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惠」:修訂間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7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image:胡春惠2.jpg|right|230px|thumb|胡春惠(1937-2016),政大歷史教授。攝於客座北京大學期間。資料出處:胡春惠自傳。]]
[[image:胡春惠2.jpg|right|350px|thumb|胡春惠(1937-2016),政大歷史教授。攝於客座北京大學期間。資料出處:胡春惠自傳。]]


胡春惠(1937-2016),政大歷史所博士,歷史學家,專研中國近現代史、中韓關係史。曾任職國民黨黨史會,1978年起任教歷史系,2001年退休,2016年辭世
胡春惠(1937-2016),政大政治所博士,歷史學家,專研中國近現代史、中韓關係史。曾任職國民黨黨史會及正中書局,1978年起任教歷史系,2001年退休後任教香港珠海學院,2016年病逝台北


==生平==
==生平==
胡春惠自幼顛沛流離未滿13即與姐姐來到臺灣加入孫立人在臺南的入伍生教導總隊,並成為臺灣首幼年兵(先屬於入伍生教導總,後獨立為幼兵總隊)接受了兩年半的軍事訓練。離隊,一路上自孫立人創辦的鳳山誠正初級中學念起,再入屏東高中部,靠著姐姐微薄的薪水與工讀勤苦度日。在1957年先後考上中央警官學校新制第一期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經濟緣故先入警官學校,了解由於體能與志趣,旋即退學重入政大,並完成大學四年學業,前往高雄中學、高雄女中擔任中學教員
胡春惠,1937年2月24日生於河南省沁陽。出生後數月即爆發第二次中日戰爭,八年抗戰結束後年僅12的他更遇上國共內戰一家人從此分離。1949年加入孫立人「新軍」成為第一幼年兵」,並與五姊隨軍到台灣。<ref name=":0>珠海學院網頁,2016年,「胡春惠教授追思會」<nowiki>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91717924237815&set=a.338666516209629&locale=ta_IN</nowiki></ref> 之在五姊供養下完中學及高,1957年高中畢業同時考上新制中央警官學校第一期政治大學政治系,由於警官學校提供公費,考量減輕經濟負擔,先入警官學校,體能限制與志趣不合等原因自願退學重入政大。


然而胡春惠並不願以學教員為終身職業,始終想力爭上游,後錄取政大政治研究所辭去教職重回大,並於1966年夏以《國立法院質詢權之研究》,獲得碩士學位,該論文由嘉新學術基金會獎助出版為專書此時陸軍軍官學校雖有意敦聘擔任講師但胡仍想繼續深造,因而婉拒,此時他既獲得政大錄取為博士生, 亦得到中山學術基金會獎學金支助,使胡春惠再無後顧之憂得以專心致力於學術研究
他在自傳形容入讀政大時,從木柵公路局車站下車需要步行二十分鐘才能到校街上和校園滿泥濘,校舍只有兩層樓板的小樓三楝更指「居民老百姓窮、校窮、而更窮」<ref name=":1">春惠,2016年《北上南下記滄桑:胡春惠回憶錄》臺北:國史館</ref>


1969年,胡春惠到國國民黨黨史會擔任幹事得到親炙原始資料的機會,使其學功力得大幅強化,並堅定其從事中近現代政治史研究的決心。1972年,胡完成其博士論文〈韓國臨時政府與中華民國的關係〉,正式取得中華民國國家法學博士學位
1961自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先後在高雄中學、高雄女中擔任教員。兩年後重返母校攻讀政研究所碩士,1966年《我立法院質詢權之研究論文取得碩士位,同年再上一層樓,進入政研所博士班深造


胡春惠通往大教的道路上,並不順利。因在博士班期間校方打破不向研究生收取學費慣例胡代表全體研究生向政治大學校一再表達反對因而造成校方對胡有所不喜認為領頭鬧事並成第一位被校拒絕接見的政研所博士獲得者也為此失去其嚮往留校任教機會。所幸,國民黨中央部長官非常肯定胡春惠在黨史會工作,以不次拔擢,打破人事法規限制,從幹事一職迅遷至專門委員再升為總幹事;但胡內心仍以返大從事學術教育,為其第一志願
胡春惠深感自己不適合從事公務員和政治工作,加上有感初進入術領域,希增廣其個人知識,在老師鄒文海支持下,研究的興趣和方向由實務政治轉向歷史研究,特別是中國政治史。他原以研究袁世凱為博士論文但由於在學期間同時國民黨黨史會擔任幹事,其指導教授兼上司黃季陸,為黨史會主任委員及國史館館長,於是「半公半私」要求胡春惠以在國民黨黨史領域撰寫論文。憑藉於黨史會工作之便參閱了大量原始史料,最終《韓國臨時政府與中華民國關係》取得國家博士


