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記憶」:修訂間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9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政大校史]] | 歷屆校長 | 建築巡禮 | 校園映像  |  檔案文物  |  大事紀 | 關於政大記憶
[[政大校史]] | [[歷屆校長]] | [[建築巡禮]] | [[大事紀]] | [[政大記憶網:關於|關於政大記憶]]




第5行: 第5行:


上面這段話是政大校友—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先生說出對政大的懷念及對年輕學弟妹的深切期望。如果你當年也曾在政大停留,如果你也願意與所有政大人分享你收藏的政大的故事、照片或文物等,歡迎你透過《政大記憶》維基網站提供文稿、照片,或向校史組捐贈相關文物經校史工作小組篩選通過後,將視需要進行提供的資料處理,並使用在政治大學所刊載於非營利之出版品或保存於政大校史室中。
上面這段話是政大校友—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先生說出對政大的懷念及對年輕學弟妹的深切期望。如果你當年也曾在政大停留,如果你也願意與所有政大人分享你收藏的政大的故事、照片或文物等,歡迎你透過《政大記憶》維基網站提供文稿、照片,或向校史組捐贈相關文物經校史工作小組篩選通過後,將視需要進行提供的資料處理,並使用在政治大學所刊載於非營利之出版品或保存於政大校史室中。
 
<div class="portal-column-left">
<br />
{{關於}}
==[[校史故事]]==
<div style="float: left; width: 100%; border-radius: 5px; padding: 0 0 0 5px;color:#FFDA99;">
 
===校內公車===
校園裡出現公車,那是怎樣的情景?隨著山上校區的完工,男生宿舍遷往山上,因此山上、山下校區間的聯繫成為一大課題。校內公車自民國75年12月1日起行駛,以大型藍白塗裝遊覽車繞行校園,供教職員工搭乘。校內公車以社資中心為起點,沿途經莊敬女宿、行政大樓、百年樓、藝文中心,終點是自強男宿。上車時每位乘客須投車資一元,俗稱「一元公車」,尖峰時間往往一位難求。
 
93年7月進行校園景觀改善工程,連帶影響路線,校內公車起點改到行政大樓,因一般公車或小巴士機動性高且載客量多,經總務處調查後,94年2月改由欣欣客運經營的粉紅車身小巴士上路。小巴士分成兩線,一線為「行政大樓-蔣公銅像」,另一線為「行政大樓─自強宿舍」,營運時間從上午七點半至夜間十一點,例假日停駛,司機的服務態度謙和有禮,頗受學生好評。
 
校內公車至今已有20多年歷史,從遊覽車到小巴士,軟硬體設備及服務均與時俱進,也成師生們共同的校園回憶。
 
===天興福米店===
本校在大陸時期原址為南京紅紙廊,後因抗戰爆發而西遷。民國27年7月,本校前身「中央政治學校」遷至重慶小溫泉。小溫泉為重慶南郊的風景名勝區,包括小溫泉、南溫泉與白鶴林一帶,在四面環山、中間為花溪穿越的一塊平地上,本校即位於花溪左岸與山峰之間。
 
當時本校有一個代號,稱為「天興福米店」,地址是「四川省巴縣南溫泉一百號」,這是為了掩護同學們與淪陷區或戰區親友通訊而定的假名。據說曾有一位學生的家長從戰區到了重慶,真的以為他兒子住在「天興福米店」,在南溫泉市區非但沒有找到,連一百號的門牌也沒瞧見,最後講明是在中央政校就讀,才順利找到他的兒子。
 
重慶小溫泉校區為青山碧水、修竹茂林所環繞,空氣非常清新且氣候溫和,為學子熟讀深思的好地方,有人覺得這可能是本校先後搬遷南京、重慶、臺北的三個校址中,風景最優美的校園。
 
