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電繪以外的學習
」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我從進入教育體制開始大多美術課的作業都是委託家人幫忙完成,甚至覺得閱讀美術史都還比繪圖有趣多了,完全不知道怎麼在一張空白紙上面把想法畫得栩栩如生。但就算我真的厭惡極了,我也不得不承認「數位化」及「圖像化」的時代中,如果一份報告裡只有文字,沒有圖表;如果一份貼文只有文案,沒有附圖,世界會是多麼的單調、無趣。 我開始有這個認知並且想要嘗試做出改變,是在我大一下學期的時候。我無意間看到一個名為「Inkscape小家」招新貼文,當時開學許多社團、組織都在招新,但唯獨這個社團的成立目的是「培養基礎設計力」。 我記得那時候的第一堂課,老師問了一個問題:「你們如果要需要一張動物照片,並放在課程的簡報中,關鍵字會打什麼」。面對這個問題,當然就是直接在Google上打「動物」然後跳到圖片的搜尋頁,不過就算是這麼想,我們這群亞洲的學生也沒有人跳出來回答,好在老師沒有要讓這種尷尬的上課氣氛維持太久,很快他就跟我們講「設計師」會怎麼做。 老師就像是會讀心術一樣,馬上就示範我們剛剛想到的解決方法,結果出現的是一堆大型動物的照片,在政大又沒有相關的動物學系,將這些圖放在簡報中,非常不實用也一點都不可愛,最後也示範了設計師的搜尋方法,老師在上面打了「動物、向量圖」,馬上就搜尋到許多很可愛的圖標,並告訴我們多了「向量圖」這個關鍵字對於我們學設計的影響力。 第一堂課老師好像都是在問我們問題,像是有沒有人使用過 “adobe illustrator”、有沒有聽過自由軟體inkscpae、有沒有聽說過委內瑞拉被美國制裁而禁止使用adobe公司的相關產品…...等等。整堂課下來沒有講太多設計的基礎理論,但卻讓我豁然明白,我或許不討厭設計,只是被商業公司、媒體或是社會主流下所框住了改變的機會。 後來的課程我們學習了一些基礎的繪圖技巧,像是基礎的圓形變化、顏色漸層或是貝茲曲線等等。最後在學習了一個學期後,我們大家各自將繪圖技巧應用在不同的領域,有些人在簡報製作上有更傑出的表現方式,有些人設計出更吸睛海報,而我將所學的東西應用在LINE主題的設計上,成為我自己專屬的主題風格。 之前上課的時候學習到一個行銷理論叫做「宜家效應」,意思就是人們都會給予自己付出勞力而得的物品更高的價值,在使用我自己設計的主題時,雖然我知道我的設計精熟度還沒辦法和其他設計者比較,但我還記得每一個設計過程,那些線條角度的調整、整體視覺感的和諧、主題的多元變化等等,我竟然可以將腦中的畫面以視覺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以豐富我的日常生活。 而美麗的事物就像科技一樣日新月異,我因為生活經歷而有了不同的美感體驗,開始會因為公告欄新貼出的一張海報駐足,只為細探設計的新元素,開始會在下載圖片之前,先思考我自己是否也可以畫出更多元的變化。 這個社團做到了它希望我們可以學到的基礎設計能力,同時也開啟了我的新視野,也因為這個課程使用的自由軟體“Inkscape"我在課後還可以繼續使用學習,而不是只有在到電腦教室才能使用到的商業軟體,更不用冒著風險下載盜版軟體,或是購買昂貴的軟體使用費,大幅降低了自己的學習門檻。而我也發現,其實很多事情的學習並不是只有大家都在走的那條路可以嘗試,我需要設計貼文圖片,我不一定需要先支付上萬元的使用費,就像是我需要解決通勤的問題,我不需要直接購買保時捷,大眾運輸工具也會是很好的方式。 如果再重新定義一次這個社團的成立理念,我想再補上一句我在裡面學習到的 :「多元觀點的培養」。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政大記憶網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政大記憶網: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