博士班期間,深感自己不適合從事公務員和政治工作,加上有感初進入學術領域,希增廣其個人知識,在老師鄒文海教授的支持下,研究的興趣和方向,由實務政治轉向歷史研究,特別是中國政治史。他原以研究袁世凱為博士論文方向,但由於在學期間同時於國民黨黨史會擔任幹事,其指導教授兼上司黃季陸,為黨史會主任委員及國史館館長,於是「半公半私」的要求胡春惠以在國民黨黨史領域撰寫論文。憑藉於黨史會工作之便,參閱了大量原始史料,最終以《韓國臨時政府與中華民國的關係》取得國家博士學位。


==任政大教授==
畢業後繼續在黨史會工作,由幹事提升為專門委員,最後更成為總幹事。 在黨史會工作期間,胡春惠將黨史史料及多份陸時期的報章典藏製成微捲,亦舉辦了不少討會,但仍心心不忘以學術為志同時在多間大學兼課。
[[image:胡春惠3.jpg|right|350px|thumb|胡春惠任教政歷史究所,課堂與學生們的合照。資料出處:胡春惠自傳]]


時值,政大新校長很想成立歷史研究所,擬以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為主要發展方向;但此計畫申請案,卻履遭行政院駁回。時任政大校長的李元簇,則希望胡春惠向新任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蔣經國當面簡報,面呈是項請求,最後得到了蔣經國允可此事成為日後,胡春惠順利返校專任政大教職的契機
[[image:胡春惠3.jpg|right|350px|thumb|胡春惠任政大歷史研究所,課堂與學生們合照資料出處:胡春惠自傳]]


原先黨史會直屬長官秦孝儀堅留胡氏在黨史會服務,不同意胡春惠返回政大任教,但胡春惠堅定表明心志,幾經波折,終於1978年入政大歷史系任教。胡專任教職後,長期專心教學研究工作,期間亦一度被借調到正中書局擔任總編輯,推出《中國現代史史料選輯》、《玄覽堂文集》、《法政叢書》、師範專科校教科書、海外僑教教科書等近百種,三年後胡再回大學,並在1989年至1992年間,出任政大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職務,期間令政大歷史所與中研院近史所間的學術與師資合作更形密切。
'''工作路'''


[[Category:學系系友]]
胡希望返回母校任教,但由於他在博士班第二年,因大向研究生收繳費的事,與時任政大校長劉季洪鬧得不愉快,校方更認為胡「帶頭鬧事」,致使失去了回校任職的機會。1974年政大希望成立歷史研究所,但申請案屢遭教育部駁回。時任校長李元簇於是請胡春惠協助,乘著向時任中國國民黨新任主席蔣經國簡報時,趁機建言。最終獲得層峰允諾同意設所,而此事也成為胡返校任教的契機。1978年自韓國高麗大學亞洲問題研究所當博士後返台後,終如願返回政大歷史任教。


胡春惠任教期間所開授課程有: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政治史、中韓關係史、中國近代史專題、中國現代史研究。亦在中華電視臺長期主講中國現代史的課程近二十年,胡氏指導之博碩士生畢業者,也達五十餘人。期間胡教授曾到韓國高麗大學訪問研究一年,也在國立釜山大學客座教授一年,對中韓學術交流,貢獻頗多。
'''政大任教'''
==退休生活==
2001年胡春惠自政大退休後,轉往香港珠海學院文史研究所任教,並兼任該校的文學院院長及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此緣於1991年胡休假期間,經中研院陳三井教授的介紹,曾到珠海學院客座授一年,自此與香港珠海書院結下了不解之緣,而成為珠海學院的董事兼亞洲研究中心長期顧問。