===精神堡壘===
一塊飽經風霜的石碑,娓娓訴說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民國38年,國共戰事吃緊,當時的行政院長閻錫山號召知識份子投筆從戎,沿途隨著國軍政府南遷的兩百餘名政大學生,響應加入戰鬥內閣。而後,在川西大邑包圍戰中,約五、六十名政大學生壯烈為國捐驅,為彰顯政大全體在國家危急之際表現的義勇精神,民國71年,由當時校長歐陽勛撰文記載此一歷史事蹟,並將「政大精神堡壘」石碑設置於山上校區百年樓前廣場,以紀念當年川西抗共的死難校友。
 
===政大淹水記===
在台復校之初,因不察地勢,學校與水患從此結下不解之緣。本校低窪地區只要遇上豪雨或颱風,必定造成嚴重災情,以民國48年畢莉颱風為例,強勁雨勢造成指南溪的水位陡升,校園洪水入侵,一樓房舍幾乎滅頂,剛建好的大操場,更是汪洋一片,「橡皮筏」成為淹水時唯一的交通工具。
 
民國73年6月3日,木柵地區豪雨成災,本校受災嚴重,原定舉行的畢業考也因此延期。根據當年應屆畢業校友回憶,在四維堂的考場上,她驚見班上一名僑生全身西裝畢挺前來赴考,一問之下才知該名男同學住在自強宿舍一樓(現址為今日行政大樓),為避水患只好把衣櫃裡最值錢的家當─西裝穿在身上逃命,也因此出現穿著西裝參加考試的特殊情景。
 
這些驚險的淹水畫面,隨著景美溪堤防及道南橋整建而逐漸消失,目前麥當勞對面的圍牆邊以及面校門口右側都有「水標」留存,「水標」即淹水時用來測量水淹多高之標的。麥當勞對面側門的水標至今保存完好,猶可見一塊金屬製的標語,而校門口處「畫」上去的水標,除了標線尚存外,色澤多已脫落殆盡,有機會路過此處的政大人,不妨尋找一下「水標」的蹤跡,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醉夢溪===
位於木柵指南山麓的本校,有一條流經校園的小溪-指南溪(又稱無名溪),為景美溪的支流之一。聽過指南溪的人也許不多,但它有個響亮的別名─醉夢溪(嚴格來說是指渡賢橋與濟賢橋之間的河段)。
 
指南溪會被稱為醉夢溪,據說是新聞系26屆一群男學生自命風流的傑作,取「醉生夢死愛情向東流」之意,口耳相傳後名氣漸大。丘丘合唱團與娃娃金智娟曾唱紅的「長堤上的傻瓜」這首歌,歌詞中的「我在長堤上等著你,天空正好飄著毛毛雨」,描述的就是醉夢溪的景致,而歌詞創作者邱晨正是新聞系38屆的學生。
 
民國83年,計算機中心BBS站經使用者票選,命名為「醉夢溪畔」站(隔年因硬碟毀損而關站,之後才有資科系「貓空行館」開站),可見政大學生已把醉夢溪視為校園的一部分。直至今日,醉夢溪仍為政大校園內最具浪漫情懷且聞名校際的景觀。
 
===「墓」名由來===
眼尖的人也許會發現,在中正圖書館後方、越過醉夢溪的山坡上,有一座鑲嵌「忠」、「孝」二字的墓地,有人口耳相傳以為是杜母墓,然而,真正的杜母墓原位於渡賢橋左側風雨走廊的旁邊山坡地上,佔地三百餘坪,已於民國71年搬遷,杜氏後人並將校方給予的補償費517,500元全數回饋本校,設置「杜母高昌太夫人紀念獎學金」,謂為一段佳話。
 
