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在華文傳遞時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一個新世紀的旅人,注定要在一個已經過度解釋、過度觀看、過度探索的世界中出發。面對令人望而生畏的舊旅人知識經驗,擠在已經夠擁簇精彩的思想大廳裡,新旅人仍奢侈地冀望自己能擁有看見新世界的幸運。—胡晴舫《旅人》

在2020的疫情風暴之中,旅人的嚮往變得遙不可及,反之,可以有一段時間好好探尋過去的自己,不論是身處在生活中的位置,抑或是台灣處在世界中的位置。

在土耳其交換的一年,透過「沙發衝浪」(Couch Surfing)的方式去了近20個國家,每次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會開始介紹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泰國人,台灣的小吃文化、中文正體字怎麼寫及當時仍為世界數一數二高樓的台北101,還因為這個沙發衝浪的旅遊經歷,透過學妹拉拉的介紹上過「大學生了沒」(由校友陶晶瑩主持),由於太喜歡和外國人介紹台灣,因而決定推甄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記得當時推甄的作文題目是「學習外語的經驗」,剛從土耳其回來,對於這個題目非常有感覺,洋洋灑灑寫了一篇「旋轉在土耳其的天空下」,很幸運地推甄上了,開始學習如何「教中文」的過程。

每天都在說的語言,變成一門學問的時候突然覺得很陌生,好比我們說過去式要加「了」,吃了沒、去了嗎、說了什麼,「動詞+了+疑問詞」彷彿可以成為一個句式,但千變萬化的中文邏輯其實非常仰賴語境和說話者的聲音表情,問句可能不見得是在問題,否定句也可能不見得代表真的否定,如「好不熱鬧」。

在學習如何教中文的過程中,最過癮的其實是拆解自己的每天都在說的話,當傳遞文字、傳遞文化成為使命,一群同學眼神中充滿光芒。猶記得當時正經歷太陽花學運,班上的同學超過一半都去靜坐,時常討論民主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如果說讀研究所是否為人生之必要,光是認識了這群人就讓人覺得非常值得,與人產生連結並讓連結成為網絡,是身為旅人可能也在追求的安定。

謝謝當時的導師同為語言所所長現為華文所主任的張郇慧老師、最辛苦也最可愛的幼群助教、我的論文指導教授高莉芬老師、語言所積極推廣廢除英文門檻及退學制度的何萬順教授,由於有這些地圖上的領航者,才讓我們一個個旅人得以找到旅程中最舒適的姿態和探索世界的方式,請繼續帶領新世界的旅人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