由於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足可構成兩岸三地交流往來的橋樑,胡教授則以亞洲研究心主為支點成為促進彼此交流往來的仲介角色,歷年來胡氏除主編過62期的亞洲研究》期刊外,並領導亞洲研究心主辦了各型學術研討會七十餘次. 例如兩岸三地研究生歷學研討會。此研討會首屆於廣州中山大學舉辦,第二屆於治大學舉辦第三屆於復旦大學舉辦,第四屆於華中師範舉辦,第五屆於南京大學舉辦,第六屆於北京大學舉辦,第七屆於廈門大學舉辦,第八屆於浙江大學舉辦,第九屆於四川大學舉辦,第十屆於上海大學舉辦第十一屆於南開大學舉辦,2011年第十二屆於北京師範大學舉辦,2012年第十屆於河北師範大學舉辦,2013第十四屆於山東大學舉辦,2014年第十五屆於鄭州大學舉辦,2015年第十六屆湖南大學舉辦,2016年第十七屆將於西南族大學舉辦。此一嘉惠青年史學者之學術論壇迄今已成為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極為重視的學界的盛事。2016年3月19日於臺北病逝。中華民國史館於四月出版《北上南下記滄桑-胡春惠回憶錄》
返校不久即被借調至正書局擔總編輯先後推出《中國現代史料選輯》、《玄覽堂文集》、《法叢書》以及師範專科校教科書、外僑教教科書等書籍近百種。至81年方正式在政擔任教員,三年後出版重要著作《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出版,並獲升為正教授,89更擔任歷研究所所長開設「中國通史」「中國現代史」「中國近代史」「中近代政治史」「中韓關係期間曾到韓釜山大學擔任交換教授
==著作==
《我國立法院質詢權之研究》


《韓獨立運動在中國
在政大任教期間,提倡成立「道南問學會」,每月一次由教授報告研究心得或讀書報告,再接受同仁提問,獲得法學院、文學院及商學院三十多位教授響應。而在他的主理下,政大歷史所主攻中國近現代史方向,亦打破系內教授不能於研究所授課的規定,又加強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合作,使政大歷史所成為各大專院校「中近現代史」教師的搖籃。胡在政大的生涯直至2001年7月正退休。他形容:「我一生,除了父母及家庭之外,和我人生連接最密切的,便是立政治大學......是她培育了我、塑造了我」


《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
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光哲,記錄在政大歡送會中,見證了「胡敎授感性與學術交融並織的一面」,並指胡春惠回憶起二十多年前到政大專任敎職,同學們到家裡來包餃子熱鬧場景,追念著師生們多回在指南山「萬木草堂」茶座縱談古今的畫面,心有所感,竟然一度哽咽。<ref name=":3">潘光哲,2002年,〈胡春惠教授的學術道路〉,《近代史研究集刊第34期,頁39-40,臺北:中央研究院。</ref>


《民國憲政運動
除了政大的工作,胡春惠自70年代末,亦於華視擔任空中教學,講授「中國現代史」達十多年;同時亦為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八年」分冊。


近代中韓關係史》近六冊
'''退休後任職香港珠海大學'''
 
1991年,胡春惠趁學術休假之便,本來安排到中研院近史所訪問研究一年,後來經近史所副所長陳三井引薦下,赴香港私立珠海大學客座(珠海大學為當時中華民國立案的海外大學,在港稱珠海書院,後稱珠海學院)。胡在港期間,為珠海大學推薦了不少管理層人選,包括田震亞、陳福霖、陳希沼等,並一手策劃成立亞洲研究中心,作為台灣、香港和中國的學術交流平台。
 
而在客座期完結後,獲梁永燊校長打動,擔任長期的兼任教授,每週到港上課,長達十年的長期兼任。胡春惠曾指,在香港使他對剛剛改革開放的大陸事務更關心,希望了解閉鎖了三十年的大陸種種情況。
 
而在2001年,胡春惠自政大正式退休,旋即獲邀加入珠海大學,他自言「抱著廢物之再被利用的理念,在香港重新出發」。他在該校擔任文學院院長、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及歷史研究所教授、所長,曾開設課程包括「中國文化與藝術」、「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民國史研究」及「中韓關係史」。
 
