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王夢鷗
」
於 2024年7月14日 (日) 07:58 由
Pailinch
(
留言
|
貢獻
)
所做的修訂
(
→研究與著作
)
(
差異
)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
差異
) |
下個修訂→
(
差異
)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警告:您目前正編輯頁面的舊修訂版本。
若您發布,在此修訂之後變更的任何內容將會遺失。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檔案:王夢鷗先生 (出自林明德,《文論說部居泰 山──王夢鷗教授》).png|200px|thumb|王夢鷗(1907-2002),1956年專任政大中文系教授,1977年退休<ref ":-1">林明德,1998年,《文論說部居泰山─王夢鷗教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ref>。]] 王夢鷗(1907年-2002年):別號宴航,筆名梁宗之。中文學者,專精於文藝創作和文學批判。1956年起專任本校中國文學系、研究所教授以及主任,1979年退休。 ==生平== 王夢鷗,1907年出生於[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6%8F%E5%BB%BA%E7%9C%81 福建]長樂,家族世代業儒,父親早故,由寡母撫養成人。 1926年就讀於福建國學院文史科研習國學,1929年畢業,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專門學校美術批評科,1931年因九一八事件返國,1933年短暫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編審,旋即再度赴日就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7%A9%E7%A8%BB%E7%94%B0%E5%A4%A7%E5%AD%A6 早稻田大學]文史科研究所。<ref name=":0">〈王夢鷗〉,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一,編號:129-210000-3502]</ref> 就讀早稲田大學期間,結識[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9%B3%E5%B2%A1%E6%AD%A6%E5%A4%AB 平岡武夫],[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9%B3%E5%B2%A1%E6%AD%A6%E5%A4%AB 平岡武夫]長期鑽研唐代文學與[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2%B3%E5%A5%87_(%E5%B0%8F%E8%AA%AA) 唐人小說],為日後王夢鷗的學術研究提供許多協助,而留日時期更與當地文人如[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9%B3%E5%B2%A1%E6%AD%A6%E5%A4%AB 青木正兒]、[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0%89%E5%B7%9D%E5%B9%B8%E6%AC%A1%E9%83%8E 吉川幸次郎]、[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0%8F%E5%B7%9D%E7%92%B0%E6%A8%B9 小川環樹]、[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B1%A0%E7%94%B0%E6%9C%AB%E5%88%A9 池田末利]等漢學家以及「東京學派」、[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A%AC%E9%83%BD%E5%AD%B8%E6%B4%BE 「京都學派」]等相交。除日本本土文人學派之外,留日期間亦開啟王夢鷗研究美國文學的契機,間接影響日後做文學考察與理論批評的視角與風格。 1936年自日返國,最初在中央電影廠編劇和撰寫影評,1937年[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9B%BD%E6%8A%97%E6%97%A5%E6%88%98%E4%BA%89 中日戰爭]爆發,遂偕妻子梁氏回湖南老家,並在當地中學教書。後應小學同學[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6%A9%E6%9C%AC%E6%A3%9F 薩本棟]邀請,於1938年赴[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E%A6%E9%97%A8%E5%A4%A7%E5%AD%A6 廈門大學]任教,此時[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E%A6%E9%97%A8%E5%A4%A7%E5%AD%A6 廈門大學]在[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E%97%E8%AF%AD%E5%A0%82 林語堂]、[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2%81%E8%BF%85 魯迅]、[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BD%E8%9B%B0%E5%AD%98 施蟄存]的帶領下研究成果可觀,在廈門大學任職期間正式轉入學術研究,尤其時任廈門大學中文系主任的宋譽開啟王夢鷗在宋代理學領域的涉獵。1941年赴重慶擔任中央政治學校副教受,並兼任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當時正值抗戰,勤於劇本創作,以戲劇激勵民心士氣。戰爭結束之後返回福建故里,一度擔任福建師專教務主任,任教福建協和大學文學院,暇餘並兼廈門《中央日報》主筆。 1949年國共內戰延燒至福建,隨政府渡臺,最初擔任中央研究院辦事處秘書,公餘傾盡全力研究中國古代經典<ref name=":1">賴芳伶,2011年,〈【學苑春秋】校勘、注釋與論述─王夢鷗先生治學之博覽與縱深〉,《東華漢學》第14期,頁217-240。</ref>。1956年獲聘專任[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7%AB%8B%E6%94%BF%E6%B2%BB%E5%A4%A7%E5%AD%B8 政治大學]中文系,先後擔任教授、系主任。1977年自政大退休。 2002年病逝臺北,享嵩壽96歲。 ==研究與著作== 王夢鷗的學術世界建構於日本、歐美與中國經驗之上,早年多從事電影工作,出版多為劇本,曾出版《生命之花》、《紅心草》、《燕市風沙路》等書。