如今我們看到的是張家墓,為前北市工務局長張孔容之父、張皞樂先生的墓地。為何校園內有一座私人墓地?張家墓墓碑上的鐫刻日期為民國59年,此時政大校區只包括指南路二段(當時稱為新興路)、景美溪到醉夢溪所環繞的平地地帶,後山皆非校地,直到民國60年代開始,後山陸續進行都市計畫變更用地,才劃為政大校地。因該墓地的遷移尚不具急迫性,所以保留至今。每年皆有張家後人來此掃墓,校方雖有意給予拆遷補償,但據說張氏後代子孫興旺,張家墓被視為風水寶地,無意遷移,形成張家墓與政大校園共存的情景。
 
===紅紙廊===
民國16年因配合國民黨訓練黨政人才的需求,本校前身「中央黨務學校」創立,最初借用東南大學為校舍,民國17年2月移至南京建鄴路紅紙廊。中日戰爭爆發後,經過訓政改組的「中央政治學校」隨中央政府西遷至重慶小溫泉,歷經一段「抗戰建國」任務期。
 
抗戰勝利後,改制後的國立政治大學於南京紅紙廊原址復校,正式納歸國家教育體系。無奈因國共內戰,學校被迫再度流離。歷經了杭州、廣州、重慶等地的顛沛轉進。直至民國43年,中央政府遷臺,本校始於台北木柵復校。
 
如今紅紙廊舊校址已成為中國大陸培養省級黨政人才的重點學校,而政大校園中仍有名為「紅紙廊」的組織存在,該組織是學生團體負責人研習會,自民國72年10月8日在桃園復興山莊創辦第一屆以來,固定在每學期初為新任學生團體責人提供研習機會,促進政大社團活動之創新與發展,也象徵傳承「紅紙廊」的奮鬥精神,在台灣落地生根、屹立不搖。
 
===百變校門===
本校從大陸輾轉到台灣,復校初期的校舍均呈現出簡單樸實的意象,僅有一棟平房教室,校門也只有12公尺之寬;隨著歲月增長,為了因應教師、學生需求,增建了許多現代化的校舍,碎石子鋪的泥巴地也逐漸轉為美麗的康莊大道,往日蹤跡在一次次校舍改建中消逝。
 
由於學校周遭環境急速發展變化,導致原有的校門入口規模無法適應環境需要,且公車停靠造成路況擁擠,此外,校門口也是師生出遊聚會的熱門集合點,在沒有足夠活動空間情況下,時常造成校門外人山人海的景象。
 
民國77年曾規劃在永安街22巷與木新路為預定校門,但這必須興建橫跨景美溪之22公尺橋樑,銜接至今日大勇樓與綜合院館之間的空地,因經費與相關作業困難而作罷。80年8月5日,新校門改建工程正式開始,連帶整建收發室、警衛室,將原本灰色基調的校門調整為米色,塑造線條簡潔、大方的校門;另外在舊警衛室處興建一座塔狀校名標石,上綴校徽。校門整建工程於80年底完工,81年5月17日(六十五週年校慶校友返校日)舉行啟用典禮,由張京育校長、救國團李鍾桂主任共同主持。
 
===夜間部在政大===
政大為了配合國家政策,曾經在各階段出現不同的附屬單位,在台復校初期短暫設置的夜間部即是如此。由於早年大專考試錄取率低、競爭激烈,在國家財政困難時,為求能以較少的經費提供較多的就學機會,本校自49學年度起奉令成立夜間部,就中文、西文、政治、會統系各增設一班,不提供學生宿舍,修業年限為5年。
 
民國51年1月,教育部公布「各院校夜間部改進要點」,將各院校夜間部改為大學推廣教育,本校遂於52學年度改辦新制夜間部,並增設公行與企管系,會統系亦因分設而改制。另一方面,教育部因為經費困窘,於51年曾考慮停辦本校與台大、成大的夜間部,甚至引發立法院的關切,成為當時報紙社論的論辯議題。
 
當時學校夜間部學生共達800多人,除公行與企管系在金華街公企中心上課外,其餘700多人均在木柵校本部上課,而交通僅賴公路局一線班車,尤其晚上十點以後,學生下課受到開車班次之時間限制,相當不便,校方於是呈請准自53學年度起停止招生。
 
