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王夢鷗 的原始碼
←
王夢鷗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王夢鷗,別號宴航,筆名梁宗之,著名文學創作與批評文學研究家,於1956年進入政大中文系擔任教授,1977年退休。 [[檔案:王夢鷗先生 (出自林明德,《文論說部居泰 山──王夢鷗教授》).png|縮圖|王夢鷗先生 (出自林明德,《文論說部居泰 山──王夢鷗教授》)]] ==生平== 王夢鷗,1907年出生於福建長樂,家事業儒,父親早故,1926年就讀於福建國學院文史科研習國學,畢業後於1929年遠赴日本學習日語,並於東京美術專門學校研讀美術批評科,1931年因九一八事件返國,1933年再度赴日就讀日本[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7%A9%E7%A8%BB%E7%94%B0%E5%A4%A7%E5%AD%A6 早稻田大學]文史科研究所。此段期間結識[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9%B3%E5%B2%A1%E6%AD%A6%E5%A4%AB 平岡武夫],[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9%B3%E5%B2%A1%E6%AD%A6%E5%A4%AB 平岡武夫]對唐代與[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2%B3%E5%A5%87_(%E5%B0%8F%E8%AA%AA) 唐人小說]鑽研深入,為日後王夢鷗的學術研究提供許多協助,而留日時期更與當地文人如青木正兒、吉川幸次郎、小川環樹、池田末利等漢學家以及「東京學派」、「京都學派」等相交。1936年回國後至中央電影廠編寫劇本、影評,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王夢鷗偕妻子梁氏回湖南老家,並在當地中學教書。後受邀於小學同學薩本棟於廈門大學任教,此時的廈門大學在林語堂、魯迅、施蟄存的帶領下研究成果可觀,而在廈門大學7年的時間也讓王夢鷗轉入學術研究,尤其當時廈門大學中文系主任宋譽開啟了王夢鷗在宋、禮學領域的涉略,時值國共內戰的緊張氣氛下王夢鷗勤於劇本創作,以激勵人民士氣。而其間也兼任中央研究院秘書,傾力於中國古典領域的研究,直至全院遷台。 1949年,中央研究院隨國頻政府遷往台灣,王夢鷗亦為其中一員,1956年進入政治大學中文系擔任教授與主任職位,直到1977年退休,於2002年逝世。 王夢鷗的學術世界建構於日本、歐美與中國經驗之上,早年多從事電影工作,出版《生命之花》、《紅心草》、《燕市風沙路》等書,後著手於中國古典研究,潛心禮學、文心雕龍、唐人小說、兼攝儒釋道,一生著作包括散論九十餘篇、專注三十種,就性質而言可以歸為五大類,即禮學研究、文心雕龍研究、美學、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研究、唐人小說研究、小學創作與翻譯。2005年政治大學中文系設立「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以此紀念。 ==研究與著作== 早年多為劇本創作,曾出版《生命之花》、《紅心草》、《燕市風沙路》等書,後鑽研中國古典學術,成果包括《禮記研究》、《漢簡文字》、《鄒衍與陰陽 五行說》,《文心雕龍》、唐詩、《唐人小說校釋》(上下)、《唐詩人李益生平及其作品》、《文學概論》、《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散論達九十餘篇、專注三十種。 ==大事紀== {| class="wikitable" |+ 說明文字 |- ! 日期 !! 大事紀 |- | 1907 || 出生於福建長樂 |- | 1926 || 就讀於福建國學院文史科 |- | 1929 || 東京美術專門學校美術批評科 |- | 1933 || 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文史科研究所 |- | 1929 || 就職於中央宣傳部編審 |- | 1937 || 返湖南任中學教師 |- | 1938 || 任職於國立廈門大學,擔任副教授 |- | 1941 || 就職於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 |- | 1941 || 任職於中央政治學校,擔任副教授 |- | 1945 || 任職於協和大學,擔任教授 |- | 1945 || 任職於福建師範專科學校,擔任教授主任 |- | 1946 || 任職於中央研究院 |- | 1949 || 遷台 |- | 1956 || 國立政治大學主任 |- | 1956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教授 |- | 1962 || 任職於中國畫協會 |- | 1971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院長 |- | 1977 || 退休 |- | 2002 || 逝世 |}
返回到「
王夢鷗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