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吳兆棠
」
於 2024年3月29日 (五) 03:45 由
Wei.
(
留言
|
貢獻
)
所做的修訂
(建立內容為「吳兆棠(1905~1964),字昭讜,安徽省休寧縣人,長年深耕於教育界並作為我國童子軍發展之一大推手。 ==生平== 吳兆棠於1904年生於安徽省休寧縣,有三兄二姊家族世代經營農商,且其父辦有小學,故自幼學習經史。高中畢業後,曾任村中暑期學校教員一月,自此對教育方面產生志趣,並投考安徽省立第三中學以第四名的成績錄取,但鑒於內地學校之升學資源較為不…」的新頁面)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
差異
) |
下個修訂→
(
差異
)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警告:您目前正編輯頁面的舊修訂版本。
若您發布,在此修訂之後變更的任何內容將會遺失。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吳兆棠(1905~1964),字昭讜,安徽省休寧縣人,長年深耕於教育界並作為我國童子軍發展之一大推手。 ==生平== 吳兆棠於1904年生於安徽省休寧縣,有三兄二姊家族世代經營農商,且其父辦有小學,故自幼學習經史。高中畢業後,曾任村中暑期學校教員一月,自此對教育方面產生志趣,並投考安徽省立第三中學以第四名的成績錄取,但鑒於內地學校之升學資源較為不足,故轉往江蘇省立第一中學。1922年於廈門大學習一半年,因水土不服轉往上海國立同濟大學,並於1924年受中國國民黨徵詢加入學生會常任委員,因環境與任務關係,興趣見傾向於政治。 ==著作== * 《童子軍教育之理論與實際》 * 《訓導原理與實施》 * 《教育原理》 * 《研究方法》 * 《人格心理學》 == 大事記 == {| class="wikitable" |+ 說明文字 |- ! 日期 !! 大事記 |- | 1905年11月 || 出生於安徽省休寧縣 |- | 1925年 || 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德文科 |- | 1925年 || 赴日攻讀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 |- | 1929年 || 出任考試院編譯 |- | 1930年 || 出任考試院考選彙編鑽委員 |- | 1932年 || 出任軍事委員會政訓處上校秘書 |- | 1933年 || 出任中央軍校訓育總教官 |- | 1934年2月 || 出任中央軍校高教班政治主任教官 |- | 1934年6月 || 奉派赴德國留學 |- | 1938年6月 || 考得德國柏林大學教育博士學位 |- | 1938年 || 出任中國童子軍總會主任秘書 |- | 1939年6月 || 出任中央訓練團童幹班少將副主任 |- | 1939年9月 || 出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 |- | 1940年 || 出任中國童子軍協會全國理事 |- | 1941年 || 擔任中央大學教育系教授 |- | 1946年 || 出任南京大學教務長 |- | 1947年 || 出任教育部督學,同年當選國大代表 |- | 1949年 || 出任台灣省政委兼教育廳長 |- | 1950年 || 出任交通部訓練委員會副主委 |- | 1952年 || 出任中華民國16屆世運籌委會常委 |- | 1953年 || 出任中馬文經協會理事 |- | 1955年 || 出任中國國民黨候補中央委員 |- | 1955年8月 || 出任國立政治大學訓導長 |- | 1956年 || 改任政大教育研究所主任 |- | 1964年7月3日 || 因病去世,其夫人汪瑞女士以吳博士出版所得收入交由中國童子軍總會創立獎學金。 |} ==連結== 參見[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598985dad4d5d43be357a69643be554f/ 國家教育研究院樂詞網],國史館藏。 [[Category:國立政治大學教師]] [[Category:教育學者]]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政大記憶網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政大記憶網: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檔案:吳兆棠 頭像A.png
(
編輯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