===政大制服===
民國96年的今天,適逢政大80週年校慶,校園中處處可見學生們打扮形形色色,很難想像政大學子穿著整齊劃一大學服的情景。
 
民國43年來台復校時,學校規定學生在週會、軍訓護理課程及重大集會時,均須按規定穿學校制服,也鼓勵學生平日以穿著制服為原則,學生們為了通過檢查有時還會互借制服及髮夾,如著便服則嚴禁奇裝異服,服裝儀容檢查頻繁且嚴格,時常於週會、軍訓等集合時間集體檢查,凡服裝不合規定或頭髮過長之學生,除勸導改正外,同時將姓名系級刊登在訓導週報加強輔導。另有重要集會的秩序競賽,學生們也要參加早操,各種集合均以號音為準,聽到號音時跑步到指定地點迅速排成指定隊形,足見早年嚴謹有序的校風。
 
民國80年後,社會風氣漸漸開放,自由意識抬頭,學校給予學生相當的自治能力,制服及髮禁已走漸漸入歷史。現在校園裡,反而時常見到社團或校友會所舉辦的「制服日」,穿上高中制服的同學們,反而成為校園中一股懷舊潮流。
 
===大會考===
「大會考」簡而言之即「集中考試」。政大在民國50年左右,學生所修習的課程,須通過平時測驗、期中及學期考試,平時測驗及期中考試皆由任課老師隨堂舉行,學期考試則於學期結束前,由教務處在四維堂統一舉行大會考。試務工作人員須於考前入闈,相當的慎重,效果深受好評。
 
根據老校友回憶過去參與大會考的場景,因為是集中考試,所以四維堂人潮洶湧、摩肩擦踵,常可見學生在四維堂附近隨處站著看書、排隊等待進入考場、及急著尋找座位的情形,甚至還有睡過頭的糊塗蟲滿頭大汗的慌張跑入,相較於一般的隨堂考試,大會考充斥著一股盛重且緊張的氣氛。
 
隨後期中考試也改為「大會考」的形式舉行,但漸漸發現舉行期中、學期考試時,負責監試的行政人員由於無法解答問題,往往與學生產生摩擦,監考意願普遍不高,且集中考試的秩序有待加強,另出現有老師決定不考期中考試,卻未向教務處申報,但教務處已將監試人員及考試時間地點排入行程,造成教育行政資源的過度浪費之情形。
 
民國80年時遂將期中考試改回隨堂考試,但期末考試仍採大會考。現今幾乎所有考試都採隨堂舉行,偶而有些老師仍會借用四維堂作為考試地點,已不復見當年大會考的影子了!
 
===言論廣場的出現 見證民國70年代學運===
民國75-76年,政大出現鼓吹校園民主的地下刊物《野火》,一般認為《野火》是《政大青年》停社後的化身。根據鄧丕雲《8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前衛出版社,民國82年出版)的記載,受到《野火》啟蒙的學生代聯會由國父思想社成員主導,繼續推動校園啟蒙與制度改革、乃至於積極參與校際活動(如:關於大學法座談會),其中一項繼承《野火》而來的訴求便是建議設置「言論廣場」。
 
當時校方接受此建議,通過代聯會提出的「政大學生言論廣場管理規則」草案,成為自台大於76年5月設立言論廣場後,第二個設置的學校,並於76年10月20日啟用,因為新聞媒體的報導與各學運團體贈送的花籃,是所有學校中最為風光且引起眾人注目。
 
言論廣場分為兩部分,其一是位於第一餐廳水塔旁空台的「自由廣場」,每天中午十二點至下午兩點,同學可在此地自由演講;另一設在學生活動中心風雨走廊的「政大論壇」,供同學自由張貼海報。
 
