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覺非」:修訂間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5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苑覺非(1912-2011),曾任煙台聯合中學訓導主任、員林實驗中學首任校長,1959年到校,任教中文系,歷任教務處、訓導處秘書,1980年退休,2011年辭世
[[檔案:苑覺非_2A.jpg|280px|thumb|right|苑覺非(1912-2011),1959年到校,任教中文系,歷任教務處、訓導處秘書,1980年退休。照片攝於1960年代政大訓導處秘書任內。資料來源:苑覺非家屬提供。]]
 
苑覺非(1912-2011),曾任煙台聯合中學訓導主任、員林實驗中學首任校長,1959年到校,任教中文系,歷任教務處、訓導處秘書,1980年自政大退休。


==生平==
==生平==
苑覺非,1912年9月4日(農曆7月23日)生於山東寧陽柳家樓。譜名楨,字幹忱,號悟真。幼時承母授課,傳授經書左傳;稍長從堂伯廣陞公就讀私塾,奠定國學基礎。青年時期遍學真草隸篆,及長未冠,即能為碑文。
縣城中學畢業後,一度就讀北平師範大學,因戰亂未能完學。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山東淪陷,投奔汶上縣白育普將軍魯南聯軍帳下,擔任聯防抗日總團部秘書,兼任汶上縣府主任秘書。不久即就任汶上縣縣長,1939年參與梁山戰役<ref name=":1">〈苑覺非(幹忱)先生事略暨夫人呂邦媛女士事略〉,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編號:1280094860001A。</ref>。
1946年抗戰勝利後,轉往濟寧華光中學,歷任教師、校長。1948年國共內戰延燒華北,7月濟寧失守,學校停辦。1948年至1949年間山東各中學組織聯合中學南下期間,擔任煙台聯合中學本部訓導主任,赴湖南安化會合[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C%B5%E6%95%8F%E4%B9%8B_(%E6%95%99%E8%82%B2%E5%AE%B6) 張敏之校長],共同帶領聯中學生赴粵。在廣州獲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山東省主席秦德純承諾,將二千餘流亡學生安置於澎湖。未料船抵馬公不久,國軍卅九師官兵即集合師生,強行要求全體學生入伍。張敏之、鄒鑑兩位校長出面抗議後,和部份學生遭逮捕,被指為共諜後押赴臺灣,終遭處決。史稱[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E%8E%E6%B9%96%E4%B8%83%E4%B8%80%E4%B8%89%E4%BA%8B%E4%BB%B6 「澎湖七一三事件」](又稱「山東學生流亡案」)。
事件後擔任甫成立之澎防部子弟學校教務主任,1951年王志信校長請辭,以副校長代行校長職務,並將該校自澎湖遷往彰化員林,設立[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7%AB%8B%E5%93%A1%E6%9E%97%E5%B4%87%E5%AF%A6%E9%AB%98%E7%B4%9A%E5%B7%A5%E6%A5%AD%E8%81%B7%E6%A5%AD%E5%AD%B8%E6%A0%A1 員林實驗中學]、擔任首屆校長,安置山東聯中來臺流亡學生就學。1953年因積勞成疾、堅辭校長職務,轉任教育部編審,但仍致力奔走協助退伍之山東籍流亡學生復學<ref name=":3">張玉法、井敏珠合編,1998年,〈苑覺非:員林實驗中學校長〉,收錄於《山東人在臺灣:教育編》,臺北:財團法人吉星福張鎮芳伉儷文教基金會,頁82-86。</ref>。


苑覺非譜名楨字幹忱。1912年9月4日(農曆7月23日)生於山東寧陽柳家樓書香世家幼時承母授課,傳授經左傳;稍長從堂伯廣陞公就讀私塾,奠定國學基礎。青時期遍學真草隸篆,及長未冠即能為碑文
1959年受聘政治中文系擔任教職專研中國經典尤重孟子,撰述《孟子大義》、《孟子闡微》等著作在校期間講孟子相關程,承擔行政職務多年先後擔任教務處和訓導秘。1980屆齡自政大退休