亞洲研究中心是胡春惠在港的「得意之作」,在他的主理下,出版了學術期刊《亞洲研究》共71期,亦舉辦了 97 場學術會議,當中最具意義,是由胡春惠牽頭,結合珠海大學、政大歷史系及廣州中山大學的力量,舉辦「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及後每年由珠海及政大兩校,再加一間中國大學合辦,讓兩岸三地歷史研究生有交流及學術發表的機會,可惜在胡春惠去世後,該會議於2018年舉行最後一屆後便無以為繼。晚年都在珠海學院一直任教,協助該校自學院升格為大學。
 
胡春惠在自傳中曾指出,度於兩岸關係,他認同珠海大學校長梁永燊校長所言「由邦聯而後到聯邦的模式」,這理念亦反映了在他的另一重要著作《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中。他亦認為,自中國改革開放後,已走出毛澤東時代陰影。
 
2016年3月19日病逝臺北,享壽80歲。
 
==軼事==
 
胡春惠與太太高秀長育有兩子一女,他在自傳中說,當初結婚時曾自豪向太太保證,將來會帶她環遊世界,可是除了韓國、日本、美國及加拿大外,其餘地方都沒有踏足過,他指並非經濟問題,而是多年來教育工作的牽絆,三次向珠海大學請辭但被挽留。最終,胡春惠在2016年3月19日,仍擔任珠海教職時因胃癌在台北病逝,終年80歲,未能將向太太的承諾實現。
 
胡春惠是於2015年末發現患上胃癌,返回台北醫治,但仍主持歷史研究所事務,特別是博士生的學習進度。當時臥病在床的他,仍心繫學生的論文,每每有學生探望,均會叮囑學生要好好完成論文。到病情末期,由於有幾位在台灣的博士生需要進行論文口試,胡春惠向醫生求要出院不果,醫生指要對其病負責,他最後向醫生說:「我作為老師,我也必須向學生負責。」於是胡拖著身軀,從病榻中到考場主持口試,成為他人生「最後一件事。」
 
胡春惠四十年春風化雨,培育了學生無數,指導的博碩士生有五十多人,包括台灣、中國、香港、日本及韓國等學生。國史館於他逝世後一個月,為其出版自傳《北上南下記滄桑-胡春惠回憶錄》
 
==著作研究==
*《我國立法院質詢權之研究》,臺北:嘉新文化基金會,1968年
*《從歷史中認識中國國民黨》,臺北:中央青年工作會,1975年
*《韓國獨立運動在中國》,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6年
*《民國憲政運動》,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
*《中國現代史》(與林能士敎授合撰),臺北:華視文化,1981年
*《簡明中國現代史》,香港:大華出版,1982年
*《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中華民國建國史綱》(與賀允宜、蔣永敬等合撰),臺北:黎明書局,1984年
*《北上南下記滄桑-胡春惠回憶錄》,臺北:國史館,2016年


《北上南下記滄桑-胡春惠回憶錄》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6%98%A5%E6%83%A0
[[Category:政治學研究所系友]]

於 2024年11月7日 (四) 05:22 的最新修訂

胡春惠(1937-2016),政大歷史所教授。攝於客座北京大學期間。資料出處:胡春惠自傳。

胡春惠(1937-2016),政大政治所博士,歷史學家,專研中國近現代史、中韓關係史。曾任職國民黨黨史會及正中書局,1978年起任教歷史系,2001年退休後任教香港珠海學院,2016年病逝台北。

生平[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胡春惠,1937年2月24日生於河南省沁陽。出生後數月即爆發第二次中日戰爭,八年抗戰結束後,年僅12歲的他更遇上國共內戰,一家人從此分離。1949年加入孫立人「新軍」成為第一批「幼年兵」,並與五姊隨軍隊到台灣。[1] 之後在五姊供養下完中學及高中,1957年高中畢業,同時考上新制中央警官學校第一期和政治大學政治系,由於警官學校提供公費,考量減輕經濟負擔,先入警官學校,其後因體能限制與志趣不合等原因自願退學、重入政大。

他在自傳中形容入讀政大時,從木柵公路局車站下車需要步行二十分鐘才能到校,街上和校園滿是泥濘,校舍只有兩層樓板的小樓三楝,更指「居民老百姓窮、學校窮、而我更窮」。[2]