言論廣場出現的議題多元,懷焦點涉及自身權益、憲政改革、環境保護、學術自主…等,以文字、論述為弱勢群體發聲,也代表著學生對所處環境觀察細微,更勇付諸行動、追求自身權益。
 
===你不可不知的政大BBS站===
根據《自強報》的記載,83年3月「政大計中BBS測試站」成立,當年9月正式以「政大計中」為名開放,並於84年2月經使用者票選,重新命名為「醉夢溪畔」。
 
隨著校園公共事務相關討論區的設立,發生數起事件,包括:有學生以BBS號召動員汽車包圍行政大樓,鳴按喇叭抗議校務會議「限制學生汽車只能由後門出入」決議,以及在BBS張貼文章批評行政單位或師長;因此計中兩度關閉talk功能,並要求使用者重新身份確認,最後有意停止BBS的管理責任。不料於84年6月端午節停電後,計中公告BBS主機在重新開機時硬碟毀損,所有資料全部流失,導致「醉夢溪畔」倒站。
 
大約此時前後,校內亦有其他各自發展的小型BBS站,如新聞系「Power」、應數系「尋夢長堤」、男研舍「發呆天地」等,另一方面,原來「醉夢溪畔」的站長、版主等人以自行成立的「網路推廣社」,推動全校性BBS站的復站,但實際上之後復站僅為網推社預備站之用,因為84年9月成立的資科系「貓空行館」上線人數日增,在政大所有BBS站中使用最為頻繁,後來與學務處接洽,從系站升為全校性代表站並延續至今。
 
===政大「國藥研究室」===
為創造臺灣知識產業合作最大效能,本校於95年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國立陽明大學簽定學術合作合約,仿效美國哈佛大學與周邊教學醫院之"Partners HealthCare system"整合,結合人文科學、醫療服務及醫學研究的資源,藉以逐步達成建立臺灣哈佛群醫照顧系統的願景。
 
在政大校史中,曾有過一段從事醫學研究的歷史。民國26年至34年,本校前身的中央政治學校因抗日變局,隨中央政府西遷重慶小溫泉。當時政校設有醫務所,除治療全校員生及教職員眷屬之疾病外,亦對附近民眾開放。所中藥品儲存雖豐,但以西藥購置不易,特呈准校長指撥專款,成立「國藥研究室」。
 
當時「國藥研究室」在校務委員陳果夫指導下,聘有藥學專家數位,曾經成功研究出功效勝於奎寧,亦無其副作用的常山針及藥片,用以治療瘧疾。在當時防瘧隊赴大渡口瘧疾區的治療工作中,成效卓著。此項藥品研究,甚至獲得中央首獎。醫務所完善的設備,在當時缺乏醫藥的後方實屬難能可貴。不僅保障了同學百姓的生命健康,亦有同學在看病求診的過程中,與護士小姐締結良緣,成就百年佳話。
 
===我國首次頒授名譽博士學位─林白樂教授===
今年欣逢本校80週年校慶,特別授予名譽博士學位給林懷民先生、金庸先生。頒發名譽博士學位行之有年,第一位名譽博士的誕生正好也是我國首次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別具歷史意義。
 
民國54年11月11日,由劉季洪校長主持,本校於金華街公企中心授予美國霍布金斯大學教授林白樂(Paul M.A. Linebarger)名譽法學博士學位。林白樂教授是孫中山先生好友美國法官林白克(Judge M.W. Linebarger)的哲嗣,他們父子兩代,對我國的革命抗戰、促進中美友誼,貢獻卓著。此外,教授為國際知名的遠東問題及心戰專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孫文學說研究學者,本校以其繼志述事及特殊著作,於國父百年誕辰前夕,頒贈此項學位。林白樂在接受學位後,則以「中山先生思想的普遍性」為題,發表演說。隔年,意外因為心臟病發作而去世,享年53歲。
 
