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校史」:修訂間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由 1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1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政大校史'''  | [[校史故事]] | [[校訓、校徽、校旗、校歌]]<br />
'''政大校史'''  | [[政大精神]] | [[校史故事]]   <br />
===中央黨務學校時期(西元1927年至1929年)===
===中央黨務學校時期(西元1927年至1929年)===
民國建立以後,內憂外患紛沓而來,國家長期動亂,迫切需要革命建國人才。民國十六年,中國國民黨決定籌設「中央黨務學校」於南京紅紙廊,以訓練軍政時期的黨政幹部。當年五月二十日,正式通過蔣中正先生為校長,此日後來成為本校校慶之日。因為中央黨校師生同時擔負從事黨務、協助北伐與參與國家建設的多重使命,當時本校以培訓革命幹部從事政治宣傳與組織動員為發展目標。
民國建立以後,內憂外患紛沓而來,國家長期動亂,迫切需要革命建國人才。民國十六年,中國國民黨決定籌設「中央黨務學校」於南京紅紙廊,以訓練軍政時期的黨政幹部。當年五月二十日,正式通過蔣中正先生為校長,此日後來成為本校校慶之日。因為中央黨校師生同時擔負從事黨務、協助北伐與參與國家建設的多重使命,當時本校以培訓革命幹部從事政治宣傳與組織動員為發展目標。
第6行: 第6行:
隨著北伐完成,全國統一,國民政府宣布進入訓政時期。民國十八年,本校改組為「中央政治學校」,由原屬短期訓練性質的黨校擴充發展為具有研究部、學院、大學部、各式專修班的高等學府。中央政校是訓政時期培育政治人才的搖籃,學生入學後完全享受公費待遇,畢業後由黨政機關分發適當工作,對知識青年有絕大號召力,錄取者皆為一時之選。
隨著北伐完成,全國統一,國民政府宣布進入訓政時期。民國十八年,本校改組為「中央政治學校」,由原屬短期訓練性質的黨校擴充發展為具有研究部、學院、大學部、各式專修班的高等學府。中央政校是訓政時期培育政治人才的搖籃,學生入學後完全享受公費待遇,畢業後由黨政機關分發適當工作,對知識青年有絕大號召力,錄取者皆為一時之選。


===中央政治學校後期(民國二十六至三十五年,含中央幹部學校)===
===中央政治學校後期(西元1937至1946年,含中央幹部學校)===
民國二十六年,對日抗戰爆發,本校由南京紅紙廊西遷至重慶小溫泉。抗戰期間,需才孔急,本校調整教育方針,一切以抗戰救國為依歸,因此停辦或緩辦長期性質的教育部門,開設短期性質的訓練部門,以造就大量可用之才。民國二十七年,蔣中正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自兼團長。民國三十三年,為擴大訓練青年幹部,三青團創立「中央幹部學校」,以重慶復興關為校址。
民國二十六年,對日抗戰爆發,本校由南京紅紙廊西遷至重慶小溫泉。抗戰期間,需才孔急,本校調整教育方針,一切以抗戰救國為依歸,因此停辦或緩辦長期性質的教育部門,開設短期性質的訓練部門,以造就大量可用之才。民國二十七年,蔣中正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自兼團長。民國三十三年,為擴大訓練青年幹部,三青團創立「中央幹部學校」,以重慶復興關為校址。
===改制國立政治大學(民國三十五至三十八年)===
 
===改制國立政治大學(西元1946至1949年)===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中央政校預備遷回南京紅紙廊。民國三十五年,國民黨決議中央政校與中央幹校合併,改制為「國立政治大學」。民國三十六年,為配合國民政府施行憲政,本校由國民黨改隸於教育部。民國三十七年,徐蚌會戰國軍失利。民國三十八年一月,本校行政會議決議準備遷校,以「旅行」的名義,員生自由參加,最後轉進回到重慶小溫泉。當年底,共軍攻入川東,本校同學三百餘人前往成都投筆從戎,校務因而停頓。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中央政校預備遷回南京紅紙廊。民國三十五年,國民黨決議中央政校與中央幹校合併,改制為「國立政治大學」。民國三十六年,為配合國民政府施行憲政,本校由國民黨改隸於教育部。民國三十七年,徐蚌會戰國軍失利。民國三十八年一月,本校行政會議決議準備遷校,以「旅行」的名義,員生自由參加,最後轉進回到重慶小溫泉。當年底,共軍攻入川東,本校同學三百餘人前往成都投筆從戎,校務因而停頓。
===在臺復校初期(民國四十三至六十二年)===
 