後著手於中國古典研究,潛心[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4%BC%E8%AE%B0 禮學]、[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87%E5%BF%83%E9%9B%95%E9%BE%99 文心雕龍]、[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2%B3%E5%A5%87_(%E5%B0%8F%E8%AA%AA) 唐人小說]、兼攝儒釋道,成果包括《禮記研究》、《漢簡文字》、《鄒衍與陰陽 五行說》,《文心雕龍》、唐詩、《唐人小說校釋》(上下)、《唐詩人李益生平及其作品》、《文學概論》、《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文藝美學》、《曲禮校釋》、《樂記考》、《古名唐圖考》,散論達九十餘篇、專注三十種。<ref name=":3">[https://ncc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fulldisplay?docid=cdi_hyweb_hyread_00484773&context=PC&vid=886NCCU_INST:886NCCU_INST&lang=zh-tw&search_scope=MyInst_and_CI&adaptor=Primo%20Central&tab=Everything&query=any,contains,王夢鷗&offset=20 漢學研究通訊編輯部,1991年,〈學人專訪:王夢鷗教授〉,《漢學研究通訊》第10期,頁297-301]</ref>。一生著作包括散論九十餘篇、專注三十種,就性質而言可以歸為五大類,即[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4%BC%E8%AE%B0 禮學]研究、[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87%E5%BF%83%E9%9B%95%E9%BE%99 文心雕龍]研究、美學、文學理論與[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87%E5%AD%A6%E6%89%B9%E8%AF%849 文學批評]研究、唐人小說研究、小學創作與翻譯。2005年政治大學中文系設立「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以資紀念<ref name=":2">[https://ncc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fulldisplay?docid=cdi_hyweb_hyread_00484773&context=PC&vid=886NCCU_INST:886NCCU_INST&lang=zh-tw&search_scope=MyInst_and_CI&adaptor=Primo%20Central&tab=Everything&query=any,contains,王夢鷗&offset=20 漢學研究通訊編輯部,1991年,〈學人專訪:王夢鷗教授〉,《漢學研究通訊》第10期,頁297-301]</ref>。 1966年以學術著作《文學概論》獲頒第一屆中山文藝創作獎。著作臚列如下: 《燕市風沙錄》,重慶:正中書局,1944年。<br> 《大小戴記選注》,上海:正中書局,1946;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br> 《文藝技巧論 》,臺北:重光文藝,1959年。<br> 《禮記要篇斠訂》,臺北:作者自印,1961年。<br> 《中國古代家族之形成及其流變》,臺北:政大出版會,1961年。<br> 《樂記考 》,臺北:孔孟學會,1962年。<br> 《禮記校證》,臺北:作者自印,1964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br> 《鄭注引述別本禮記考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br> 《禮記王制篇校記》,臺北:政治大學,1963年。<br> 《禮運考》,臺北:政大出版會,1963年。<br> 《白樂天先祖及後嗣問題 》,臺北:政大出版會,1964年。<br> 《曲禮校釋》,臺北:政大出版會,1965年。<br> 《唐詩人李益生平及其作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br> 《漢簡文字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br> 《禮記選注》,臺北市:正中書局,1976年。<br> 《初唐詩學著述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br> 《古典文學的奧秘 : 文心雕龍 》,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br> 《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br> 《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br> 《傳統文學論衡》,臺北市:時報文化,1987年。<br> 《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br> 《文藝美學》,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br> 《古明堂圖考》,臺北:孔孟學會,年代不明。<br> ==大事紀== {| class="wikitable" |+ 說明文字 |- ! 日期 !! 大事紀 |- | 1907年 || 7月12日出生於福建長樂 |- | 1926年 || 就讀於福建國學院文史科 |- | 1929年 || 東京美術專門學校美術批評科 |- | 1933年 || 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文史科研究所 |- | 1929年 || 就職於中央宣傳部編審 |- | 1937年 || 返湖南擔任中學教師 |- | 1938年 || 轉任廈門大學副教授 |- | 1941年 || 應聘擔任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 |- | 1941年 || 赴重慶擔任中央政治學校副教授 |- | 1945年 || 任職協和大學,擔任教授 |- | 1945年 || 任職福建師範專科學校,擔任教授主任 |- | 1946年 || 任職中央研究院 |- | 1949年 || 隨政府遷台臺 |- | 1956年 || 應聘政治大學中文系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 |- | 1962年 || 任職中國畫協會 |- | 1971年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院長 |- | 1977年 || 自政治大學退休 |- | 2002年 || 9月22日逝世 |} ==連結== [[Category:政大人物]] [[Category:政大教職員]] [[Category:政大中文系]] [[Category:政大文學院]] [[Category:國立政治大學時期]]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政大記憶網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政大記憶網: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