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孟十還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發布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file:孟十還_頭像2‎.png|right|190px|thumb|{{image:孟十還_頭像2‎.png}}]]
[[file:孟十還_頭像2‎.png|right|190px|thumb|{{image:孟十還_頭像2‎.png}}]]
孟十還(1908年12月24日-不詳)原名孟顯直。翻譯家、作家。1958年專任政大東方語言學系教授,1962年兼東語系主任,1978年退休。
孟十還(1908年12月24日—卒年不詳)原名孟顯直。翻譯家、作家。1958年專任政大東方語言學系教授,1962年兼東語系主任。晚年移居美國,終年不詳。


== 生平 ==
== 生平 ==
行 6: 行 6:
孟十還,又名孟憲智;筆名孟咸直、咸直、孟斯根、斯根等。祖籍遼寧,生於北平。中學畢業後,赴哈爾濱就讀俄語專門學校,畢業後從事新詩創作,1923年起,先後在瀋陽《盛京時報》及大連《青年翼》等刊物發表各種散文詩及新詩作品,包括《淚和血》、《流水中的落葉》、《一個秋裡底哀聲》等。
孟十還,又名孟憲智;筆名孟咸直、咸直、孟斯根、斯根等。祖籍遼寧,生於北平。中學畢業後,赴哈爾濱就讀俄語專門學校,畢業後從事新詩創作,1923年起,先後在瀋陽《盛京時報》及大連《青年翼》等刊物發表各種散文詩及新詩作品,包括《淚和血》、《流水中的落葉》、《一個秋裡底哀聲》等。


1925年經[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81%E6%83%9F%E6%B1%BE 丁惟汾]介紹參加國民黨,曾任國民黨哈爾濱市特派員。1927年前往蘇聯留學,先後就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E%AB%E6%96%AF%E7%A7%91%E4%B8%AD%E5%B1%B1%E5%A4%A7%E5%AD%A6 莫斯科中山大學]、[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E%AB%E6%96%AF%E7%A7%91%E5%9B%BD%E7%AB%8B%E5%A4%A7%E5%AD%A6 莫斯科國立大學]政治經濟系。1932年返國,曾擔任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編輯、浙江省政府圖書館主任等職,同時致力於譯作。1934年,[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2%81%E8%BF%85 魯迅]和[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C%85%E7%9B%BE 茅盾]發起創立《[https://baike.baidu.hk/item/%E8%AD%AF%E6%96%87/10133931 譯文]》雜誌,由[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B%8E%E7%83%88%E6%96%87 黎烈文]主編,上海生活書店發行。孟十還曾在這本雜誌發表過多篇俄國文學作品,也因此而和魯迅結識。
1925年在[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81%E6%83%9F%E6%B1%BE 丁惟汾]介紹下參加國民黨,曾任國民黨哈爾濱市特派員。1927年前往蘇聯留學,先後就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E%AB%E6%96%AF%E7%A7%91%E4%B8%AD%E5%B1%B1%E5%A4%A7%E5%AD%A6 莫斯科中山大學]、[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E%AB%E6%96%AF%E7%A7%91%E5%9B%BD%E7%AB%8B%E5%A4%A7%E5%AD%A6 莫斯科國立大學]政治經濟系。1932年返國,曾擔任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編輯、浙江省政府圖書館主任等職,同時致力於譯作。1934年,[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2%81%E8%BF%85 魯迅]和[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C%85%E7%9B%BE 茅盾]發起創立《[https://baike.baidu.hk/item/%E8%AD%AF%E6%96%87/10133931 譯文]》雜誌,由[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B%8E%E7%83%88%E6%96%87 黎烈文]主編,上海生活書店發行。孟十還曾在這本雜誌發表過多篇俄國文學作品,也因此而和魯迅結識。


1935年和曹靖華、方土人兩人共同翻譯《蘇聯作家的創作經驗》,介紹多位蘇聯時期作家給華文讀者。1936年,創立《[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C%E5%AE%B6/1027559 作家]》月刊擔任主編,這份刊物是當時左翼文學作家發表作品的重要園地。此後曾經翻譯一系列俄國文學書籍,包括小說作品《果戈理選集》、《普式庚短篇小說集》、《五月之夜》、《嚴寒》,以及理論著作《果戈理寫作方法》。
1935年和曹靖華、方土人兩人共同翻譯《蘇聯作家的創作經驗》,介紹多位蘇聯時期作家給華文讀者。1936年,創立《[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C%E5%AE%B6/1027559 作家]》月刊擔任主編,這份刊物是當時左翼文學作家發表作品的重要園地。此後曾經翻譯一系列俄國文學書籍,包括小說作品《果戈理選集》、《普式庚短篇小說集》、《五月之夜》、《嚴寒》,以及理論著作《果戈理寫作方法》。
行 14: 行 14:
1949年國共內戰局勢逆轉,隨政府渡海來臺。先後任職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社長、考試院資料館館長、臺灣航業公司主任秘書顧問,以及中央黨部第六組特約研究員等職。1958年起應聘至政大東方語言學系專任,講授俄語課程。1962年應校長[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A%89%E5%AD%A3%E6%B4%AA 劉季洪]邀請,擔任東語系主任。
1949年國共內戰局勢逆轉,隨政府渡海來臺。先後任職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社長、考試院資料館館長、臺灣航業公司主任秘書顧問,以及中央黨部第六組特約研究員等職。1958年起應聘至政大東方語言學系專任,講授俄語課程。1962年應校長[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A%89%E5%AD%A3%E6%B4%AA 劉季洪]邀請,擔任東語系主任。


1978年退休,晚年依親移民美國。卒年不詳。
1978年退休,依親移民美國。卒年不詳。


== 著作 ==
== 著作 ==
請注意,所有於政大記憶網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政大記憶網:版權)。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在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