===在臺復校初期(西元1954至1973年)===
國民政府遷臺以後,曾有原則上大陸公立大學在臺一律不考慮復校之決議,然而鑑於本校在國家動亂中每能展現疾風勁草之精神,民國四十三年,教育部作出政治大學首先復校之動議。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校園建築、教學設備與圖書等物質條件卻是從無到有的開創歷程,在全體師生的戮力經營之下,奠定本校的初步規模。
國民政府遷臺以後,曾有原則上大陸公立大學在臺一律不考慮復校之決議,然而鑑於本校在國家動亂中每能展現疾風勁草之精神,民國四十三年,教育部作出政治大學首先復校之動議。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校園建築、教學設備與圖書等物質條件卻是從無到有的開創歷程,在全體師生的戮力經營之下,奠定本校的初步規模。
===在臺復校中期(民國六十二至八十三年)===
 
===在臺復校中期(西元1973至1994年)===
民國六○至七○年代,本校在原有學術基礎之上,持續質量並重的擴充與精進,各項校務都有顯著進展,例如︰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中正圖書館之落成,為同時期國內各大學中最現代化之建物;而鄰近山坡地之收購或撥用也擴增了學校幅員,逐步向山上校區發展。此外,學術研究方面,亦大幅度的提昇,在國際冷戰局勢之下,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亦在本時期改隸本校,成為本校一大特色。
民國六○至七○年代,本校在原有學術基礎之上,持續質量並重的擴充與精進,各項校務都有顯著進展,例如︰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中正圖書館之落成,為同時期國內各大學中最現代化之建物;而鄰近山坡地之收購或撥用也擴增了學校幅員,逐步向山上校區發展。此外,學術研究方面,亦大幅度的提昇,在國際冷戰局勢之下,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亦在本時期改隸本校,成為本校一大特色。


在臺復校近期(民國八十三年以後)民國八十三年,本校第一次經專任教師直接投票選出校長,時值我國政治社會日益開放,本校亦在一向見長的人文、社會、法、商、傳播領域之基礎上,以教學與研究兼籌,理論與實際並重,國際化與本土化均衡為原則,促成學術研究自由多元發展,包括教學卓越計畫及頂尖研究中心等多項計畫已獲教育部補助。為實現人文校園,民國九十年起,持續舉辦「包種茶節」及「駐校藝術家」等藝文活動。民國九十四年,政大附中正式招生,象徵本校構成自幼稚園至博士班的一貫完整學園。
===在臺復校近期(西元1994年以後)===
民國八十三年,本校第一次經專任教師直接投票選出校長,時值我國政治社會日益開放,本校亦在一向見長的人文、社會、法、商、傳播領域之基礎上,以教學與研究兼籌,理論與實際並重,國際化與本土化均衡為原則,促成學術研究自由多元發展,包括教學卓越計畫及頂尖研究中心等多項計畫已獲教育部補助。為實現人文校園,民國九十年起,持續舉辦「包種茶節」及「駐校藝術家」等藝文活動。民國九十四年,政大附中正式招生,象徵本校構成自幼稚園至博士班的一貫完整學園。


在臺復校初期本校原僅有教育、治、新聞、外交、邊政等五學系發展至今,現已成為擁有文、理、法、商、社會科學、外國語文、播、際事務、教育等九個學院之綜大學,無論教學、研究及國際等方面均展現優異成果創校以來本校始終秉持親愛精誠的校訓精神以「深耕學術、多元連結、自我超越」為發展目標,未來,將持續追求學術卓越,期許能培養人文專業創新、國際視野的新世紀導人型塑成為國際一流的人文學術殿堂
民國九十七年,政大書院成立藉由統中書院精神與西方住宿學院制度的整,推行學宿合一計畫。同年,開始推動大學城計畫與校園規劃使大學教育永續發展並深耕地文化。民國一百年,本校獲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肯定,通過第二期計畫,以「發展卓越研究」與「培養國際領導人才」為核心,重點發展兩岸係與中國研究」「選舉研究」、「創新研究期能達成「成為亞太地區人文社科學術重鎮」、「培養世界公民與未來社會領導人」兩大願景。民國一○三年,建置研究總中心,整合從研究、創新、育成到社會落實的研發道路