縣城中學畢業後,就讀平師範大學。唯因戰亂未能完學。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山東淪陷,投奔汶上縣白育普將魯南聯軍帳下,擔任聯防抗日團部秘書兼任汶上縣府主任秘書。不久即就任汶上縣縣長,1939年參與梁山戰役
2011年5月30日病逝臺軍總醫院享嵩壽101歲


1946年抗戰勝利後,轉往濟寧華光中學任教。1948年國共內戰延燒華北,7月濟寧失守,任職煙台聯合中學訓導主任,赴湖南安化輔佐張敏之,共同帶領流亡學生南下廣州。在穗獲山東省主席秦德純承諾,將二千餘流亡學生安置於澎湖馬公。未船抵馬公不久,即遭國軍卅九師官兵強行要求學生入伍。張敏之校長和部份學生被指共諜遭逮捕,史稱「七一三事件」。事後擔任甫成立之澎防部子弟學校
==參考資==

於 2025年1月6日 (一) 05:04 的最新修訂

苑覺非(1912-2011),1959年到校,任教中文系,歷任教務處、訓導處秘書,1980年退休。照片攝於1960年代政大訓導處秘書任內。資料來源:苑覺非家屬提供。

苑覺非(1912-2011),曾任煙台聯合中學訓導主任、員林實驗中學首任校長,1959年到校,任教中文系,歷任教務處、訓導處秘書,1980年自政大退休。

生平

苑覺非,1912年9月4日(農曆7月23日)生於山東寧陽柳家樓。譜名楨,字幹忱,號悟真。幼時承母授課,傳授經書左傳;稍長從堂伯廣陞公就讀私塾,奠定國學基礎。青年時期遍學真草隸篆,及長未冠,即能為碑文。

縣城中學畢業後,一度就讀北平師範大學,因戰亂未能完學。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山東淪陷,投奔汶上縣白育普將軍魯南聯軍帳下,擔任聯防抗日總團部秘書,兼任汶上縣府主任秘書。不久即就任汶上縣縣長,1939年參與梁山戰役[1]

1946年抗戰勝利後,轉往濟寧華光中學,歷任教師、校長。1948年國共內戰延燒華北,7月濟寧失守,學校停辦。1948年至1949年間山東各中學組織聯合中學南下期間,擔任煙台聯合中學本部訓導主任,赴湖南安化會合張敏之校長,共同帶領聯中學生赴粵。在廣州獲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山東省主席秦德純承諾,將二千餘流亡學生安置於澎湖。未料船抵馬公不久,國軍卅九師官兵即集合師生,強行要求全體學生入伍。張敏之、鄒鑑兩位校長出面抗議後,和部份學生遭逮捕,被指為共諜後押赴臺灣,終遭處決。史稱「澎湖七一三事件」(又稱「山東學生流亡案」)。

事件後擔任甫成立之澎防部子弟學校教務主任,1951年王志信校長請辭,以副校長代行校長職務,並將該校自澎湖遷往彰化員林,設立員林實驗中學、擔任首屆校長,安置山東聯中來臺流亡學生就學。1953年因積勞成疾、堅辭校長職務,轉任教育部編審,但仍致力奔走協助退伍之山東籍流亡學生復學[2]

1959年受聘政治中文系擔任教職,專研中國經典,尤重孟子,撰述《孟子大義》、《孟子闡微》等著作,在校期間講授孟子相關課程,承擔行政職務多年,先後擔任教務處和訓導秘書。1980年屆齡自政大退休。

2011年5月30日病逝臺北三軍總醫院,享嵩壽101歲。

參考資料

  1. 〈苑覺非(幹忱)先生事略暨夫人呂邦媛女士事略〉,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編號:1280094860001A。
  2. 張玉法、井敏珠合編,1998年,〈苑覺非:員林實驗中學校長〉,收錄於《山東人在臺灣:教育編》,臺北:財團法人吉星福張鎮芳伉儷文教基金會,頁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