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尉天驄 的原始碼
←
尉天驄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生平== 據台灣大百科全書記載:「1959年5月4日,尉天驄從王藍、陳紀瀅手中接辦《筆匯》雜誌,並標明「革新號」,以與過去的黨國色彩切割。該雜誌強調以青年人為主體,和陳映真、劉國松、許常惠等人介紹新的文化思潮,與另一份學院色彩較強、由白先勇等人辦的《現代文學》,在1960年代前後出現,展現出當時年輕文化人與寫作者對現況不滿,意欲引介西潮、擴展本地視野的企圖心。 1970年代,尉天驄提倡寫實文學,主張文學應該面對生活,面對社會,並反映社會各階層人民,對於辦雜誌十分熱衷;影響1950年代至1980年代頗多。1972年,他和唐文標於《文季》展開對以現代詩為主的現代派作品批判,引發唐文標事件。1977年8月,在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中,尉天驄與陳映真、王禎和等首當其衝,受到親國民黨文人余光中、彭歌等的批評和攻擊。事後,他編輯了一本《鄉土文學討論集》(1978),請胡秋原寫序,共收錄了雙方七十四篇文章,是研究臺灣鄉土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寫作文類以文學評論、雜文隨筆為主,亦有短篇小說。為文,肯定人的尊嚴、對各種形式之專制獨裁,批判不遺於力。 1983年,尉天驄以《民族與鄉土》獲巫永福評論獎。退休後,仍然繼續擔任政治大學中文系、臺文所兼任教授, 2009年獲政治大學頒授名譽教授,一生與政大關係密切。歷經世事之演變以及多年的沉潛,尉天驄思想為之一變,對個人、家族、國家和世界思潮多作反省,以「理想主義」的追尋自我期許。平日為文肯定人性尊嚴,對各種形式之專制獨裁,批判不遺於力。 尉天驄的姑丈為政治理論家任卓宣,已過世的妻子孫桂芝為聲樂家、畫家,其子尉任之亦為作家。 2019年12月17日病逝於台北萬芳醫院,享壽84歲。
返回到「
尉天驄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