===在臺復校中期(西元1995年至西元1996年)===
在臺復校期,本校原僅有教育、政治、新聞、外邊政等五,發展至今現已為擁有文、理、法、商、傳播、教育、資訊社會科學、外國語文、國際事務、創新國際等十學院之綜大學,無論在教學研究國際化等方面均展現優異創校以來本始終秉持「親愛誠」的校訓精神,並以「深耕學術、多元連結、自我超越為發展目標未來將持續追求學術卓越,期許能培養具「專業創新、國際視野的新世紀導人型塑成為國際一流的人文學術殿堂
西元1995年8月1日,軍訓室依據本校組織章程改制為一級單位,負責軍訓及護理課程之規畫與教學,必要時並接受校長交辦之學生生活輔導事項,分設兩組。
西元1996年7月1日,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正式改制納編,成為政大附屬單位之一。同年的9月30日,實行校務基金制度,與第一銀行木柵分行簽約代理運作。
 
===在臺復校(西元2000年至西元2001年)===
西元2000年5月20日社會科學院新建綜合院館落成剪綵典禮。
 
西元2001年6月16日,第113次校務會議通過本校教師基本績效評量辦法。同年的8月1日, 教育學程中心及國際事務學院正式成立,由鄭校長監察院錢院長本校退休之資深教授朱建民及國際事務學院首任院長李登科教授共同揭牌。10月2日,首屆駐校藝術家林懷民駐校活動至6日止。11月舉辦政大第一屆包種茶節。
 
===在臺復校中期(西元2002年至西元2003年)===
西元2002年4月15日,政大全球校友服務網正式上線,校友資料庫同時啟用。同年的,教育學院正式成立,由秦夢群教授出任院長。11月25日,91年政大駐校藝術家活動「黃春明駐校週」開始至29日止。12月6日,頒贈顧正秋女士本校名譽教授榮銜。12月31日,蘇永欽教授獲教育部第六屆國家講座主持人。
 
西元2003年2月1日,鄭瑞城校長接任「中華民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第三屆理事長。3月17日,駐校藝術家活動-在政大遇見幾米開始至21日止。4月26日,首度舉辦大一生家長親師茶會。6月12日,六九KV特高壓變電系統供電。8月1日,鄭瑞城校長連任校長就職。12月5日,本校獲行政院研考會營造優質英語生活環境特優獎。12月,校史網建置完成上線。
 
===在臺復校中期(西元2004年至西元2005年)===
西元2004年2月13日, 鄭瑞城校長當選「中華民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第四屆理事長。5月3日, 93政大駐校藝術家活動-醉夢溪畔優人行,進行一週至5月7日止。5月20日,首度發行政大校友證。8月1日,成立國際教育流中心,由林月雲教授出任主任。同日, 外語學院成立外文中心,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成立。9月30日, 山下校園景觀改善工程完工。11月19日,山上精神堡壘周景觀工程完工。11月23日,頒授前捷克總統哈維爾先生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1月25日 首度開辦四維堂前廣場藝術秀。
 
西元2005年1月1日, 配合行院金管會政令即日起生證不得與金融卡結合。1月3日,公文書橫式書寫推動方案正式上線。1月18日,第二教室更名為「學思樓」。2月16日,校園巡迴公車開始行駛。3月10日, 教育部到校進行大學校務評鑑實地訪評。3月22日,駐校藝術家「劉鳳學與新古典的舞蹈世界」活動開幕。5月20日,發行首批校友證親愛精誠卡。8月1日, 附屬高級中學開始招生。同日外語學院立北區大學外中心。8月推動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成立教學發展中心職涯發展中心學習發展中心及學習資源中心(至95年2月陸續完成)。
 
===在臺復校中期(西元2006年至西元2007年)===
西元2006年6月9日, 校史館整修竣工啟用。8月1日,吳思華先生接任校長。9月30日, 與北市府簽定學術服務交流協議書。10月1日,原住民教育語言研究中心升為校級研究中心。12月23日,與陽明大學臺北市聯合醫院(市醫)共同簽屬合作交流協議。
 
