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胡良珍 的原始碼
←
胡良珍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胡良珍.jpg|230px|thumb|right|胡良珍(1924-2004),專長於民族學、中國邊疆問題研究,1962年到校,執教民族社會學系,1973年退休。2004年過世。]] 胡良珍(1918-2004),專長於民族學、中國邊疆問題研究,1962年到校,執教民族社會學系,1973年退休。2004年過世。 ==生平== 胡良珍,字世民,1918年生於福建古田。<ref name=":1">國史館,〈胡良珍〉,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委會侍從室系列廿五,編號:129-250000-3300。</ref>1936年福州英華高中畢業,就讀燕京大學法學院。<ref name=":2">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2011年,《校友風采》第一冊,頁50,福建: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ref> 1940年12月日本對美國宣戰,燕大被迫停課並遷往四川,千里流亡至四川成都復學,1943年就讀成都燕京大學期間,曾隨人類學家[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E%97%E8%80%80%E5%8D%8E 林耀華]深入四川涼山地區從事少數民族田野研究,<ref name=":3">林耀華,1978年,〈序〉,《涼山夷家》,亞洲民族叢刊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ref> 大學畢業後進入同在華西壩的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攻讀碩士。1945年戰爭結束後擔任福建省政府專員。<ref name=":4">國史館,〈蔣經國電蘇光宇王春熙等...〉,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蔣中正總統文物,編號:002-080200-00636-062。</ref> 1948年通過第二屆留學考試,前往法國深造。進入巴黎大學攻讀國際法;之後又進文科博士班,兼研人類學、民族學,以及史學研究法。1956年以論文〈中俄東北疆界問題之研究〉獲頒博士學位。次年再以〈中國大涼山的儸儸民族社會組織〉獲文學博士學位。<ref name=":5">趙光裕,1962年2月,〈苦學成功的胡良珍博士〉,《文星雜誌》,9卷4期,頁38。</ref> 1957年獲得文科和法科博士學位後,應聘前往新加坡南洋大學擔任史地系和政治經濟系客座,1959年受法國國家中央科學研究院聘任,返回巴黎,專門擔任該院人文學部亞洲人類學研究工作;負責編纂《中國民族誌》。1961年受時任教育部長黃季陸致函胡良珍邀請赴臺講學,從馬賽買舟經香港返臺。1962年起專任邊政系(今民族學系),同時在中央研究院研究和臺灣大學兼課。1963年一度前往馬來亞大學講學。 在政大任教期間,講授民族學、邊疆民族問題等課程,也帶領學生進入田野。研究原本聚焦中國邊疆問題,1970年代逐漸轉向臺灣原住民族研究,他的原住民研究成果至今仍為本領域重要的參考資料。此外,他同時也是最早採集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先驅之一,1964年至1966年間,在他指導下,邊政所學生組織成立「山地社會考察隊—歌謠錄音組」,陸續前往台東縣土坂村排灣族部落、花蓮縣卓溪鄉布農族部落、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部落等地,採錄當地傳統歌謠和祭典儀式活動,早於一般所知史惟亮、許常惠等人的民歌採集運動。<ref name=":6">李志銘,2022年10月13日,〈被誤解的歐樂思與「民歌採集運動」(上): 史惟亮及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鳴人堂》,網址: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369/6682517。</ref> 1973年自政大退休,2004年過世,享壽87歲。 ==研究著作== 胡良珍畢生致力於中國與臺灣少數民族研究,尤以中國邊疆民族問題、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結構、生活方式與歌謠文化最具代表性,其著作至今仍為民族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代表性著作包括: *《中俄疆界問題之研究》(臺北:中央文物出版社,1988年) *《史學方法之探討》(臺北:史學通訊,1966年) *《臺灣布農族的生產方法之研究》(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6年) *《臺灣曹族之生活方式》(臺北:中國社會學社,1971年) *《南投靜觀賽德克人的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年) *《胡良珍論文集》(臺北:邊政學報,出版年份不詳) *《我國與接鄰國家之國界問題》(臺北:國防研究院,1965年) *《法國地方制度特點之研究》(臺北:出版者不詳,1968年) *《最近一百年來東北邊患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年份不詳) *《臺灣泰雅族民族學的初步調查研究》(臺北:政治大學,1967年) *《臺灣布農族民族學的初步調查研究》(臺北:政治大學,1969年) *《人類:其成就與未來》(Levi-Strauss 原著中譯,臺北:人間知識,1973年) ==資料來源==
返回到「
胡良珍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