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之下,頒授我國第一個名譽博士學位給予林白樂教授,具有特殊的政治意涵,目的是我國政府為了感謝這位最忠實的美國友人,並表彰他們父子兩代對於中華民國的深厚情誼。
 
===本國的第一位博士-周道濟===
政治大學向來以人文社會學科著稱,立校已邁入第80個年頭,在學術成就上亦有不少創舉。本校不僅是大陸時期公立大學在台復校的第一所,也產生了我國第一位博士。民國49年,本校政治研究所高級研究生周道濟,通過教育部考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為依據我國博士學法授與法獲得此項學位之第一人。
 
周道濟先生於臺灣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又於本校政治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經過兩年苦讀鑽研後獲得碩士學位,他又在激烈的角逐中,成為國內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第一人。
 
這位當時年僅32歲的青年學者,以60萬言的「漢唐宰相制度」為其論文題目,將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與現代的內閣制、總統制來比較分析與現代民主政治的不同,打破了「『士』非留洋不『博』」的舊觀念,開創了國產博士的新紀元,堪稱絕佳楷模。
 
===超過一甲子歲月的畢業紀念冊===
每年到鳳凰花開時節,空氣中總瀰漫著感傷與不捨。近年來畢業紀念冊的製作日益精美、厚重,附隨還有提袋、通訊錄、書籤、筆記本等。回顧校史,校史館現存最早的畢業紀念冊是民國31年的《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第十期學生畢業紀念冊》,該本畢業紀念冊相當輕薄,僅約100多頁,亦非厚皮精裝,且因年代久遠有部分脆化的現象。
 
透過這本紀念冊,我們仍能窺探當時的校園情景。民國27年7月招考大學部第十期(簡稱大十),經過4年後有畢業生有173人。大十同學的學校生活幾乎是在抗戰中渡過,空襲警報與敵機轟炸是他們的共同經驗。當時的校址位於風景優美的重慶小溫泉,畢業紀念冊內有篇名為〈一群水鬼〉的有趣短文,文中提到「大十學長姊十分之八九都能到水裏去,但是因為游泳池太小的緣故,所以花灘溪便成了自然的游泳場」,「從堤坎到南溫泉3公里的距離,在一群水鬼的眼中看來卻滿不在乎」,文字讀來不禁令人充滿想像、心生嚮往。
 
 
<strong>已安裝 MediaWiki。</strong>
 
請參閱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Help:Contents 使用者手冊] 以獲得使用此 wiki 軟體的訊息!
 
==入門==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Manual:Configuration_settings MediaWiki 配置設定清單]
*[https://www.mediawiki.org/wiki/Manual:FAQ MediaWiki 常見問題解答]
*[https://lists.wikimedia.org/mailman/listinfo/mediawiki-announce MediaWiki 發佈郵件清單]

於 2019年7月9日 (二) 08:49 的最新修訂

政大校史 | 歷屆校長 | 建築巡禮 | 大事紀 | 關於政大記憶


在政大的六年期間,因為喜歡打球,對母校的土地味道有著很深的記憶。也曾經在四維堂演過話劇--「悲歡歲月」,還得到當年全國大專院校話劇比賽的首獎。那時候最喜歡沿著醉夢溪走到後山柑園去採兩顆柑桔嚐嚐,如今都變成黌宮校舍了!現在的莘莘學子一定要比當年的我們爬的更高,走的更遠,才能看的見木柵之外,更開闊的山林水色,也許,那就是成長吧!〈摘自《政治大學七十五週年校慶特刊》曾志朗〉

上面這段話是政大校友—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先生說出對政大的懷念及對年輕學弟妹的深切期望。如果你當年也曾在政大停留,如果你也願意與所有政大人分享你收藏的政大的故事、照片或文物等,歡迎你透過《政大記憶》維基網站提供文稿、照片,或向校史組捐贈相關文物經校史工作小組篩選通過後,將視需要進行提供的資料處理,並使用在政治大學所刊載於非營利之出版品或保存於政大校史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