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四維堂 的原始碼
←
四維堂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mage:四維堂_外觀.jpeg|right|350px|thumb|四維堂興建於1958年,這棟建物兼具體育活動、禮堂、學生課外活動等多種用途,維繫許多政大校友的記憶。影像攝於2023年,攝影者:陳家弘。]] [[image:四維堂_週會.png|right|350px|thumb|早期四維堂經常舉辦全校性的集會,圖為政大校慶典禮。影像來源:政治大學圖書館校史與典藏組。]] [[image:四維堂_演唱會.jpg|right|350px|thumb|早期四維堂曾經是許多政大音樂人發跡的地方,圖為學生演唱會場景。攝於2019年,影像來源:糖炒辣年糕。]] 四維堂,1958年興建,1959年完工,原名為「中美合作體育館兼學生活動中心」。後由校長[[陳大齊]]命名「四維堂」,取典《管子》,兼具禮堂、考場、表演廳等多用途。 ==規劃興建== 1954年政治大學於木柵指南山麓復校,復校伊始,啟山林、闢草萊,規模甚為簡陋。 1957年12月政大第四次校務會議,時任訓導長[[王震寰]]報告,「本校學生活動及集會場所甚感缺乏,過去利用飯廳,但飯廳容量過小,週會時輪流舉行舉行。木柵地區陰雨特多,露天活動常感不便。」因此建議本校「建築活動中心一所,將來集會及陰雨時之活動便利多多。」<ref name=":0">政治大學,1957年12月28日,〈政治大學第四次校務會議記錄〉,《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記錄合訂本》。</ref> 1950年代初期,政大秉承政府教育政策,廣招僑生,獲美援挹注建築經費;校方將招收僑生所得,「取之於僑生、用之於全校」。<ref name=":1">藍適齊,〈冷戰、美援、與1949年以來臺灣的高等教育:以政治大學為焦點〉,困境與重生:中華民國政府遷臺70週年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18-19日),頁12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ref> 1958年7月第五次校務會議,校長[[陳大齊]]報告,擬動用美援經費第二期經費建築學生活動中心,工程預算款估計約需310萬元,不足之數由政府預算撥補配合辦理。<ref name=":2">政治大學,1958年7月10日,〈政治大學第五次校務會議 校長報告〉,《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記錄合訂本》</ref>。同次會議中,總務長[[項昌權]]報告,活動中心設計圖樣因須美國國家安全分署同意,設計一再變更,最後圖樣採用預力混泥土結構。該結構施工時須有特種設備,在臺灣只有一家營造廠有此設備,因此在招標時預期將發生諸多困難。」 新建工程案於1958年5月29日招標,7月20日議價,由工信公司和聯合工程水電行得標,工程預算為310萬元,工期六個月。<ref name=":3">政治大學,1958年11月28日,〈政治大學第六次校務會議 總務處工作報告〉,《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記錄合訂本》。</ref> 1958年12月1日建築本體完工,次年(1959年)5月14日竣工,總工程費新台幣2,959,728元,美援經費挹注1,720,000元,其餘款項由政府預算支應。<ref name=":4">政治大學,1958年11月28日,〈政治大學第八次校務會議 總務處工作報告〉,《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記錄合訂本》。</ref> 建物為兩層樓預力混凝構造,樓板面積共計 2009.52 平方公尺。外觀為洗石子,立面比例均衡,內部構造為鋼筋混凝土,屋頂為預力結構之大跨距空間,具1950年代建築技術之特色。 ==命名典故== 1959年5月20日政大32週年校慶典禮,同時啟用四維堂。典禮由[[陳大齊]]校長主持,教育部長梅貽琦剪綵,美國大使[https://en.wikipedia.org/wiki/Everett_F._Drumright 莊萊德](Everett F. Drumright, 1906-1993)啟鑰。<ref name=":5"> 彭明輝,2007年10月,〈逸仙樓〉,《政治大學校史 1987-1996》,頁122,臺北:政治大學。</ref> 校長陳大齊將這棟建築物命名為「四維堂」,典故出自《管子 牧民篇》,「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又曰:「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強調禮義廉恥「四維」是維繫國家綱常正常運作的根本。「親愛精誠」這四個大字就鑲嵌在舞臺正上方。 四維堂落成後,校友會特別邀請被譽為「草聖」的書法名家、也是政大前身政校校務委員于右任書寫一副對聯,作為慶祝四維堂落成的獻禮。這副對聯以紅檜雕刻,置於前方舞台兩側。上聯為「育才閱三十餘年,共勵知行,永垂學統」;下聯為「撥亂得六千君子,各憑忠愛,再奠神州。」,屹立舞臺左右,見證政大各種重要活動。于右任草書筆走龍蛇,也成為師生校友經常企求解答的熱門話題。 「三十」與「六千」所指為何?四維堂落成的1959年,距離政大創校(1927年)約32年,符合上聯「三十餘年」之說;「六千君子」則意指政大創校30多年來,每年培育畢業生200餘人,約略符合「六千」之數。整副對聯不僅盛讚政大發揮為國育才的功用,在政大開風氣之先,率先復校之下,所培育的高階人才更被寄予「再奠神州」、重振國威的厚望。<ref name=":6">陳家弘,2023年12月,〈校史趣譚 四維堂對聯軼聞〉,《政大人電子報》[https://www.alumni.nccu.edu.tw/uploads/MyNCCU/VOL-32.pdf 第32期],第五版,網址:。</ref> ==多用途空間== 四維堂啟用後兼具體育活動、禮堂、學生課外活動等多種用途,日後舉凡新生註冊、文化盃合唱比賽、舞蹈比賽、金旋獎、畢業舞會等活動,均在此舉行。四維堂也是學校大型會考之考場,迄今仍有若干院系借用為期中或期末考試場所。四周隔有若干房間,為學生社團辦公室。<ref name=":7">政治大學秘書處,2001年10月,〈政大永遠的精神象徵──四維堂〉,《政大校訊》第六期,第3版。</ref> 四維堂曾於1990年翻修,2027年政大迎來百年校慶,將再次整修。 ==參考資料==
返回到「
四維堂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