1961年自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先後在高雄中學、高雄女中擔任教員。兩年後重返母校,攻讀政治研究所碩士,1966年以《我國立法院質詢權之研究》論文取得碩士學位,同年再上一層樓,進入政研所博士班深造。

胡春惠深感自己不適合從事公務員和政治工作,加上有感初進入學術領域,希增廣其個人知識,在老師鄒文海教授的支持下,研究的興趣和方向,由實務政治轉向歷史研究,特別是中國政治史。他原以研究袁世凱為博士論文方向,但由於在學期間同時於國民黨黨史會擔任幹事,其指導教授兼上司黃季陸,為黨史會主任委員及國史館館長,於是「半公半私」的要求胡春惠以在國民黨黨史領域撰寫論文。憑藉於黨史會工作之便,參閱了大量原始史料,最終以《韓國臨時政府與中華民國的關係》取得國家博士學位。

博士班期間,深感自己不適合從事公務員和政治工作,加上有感初進入學術領域,希增廣其個人知識,在老師鄒文海教授的支持下,研究的興趣和方向,由實務政治轉向歷史研究,特別是中國政治史。他原以研究袁世凱為博士論文方向,但由於在學期間同時於國民黨黨史會擔任幹事,其指導教授兼上司黃季陸,為黨史會主任委員及國史館館長,於是「半公半私」的要求胡春惠以在國民黨黨史領域撰寫論文。憑藉於黨史會工作之便,參閱了大量原始史料,最終以《韓國臨時政府與中華民國的關係》取得國家博士學位。

畢業後繼續在黨史會工作,由幹事提升為專門委員,最後更成為總幹事。 在黨史會工作期間,胡春惠將黨史史料及多份大陸時期的報章典藏製成微捲,亦舉辦了不少研討會,但仍心心不忘以學術為志,同時在多間大學兼課。

胡春惠任政大歷史研究所,課堂與學生們的合照。資料出處:胡春惠自傳。

工作及學術之路

胡希望返回母校任教,但由於他在博士班第二年,因政大向研究生收繳學費的事,與時任政大校長劉季洪鬧得不愉快,校方更認為胡「帶頭鬧事」,致使失去了回校任職的機會。1974年政大希望成立歷史研究所,但申請案屢遭教育部駁回。時任校長李元簇於是請胡春惠協助,乘著向時任中國國民黨新任主席蔣經國簡報時,趁機建言。最終獲得層峰允諾同意設所,而此事也成為胡返校任教的契機。1978年自韓國高麗大學亞洲問題研究所當博士後返台後,終如願返回政大歷史系任教。

政大任教

返校不久即被借調至正中書局擔任總編輯,先後推出《中國現代史史料選輯》、《玄覽堂文集》、《法政叢書》,以及師範專科學校教科書、海外僑教教科書等書籍近百種。至81年方正式在政大擔任教員,三年後出版重要著作《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出版,並獲升為正教授,89年更擔任歷史研究所所長,開設「中國通史」、「中國現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政治史」及「中韓關係史」,期間曾到韓國釜山大學擔任交換教授。

在政大任教期間,提倡成立「道南問學會」,每月一次由教授報告研究心得或讀書報告,再接受同仁提問,獲得法學院、文學院及商學院三十多位教授響應。而在他的主理下,政大歷史所主攻中國近現代史方向,亦打破系內教授不能於研究所授課的規定,又加強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合作,使政大歷史所成為各大專院校「中國近現代史」教師的搖籃。胡在政大的生涯直至2001年7月正退休。他形容:「在我一生中,除了父母及家庭之外,和我人生連接最密切的,便是國立政治大學......是她培育了我、塑造了我」

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光哲,記錄在政大歡送會中,見證了「胡敎授感性與學術交融並織的一面」,並指胡春惠回憶起二十多年前初到政大專任敎職,同學們到家裡來包餃子的熱鬧場景,追念著師生們多回在指南山「萬木草堂」茶座縱談古今的畫面,心有所感,竟然一度哽咽。[3]

除了政大的工作,胡春惠自70年代末,亦於華視擔任空中教學,講授「中國現代史」達十多年;同時亦為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八年」分冊。

