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孟十還
」
於 2024年4月12日 (五) 02:01 由
Jasonc01011
(
留言
|
貢獻
)
所做的修訂
(
→參考來源
)
(
差異
)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
差異
) |
下個修訂→
(
差異
)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警告:您目前正編輯頁面的舊修訂版本。
若您發布,在此修訂之後變更的任何內容將會遺失。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檔案:孟十還 頭像2.png|縮圖]] 孟十還,(1908年12月24日—卒年不詳)原名孟顯直,又名孟憲智,筆名孟咸直、咸直、孟斯根、斯根。其為作家、編輯、俄國文學研究者、翻譯者、教師。 == 生平 == 中學畢業後,就讀哈爾濱俄語專校,最初從事新詩創作,1923年起先後在瀋陽《盛京時報》及大連《青年翼》等刊物發表各種散文詩及新詩作品,包括《淚和血》、《流水中的落葉》、《一個秋裡底哀聲》等。 1925年在丁惟汾介紹下參加國民黨,曾任國民黨哈爾濱市特派員。1927年前往蘇聯留學,先後就讀孫中山大學、莫斯科大學政治經濟系。1932年返國,曾擔任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編輯、浙江省政府圖書館主任等職,同時致力於譯作。1934年,魯迅和茅盾發起創立《譯文》雜誌,由黎烈文主編,上海生活書店發行。孟十還曾在這本雜誌發表過多篇俄國文學作品,也因此而和魯迅結識。 1935年和曹靖華、方土人兩人共同翻譯《蘇聯作家的創作經驗》,介紹多位蘇聯時期作家給華文讀者。1936年,創立《作家》月刊擔任主編,這份刊物是當時左翼文學作家發表作品的重要園地。此後曾經翻譯一系列俄國文學書籍,包括小說作品《果戈理選集》、《普式庚短篇小說集》、《五月之夜》、《嚴寒》,以及理論著作《果戈理寫作方法》。 1937年對日抗戰爆發後西遷,曾擔任漢口《大時代週刊》社長。1940年入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之後任職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抗戰結束後曾派往東北接收,擔任興安省海拉爾市市長。 1949年國共內戰局勢逆轉,隨政府渡海來臺。先後任職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社長、考試院資料館館長、臺灣航業公司主任秘書顧問,以及中央黨部第六組特約研究員等職。1958年起應聘至政大東方語言學系專任,講授俄語課程。1962年應校長劉季洪邀請,擔任東語系主任。 退休後依親移民美國,終年不詳。 == 著作 == 先後於<盛京時報>及<青年翼>發表多個散文詩及新詩,包括: 《淚和血》、《流水中的落葉》、《一個秋裡底哀聲》。 其人生中的翻譯作品可說是多不勝數: * 在《譯文》中發表左琴科的《我如何寫作》。 * 與曹靖華、方土人兩人共同譯作《蘇聯作家的創作經驗》。 *與魯迅一同翻譯《果戈里選集》中的《密爾格拉德》 * 擔任《作家》雜誌主編輯。1937年,譯《普式庚短篇小說集》與《五月之夜》二書。 * 譯《杜勃洛夫斯基 : 普式庚選集》一書。 * 負責《匪情專題硏究叢書>中第17章《共匪文化工作之硏究》 == 軼事 == :1. 孟十還的原名為孟顯直,之所以會改名成孟十還可以從紅學補白中對孟十還改名的解釋中看出。1934年魯迅發起創辦的《譯文》創刊後,孟十還向《譯文》投了一篇蘇聯作家左琴科的《我怎樣寫作》的譯稿。負責編輯《譯文》的黎烈文覺得這篇譯文的署名"孟斯根",多次在林語堂主編的《論語》等刊物上出現,就跟魯迅提出是否能請譯者換個筆名發表。魯迅允諾後,就委託孟斯根的朋友聶紺弩同他協商。聶紺弩立馬找到孟斯根,順手從書架上抽出本《紅樓夢》,說是隨手翻到哪個人物就參照他取個筆名。不料,聶紺弩一下子翻到了賈環,就自感有些唐突。賈環這個人物口碑不好,怎麼能參照他來取名呢!正躊躇間,孟斯根說:"不妨事,賈環口碑不好,我比他還差上十倍,叫十環如何?"聶紺弩說:"既然這樣,莫如換個字,叫'孟十還'。"隨後,孟十還就給魯迅寫信將自己的新筆名告訴給他。從此,孟十還的名字經常在各家報刊上出現,就成了大家公認,自己認可的名字了。 :2.孟十還曾和魯迅合作翻譯文學作品《果戈理選集》,在魯迅過世後的喪禮上,孟十還曾為其抬棺。