西元2007年1月1日,成立教學發展中心;成立心腦與學習研究中心。3月1日,原住民研究中心升格為校級研究中心;政大網站改版。5月7日國家交響樂團(NSO)受邀擔任駐校藝術家。5月18日,首屆政大滾山球比賽。隔一天, 頒授查良鏞張忠謀、林懷民先生名譽博士學位。7月1日,開辦首屆夏日學院。8月1日,生命科學研究所揭牌;成立政大出版社。8月20日, 舉辦首屆超政大學新生營。9月1日,俄文系更名為「斯拉夫語文學系」,為華人首創。10月1日,與防醫學院締結教育暨學術研究策略聯盟。11月1日,校長之家整修為心理諮商中心正式啟用。12月18日, 楓香步道完工啟用。
 
===在臺復校中期(西元2008年至西元2009年)===
西元2008年1月1日,全新開發的校園Portal網站「 iNCCU」啟用。同月的11日,創意學習中心啟用。2月10日,增設華語文教學碩士博士學位學程及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程。3月3日,學務處增設住宿組及職業生涯發展中心,整併生活輔導組與僑生輔導組為生活事務暨僑生輔導組。同月的27日,舉辦政大獻戲元年,本校歌仔戲社融入社區扮仙酬神。5月 頒授余光中林南、余英時名譽博士學位。5月1日,屏風表演班李國修受邀擔任第八屆駐校藝術家。5月16日, 中山所更名國家發展所。6月14日,商學院頂尖學園啟用。8月1日,設置特聘教授; 國際教育交流中心改制為國際合作事務處;秘書室改制秘書處,增設第三組,職司校友聯繫及募款事宜。9月22日,政大書院啟用。9月27日。,校友服務中心正式啟用;校園影像記憶網「茶言觀政」平台啟用。10月27日,自強宿舍區成立山居學習中心,推動學宿合。12月1日,捐募款專屬網站「捐政網」上線。
 
西元2009年4月15日,台文所陳芳明所長將手稿全數捐贈圖書館。24日,全臺首創社區習研究發展中心。4月29日, 與法鼓山合作社立法鼓人文講座。5月14日,白先勇與廖瓊枝獲邀擔任第九屆駐校藝術家。5月16日,舜文大講堂啟用。5月20日,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設立政門診部;四維堂歡慶50周年。6月13日,頒授曾志朗名譽理學博士位。7月1日電子公文線上簽核系統正式上線。8月1日,應用物理研究所揭牌;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研究所更名為社會工作研究所;生科所更名神經科學研究所。9月15日, 頒授許迺曼名譽法學博士學位。9月24日,成立國內首座日本研究中心。10月15日,麥克阿瑟安全研究中心揭牌。
 
===臺復校中期(西元2010年)===
1月4日,校務建言系統上線。3月,胡武勇、張正傑、楊力州和李啟源獲邀擔任第十屆駐校藝術家,主題為青年愛創作。5月 商學院通過全球高等商管育最高榮譽之一的EQUIS認證,為全臺第一所獲此認證大。5月18日,頒授喬龍慶名譽教育學博士學位。8月1日, 吳思華校長連任就職。10月11,與國防大學結盟,深化國防戰略研究。10月29日,頒授殷允芃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1月25日, 中東與伊斯蘭研究中心成立。隔天,獲教育部品德教育績優學校表揚。12月1日,歐盟研究中心揭幕。12月17日, 國際學生暨學人會館(I-House)落啟用
 
===在臺復中期(民國九十七年)===
民國九十七年,政大書院成立,藉由傳統中國書院神與西方住宿學院制度整合,推行學宿合一計畫。同年,開始推動大學城計畫與園規劃使大學教育永續發展並深耕在地文化。民國一百年,本校獲教育部「邁向頂尖大計畫肯定通過第二期計畫以「發展卓越研究」與「培養國際領導才」為核心,重點發展「兩岸係與中國研究」「選舉研究」、「創新研究期能達成「成為亞太地區人文社科學術重鎮」、「培養世界公民與未來社會領導人」兩大願景。民國一○三年,建置研究總中心,整合從研究、創新、育成到社會落實的研發道路

