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苑覺非 的原始碼
←
苑覺非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檔案:苑覺非_2A.jpg|280px|thumb|right|苑覺非(1912-2011),1959年到校,任教中文系,歷任教務處、訓導處秘書,1980年退休。照片攝於1960年代政大訓導處秘書任內。資料來源:苑覺非家屬提供。]] 苑覺非(1912-2011),曾任煙台聯合中學訓導主任、員林實驗中學首任校長,1959年到校,任教中文系,歷任教務處、訓導處秘書,1980年退休,2011年辭世。 ==生平== 苑覺非,譜名楨,字幹忱。1912年9月4日(農曆7月23日)生於山東寧陽柳家樓書香世家,幼時承母授課,傳授經書左傳;稍長從堂伯廣陞公就讀私塾,奠定國學基礎。青年時期遍學真草隸篆,及長未冠,即能為碑文。 縣城中學畢業後,就讀北平師範大學。唯因戰亂未能完學。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山東淪陷,投奔汶上縣白育普將軍魯南聯軍帳下,擔任聯防抗日總團部秘書,兼任汶上縣府主任秘書。不久即就任汶上縣縣長,1939年參與梁山戰役。 1946年抗戰勝利後,轉往濟寧華光中學任教。1948年國共內戰延燒華北,7月濟寧失守,任職煙台聯合中學訓導主任,赴湖南安化輔佐張敏之,共同帶領流亡學生南下廣州。在穗獲山東省主席秦德純承諾,將二千餘流亡學生安置於澎湖馬公。未料船抵馬公不久,即遭國軍卅九師官兵強行要求學生入伍。張敏之校長和部份學生被指共諜遭逮捕,史稱「澎湖七一三事件」(又稱「山東學生流亡案」)。事件後擔任甫成立之澎防部子弟學校教務主任,1951年王志信校長請辭,以副校長代理校長,並將該校自澎湖遷往彰化員林,即教育特設員林實驗中學。1953年因積勞成疾堅辭校長職務,轉任教育部編審,但仍致力奔走協助退伍之山東籍流亡學生復學。 1959年受聘政治中文系擔任教職,專研中國經典,尤重孟子,撰述《孟子大義》、《孟子闡微》等著作,在校期間先後擔任教務處和訓導秘書多年。1980年屆齡自政大退休。 2011年病逝臺北,享嵩壽101歲。 ==參考資料==
返回到「
苑覺非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