但在1950 年代臺灣白色恐怖的氛圍裡,他對曾經留學蘇聯一事,諱莫若深;對於曾和魯迅共同翻譯往事也絕口不提,更停止各種文學創作和譯介,只在1961年因教學需要,編著過《俄文文法》教科書。 :3. 孟十還與魯迅的交流密切,其與魯迅書信的交換多達32封,從書信中可以得知其與魯迅的書信來往中大部分在討論翻譯的文本,可以從這麼多的書信看出兩人的交情並非一般朋友,甚至在魯迅過世的喪禮上,孟十還還為其抬棺材,如此可見兩人交情極深。 '''部分書信資料''' *致孟十還〔1〕孟先生:由耳耶〔2〕兄寄來《譯文》後記〔3〕,即寄往生活書店去了,但開首處添改了一點----因為曹靖華和我都曾紹介過,所以他在中國,不算陌生人----請諒察為幸。 插圖二幅,底子已不大清楚,重做起來就更不清楚了,隻好不用,今寄回。《譯文》第三期上,就有一做[?]高爾基的漫畫〔4〕,他的像不能常有,第四期隻好不用。先生的那一幅,如底子清楚而又並不急於發表,可否給我(但不忙)看一看。 專此布達,即頌時綏。 迅上十月廿一日寄信地址:本埠北四川路底、內山書店收轉、周豫才收 〔1〕孟十還原名斯根,曾留學蘇聯,《譯文》的經常投稿者,一九三六年曾主編《作家》月刊。 〔2〕耳耶聶紺弩的筆名,湖北京山人,"左聯"成員。曾任《中華日報。動向》編輯,一九三六年編輯《海燕》月刊。 〔3〕《譯文》後記指蘇聯左琴科的《我怎樣寫作》一文的譯後記,孟十還作,後載《譯文》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四年十一月)。 〔4〕高爾基的漫畫指蘇聯藹非莫夫作《高爾基像》。 *致孟十還孟先生:卅日信收到。改名事〔1〕已通知黃先生。 高爾基的《科洛連柯》〔2〕,中國好像並無譯本,因為這被記的科氏,在中國並非名人,只有關於托爾斯泰的,是被譯了好幾回了〔3〕。 我的想印行文學家(畫家不在內)像,是為三種閱者而設,一,畫家,尤其是肖像畫家;二,收集文學史材料的人;三,好事之徒。所以想專印繪畫,木刻,雕刻的像,照相不收。印工和紙張,自然要較好,我想用珂羅版,托東京有名的印刷局去印。 不過還要緩一下。因為首先要看《譯文》能否出下去(這大約到下月便見分曉了),能出下去,然後可以登揩油廣告,而且希望《譯文》的一部分的讀者,也是畫像的閱者。倘出起來,我預備十二張一帖,是散頁。你的幾張畫像,等第一帖出來後,再去取罷。 上次的信,我好像忘記回答了一件事。托翁的《安那。卡列尼那》,中國已有人譯過了〔4〕,雖然並不好,但中國出版界是沒有人肯再印的。所以還不如譯A。T。〔5〕的《彼得第一》,此書也有名,我可沒有見過。不知長短怎樣?一長,出版也就無法想。 那邊好像又出了一個作家TOLSTOL,名字的第一字母是V,洋文昌帝君〔6〕似乎在托府上了。 此覆,即頌時綏。 迅上十月卅一日 〔1〕改名事指孟斯根改名孟十還。 〔2〕《科洛連柯》指高爾基所作關於柯羅連科的回憶錄。以《柯洛連科回憶錄的一章》為題載蘇聯《革命年鑒》第一期(一九二二年)。 〔3〕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高爾基寫了回憶列夫。托爾斯泰的筆記四十四則,和給柯羅連科的《一封信》(未完),中譯有郁達夫的《托爾斯泰回憶雜記》(載《奔流》第一卷第七期)和柔石的《關於托爾斯泰的一封偵》(載《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4〕指陳家麟、陳大鐙譯的《婀娜小史》,一九一七年八月上海中華書局出版。 〔5〕A。T。指阿。托爾斯泰(A。H。TОЛСТОЙ,1883--1945),蘇聯作家。著有長篇歷史小說《苦難的歷程》三部曲等。《彼得第一》,今譯《彼得大帝》,長篇歷史小說,有樓適夷譯本。 〔6〕文昌帝君據迷信傳說,晉時四川人張亞子死後成為掌管人間功名祿籍的神道,稱文昌帝君。 ==大事記== {| class="wikitable" |+ 主要事件 |- ! 年份 !! 事件 |- | 1908 || 出生於遼寧 |- | 1923 || 在沈陽的《盛京時報》發表新詩和散文詩 |- | 1925 || 參加國民黨,曾任國民黨哈爾濱市特派員 |- | 1925 || 在大連的《青年翼》發表新詩和散文詩 |- | 1927 || 前往蘇聯留學,先後就讀孫中山大學、莫斯科大學政治經濟系 |- | 1932 || 從蘇聯回國,曾擔任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編輯、浙江省政府圖書館主任等職。 |- | 1934 || 魯迅發起《譯文》創刊,孟十向其投稿多個作品,開始與魯迅聯繫 |- | 1935 || 與曹靖華、方土人合作翻譯《蘇聯作家的創作經驗》 |- | 1936 || 與魯迅一同翻譯《果戈里選集》,孟十還翻譯《密爾格拉德》一書。4月,創辦《作家》雜誌並擔任主編之一,成為當時有影響力的大型左翼文學刊物之一。10月,魯迅去世,孟十參與其喪禮並為其抬棺。 |- | 1937 || 對日抗戰爆發後西遷,曾擔任漢口《大時代週刊》社長 |- | 1937 || 翻譯《普式庚短篇小說集》和《五月之夜》 |- | 1940 || 1940年入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之後任職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抗戰結束後曾派往東北接收,擔任興安省海拉爾市市長。 |- | 1948 || 翻譯《杜勃洛夫斯基:普式庚選集》 |- | 1949 || 國共內戰局勢逆轉,隨政府渡海來臺。先後任職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社長、考試院資料館館長、臺灣航業公司主任秘書顧問,以及中央黨部第六組特約研究員等職。 |- | 1957 || 負責《匪情專題硏究叢書》中的第17章《共匪文化工作之硏究》 |- | 1958 || 應聘至政大東方語言學系專任,講授俄語課程。1962年應校長劉季洪邀請,擔任東語系主任。 |- | 1958 || 修訂《俄文文法》一書 |} ==參考來源== <ref>[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search/eyJxdWVyeSI6W3siZmllbGQiOiJfYWxsIiwidmFsdWUiOiLlrZ*ljYHpgoQifV0sImRvbWNvbmYiOnsicXVlcnlfaGlzdG9yeV9jb250ZW50IjoiYmxvY2siLCJwb3N0X3F1ZXJ5X2NvbnRlbnQiOiJibG9jayIsImZhY2V0c2J5Ijoiem9uZ19uYW1lIn19 國史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129-010000-2194]</ref> <ref>[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D%9F%E5%8D%81%E9%82%84 孟十還維基百科]</ref> <ref>[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search?query=creator,exact,%E5%AD%9F,%20%E5%8D%81%E9%82%84&vid=886NTU_INST:886NTU_INST&facet=creator,exact,%E5%AD%9F,%20%E5%8D%81%E9%82%84&offset=0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書目資料]</ref> <ref>[https://baike.baidu.com/pic/%E5%AD%9F%E5%8D%81%E8%BF%98/8404545/11/cefc1e178a82b9014a90c41dcbdabe773912b31b41df?fr=lemma&fromModule=lemma_content-image#aid=11&pic=cefc1e178a82b9014a90c41dcbdabe773912b31b41df 孟十還在紅學補白中的註解]</ref> <ref>[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3/03-12/4635578.shtml 翻譯家孟十還與魯迅通信多達32封 曾為魯迅擡棺]</ref> [[Category:國立政治大學教師]] [[Category:作家]] [[Category:翻譯家]]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政大記憶網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政大記憶網: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檔案:孟十還 頭像2.png
(
編輯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