包下〈周邊景觀〉,另與冠傑、歐長潤學妹整理、合寫〈政大小故事〉、〈校內建築〉,寫作的時候字斟句酌、不眠不休,但經過美編、排版之後印出的校慶紀念特刊,大家的心血結晶躍然紙上,也讓海內外讀者瞭解政大八十年來的校史故事,辛苦也就值得了!我還記得校慶當晚,我和冠傑、黃彥儒學弟在校史館值班,聽到蘇打綠的歌聲,還看到絢爛的煙火,雖然不能到操場跟群眾狂歡,但內心的奔騰澎湃,卻是與群眾一致的。


  八十週年校慶轟轟烈烈畫下完美的句點,我也即將升上碩二,對於校史館,除了校史資料的徵集、日常的開放、導覽解說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呈現方式呢?冠傑在大學時期,一度有創立校史社團的念頭,但社團要如何永續發展,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山不轉路轉,剛好在升碩二的暑假,我參加閩南文化夏令營,認識帶隊的國發所彭立忠老師,立忠師是政大校友,對學校懷抱溫情與敬意,還有深厚的感情,營隊結束後持續與老師保持聯絡,也透過承辦校史業務的劉映晨秘書聯繫,立忠師慨允在2008年2月的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擔任「認識校史與校史導覽」服務學習課程指導老師,我和冠傑擔任教學助理之職,帶領同學們瞭解政大的故事,以及導覽解說的方法。


  在課程的設計上,除了最基本政大校史的講授,我們還會帶同學們到校史館親身體驗校史的氛圍,也會帶同學們走訪政大後山,更跨出校園,聆聽臺大校史館、臺北故事館等單位導覽人員的解說,學習多元的導覽技巧、培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胸襟,最後期末總結,用分組上台報告,或是做一個與校史有關的文創產品發想等等,讓「有距離感」的校史在生活上與同學親切互動。


  服務學習課程不像一般的學科課目採取分數計分,而是以「通過」、「不通過」二分法呈現,我和冠傑在擔任教學助理的過程中,看到若干同學滿混的,連期末的心得回饋都抄別人的,但這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同學不但認真上課,來校史館協助導覽解說還會是先請我示範,並且反覆練習,如此誠懇踏實的態度,相信會對這些同學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會有正向的助益。


  時光荏苒,到了研究所四年級,也該交棒給新人,不然恐怕沒辦法畢業。幸運地,自己系上的陳家弘學弟、李佳若學妹主動接下教學助理,以及校史館工讀的棒子,我也在2010年1月初寫信請辭,完成了階段性任務。回顧2004年10月到2010年1月,五年三個月的校史館工讀生,從大學部到研究所,從撰寫文章到課程設計,對我來說不光只有增廣見聞、賺取生活所需,更重要的,是對政大油然而生的自豪與認同,以及「我曾經在這塊園地打拼」的成就感!


  這幾年和立忠師聯絡,從閒聊中得知校史服務課程在2018年左右因為若干原因未能繼續開設、當年辛苦成立的貓空行館BBS站校史館板也隨著貓空行館的關閉而走入歷史、校史業務也隨著組織調整,從秘書處轉到圖書館…。人事的變遷有時比春夏秋冬四時的遞嬗還快,走筆至此,或多或少有幾分唏噓感慨,但我相信,當我翻閱過往資料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是把生命中奉獻於政大校史館的黃金歲月記錄下來,往事並不如煙,只是昇華成生命中的養分,化作春泥更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