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校史故事 的原始碼
←
校史故事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言論廣場的出現 見證民國70年代學運=== 民國75-76年,政大出現鼓吹校園民主的地下刊物《野火》,一般認為《野火》是《政大青年》停社後的化身。根據鄧丕雲《8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前衛出版社,民國82年出版)的記載,受到《野火》啟蒙的學生代聯會由國父思想社成員主導,繼續推動校園啟蒙與制度改革、乃至於積極參與校際活動(如:關於大學法座談會),其中一項繼承《野火》而來的訴求便是建議設置「言論廣場」。 當時校方接受此建議,通過代聯會提出的「政大學生言論廣場管理規則」草案,成為自台大於76年5月設立言論廣場後,第二個設置的學校,並於76年10月20日啟用,因為新聞媒體的報導與各學運團體贈送的花籃,是所有學校中最為風光且引起眾人注目。 言論廣場分為兩部分,其一是位於第一餐廳水塔旁空台的「自由廣場」,每天中午十二點至下午兩點,同學可在此地自由演講;另一設在學生活動中心風雨走廊的「政大論壇」,供同學自由張貼海報。 言論廣場出現的議題多元,關懷焦點涉及自身權益、憲政改革、環境保護、學術自主…等,以文字、論述為弱勢群體發聲,也代表著學生對所處環境觀察細微,更勇於付諸行動、追求自身權益。
返回到「
校史故事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