退休後任職香港珠海大學

1991年,胡春惠趁學術休假之便,本來安排到中研院近史所訪問研究一年,後來經近史所副所長陳三井引薦下,赴香港私立珠海大學客座(珠海大學為當時中華民國立案的海外大學,在港稱珠海書院,後稱珠海學院)。胡在港期間,為珠海大學推薦了不少管理層人選,包括田震亞、陳福霖、陳希沼等,並一手策劃成立亞洲研究中心,作為台灣、香港和中國的學術交流平台。

而在客座期完結後,獲梁永燊校長打動,擔任長期的兼任教授,每週到港上課,長達十年的長期兼任。胡春惠曾指,在香港使他對剛剛改革開放的大陸事務更關心,希望了解閉鎖了三十年的大陸種種情況。

而在2001年,胡春惠自政大正式退休,旋即獲邀加入珠海大學,他自言「抱著廢物之再被利用的理念,在香港重新出發」。他在該校擔任文學院院長、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及歷史研究所教授、所長,曾開設課程包括「中國文化與藝術」、「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民國史研究」及「中韓關係史」。

亞洲研究中心是胡春惠在港的「得意之作」,在他的主理下,出版了學術期刊《亞洲研究》共71期,亦舉辦了 97 場學術會議,當中最具意義,是由胡春惠牽頭,結合珠海大學、政大歷史系及廣州中山大學的力量,舉辦「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及後每年由珠海及政大兩校,再加一間中國大學合辦,讓兩岸三地歷史研究生有交流及學術發表的機會,可惜在胡春惠去世後,該會議於2018年舉行最後一屆後便無以為繼。晚年都在珠海學院一直任教,協助該校自學院升格為大學。

胡春惠在自傳中曾指出,度於兩岸關係,他認同珠海大學校長梁永燊校長所言「由邦聯而後到聯邦的模式」,這理念亦反映了在他的另一重要著作《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中。他亦認為,自中國改革開放後,已走出毛澤東時代陰影。

2016年3月19日病逝臺北,享壽80歲。

軼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胡春惠與太太高秀長育有兩子一女,他在自傳中說,當初結婚時曾自豪向太太保證,將來會帶她環遊世界,可是除了韓國、日本、美國及加拿大外,其餘地方都沒有踏足過,他指並非經濟問題,而是多年來教育工作的牽絆,三次向珠海大學請辭但被挽留。最終,胡春惠在2016年3月19日,仍擔任珠海教職時因胃癌在台北病逝,終年80歲,未能將向太太的承諾實現。

胡春惠是於2015年末發現患上胃癌,返回台北醫治,但仍主持歷史研究所事務,特別是博士生的學習進度。當時臥病在床的他,仍心繫學生的論文,每每有學生探望,均會叮囑學生要好好完成論文。到病情末期,由於有幾位在台灣的博士生需要進行論文口試,胡春惠向醫生求要出院不果,醫生指要對其病負責,他最後向醫生說:「我作為老師,我也必須向學生負責。」於是胡拖著身軀,從病榻中到考場主持口試,成為他人生「最後一件事。」

胡春惠近四十年春風化雨,培育了學生無數,指導的博碩士生有五十多人,包括台灣、中國、香港、日本及韓國等學生。國史館於他逝世後一個月,為其出版自傳《北上南下記滄桑-胡春惠回憶錄》。

著作研究[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我國立法院質詢權之研究》,臺北:嘉新文化基金會,1968年
  • 《從歷史中認識中國國民黨》,臺北:中央青年工作會,1975年
  • 《韓國獨立運動在中國》,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6年
  • 《民國憲政運動》,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
  • 《中國現代史》(與林能士敎授合撰),臺北:華視文化,1981年
  • 《簡明中國現代史》,香港:大華出版,1982年
  • 《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 《中華民國建國史綱》(與賀允宜、蔣永敬等合撰),臺北:黎明書局,1984年
  • 《北上南下記滄桑-胡春惠回憶錄》,臺北:國史館,2016年

參考資料[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 珠海學院網頁,2016年,「胡春惠教授追思會」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91717924237815&set=a.338666516209629&locale=ta_IN
  2. 胡春惠,2016年,《北上南下記滄桑:胡春惠回憶錄》,臺北:國史館。
  3. 潘光哲,2002年,〈胡春惠教授的學術道路〉,《近代史研究集刊》第34期,頁39-40,臺北:中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