於 2024年7月18日 (四) 05:08 的最新修訂

政大校史 | 政大精神 | 校史故事

中央黨務學校時期(西元1927年至1929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民國建立以後,內憂外患紛沓而來,國家長期動亂,迫切需要革命建國人才。民國十六年,中國國民黨決定籌設「中央黨務學校」於南京紅紙廊,以訓練軍政時期的黨政幹部。當年五月二十日,正式通過蔣中正先生為校長,此日後來成為本校校慶之日。因為中央黨校師生同時擔負從事黨務、協助北伐與參與國家建設的多重使命,當時本校以培訓革命幹部從事政治宣傳與組織動員為發展目標。

中央政治學校前期(西元1929年至1939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隨著北伐完成,全國統一,國民政府宣布進入訓政時期。民國十八年,本校改組為「中央政治學校」,由原屬短期訓練性質的黨校擴充發展為具有研究部、學院、大學部、各式專修班的高等學府。中央政校是訓政時期培育政治人才的搖籃,學生入學後完全享受公費待遇,畢業後由黨政機關分發適當工作,對知識青年有絕大號召力,錄取者皆為一時之選。

中央政治學校後期(西元1937年至1946年,含中央幹部學校)[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民國二十六年,對日抗戰爆發,本校由南京紅紙廊西遷至重慶小溫泉。抗戰期間,需才孔急,本校調整教育方針,一切以抗戰救國為依歸,因此停辦或緩辦長期性質的教育部門,開設短期性質的訓練部門,以造就大量可用之才。民國二十七年,蔣中正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自兼團長。民國三十三年,為擴大訓練青年幹部,三青團創立「中央幹部學校」,以重慶復興關為校址。

改制國立政治大學(西元1946年至1949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中央政校預備遷回南京紅紙廊。民國三十五年,國民黨決議中央政校與中央幹校合併,改制為「國立政治大學」。民國三十六年,為配合國民政府施行憲政,本校由國民黨改隸於教育部。民國三十七年,徐蚌會戰國軍失利。民國三十八年一月,本校行政會議決議準備遷校,以「旅行」的名義,員生自由參加,最後轉進回到重慶小溫泉。當年底,共軍攻入川東,本校同學三百餘人前往成都投筆從戎,校務因而停頓。

在臺復校初期(西元1954年至1973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國民政府遷臺以後,曾有原則上大陸公立大學在臺一律不考慮復校之決議,然而鑑於本校在國家動亂中每能展現疾風勁草之精神,民國四十三年,教育部作出政治大學首先復校之動議。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校園建築、教學設備與圖書等物質條件卻是從無到有的開創歷程,在全體師生的戮力經營之下,奠定本校的初步規模。

在臺復校中期(西元1973年至1994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民國六○至七○年代,本校在原有學術基礎之上,持續質量並重的擴充與精進,各項校務都有顯著進展,例如︰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中正圖書館之落成,為同時期國內各大學中最現代化之建物;而鄰近山坡地之收購或撥用也擴增了學校幅員,逐步向山上校區發展。此外,學術研究方面,亦大幅度的提昇,在國際冷戰局勢之下,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亦在本時期改隸本校,成為本校一大特色。

在臺復校近期(西元1994年以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民國八十三年,本校第一次經專任教師直接投票選出校長,時值我國政治社會日益開放,本校亦在一向見長的人文、社會、法、商、傳播領域之基礎上,以教學與研究兼籌,理論與實際並重,國際化與本土化均衡為原則,促成學術研究自由多元發展,包括教學卓越計畫及頂尖研究中心等多項計畫已獲教育部補助。為實現人文校園,民國九十年起,持續舉辦「包種茶節」及「駐校藝術家」等藝文活動。民國九十四年,政大附中正式招生,象徵本校構成自幼稚園至博士班的一貫完整學園。

民國九十七年,政大書院成立,藉由傳統中國書院精神與西方住宿學院制度的整合,推行學宿合一計畫。同年,開始推動大學城計畫與校園規劃,使大學教育永續發展並深耕在地文化。民國一百年,本校獲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肯定,通過第二期計畫,以「發展卓越研究」與「培養國際領導人才」為核心,重點發展「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選舉研究」、「創新研究」等領域,期能達成「成為亞太地區人文社科學術重鎮」、「培養世界公民與未來社會領導人」兩大願景。民國一○三年,建置研究總中心,整合從研究、創新、育成到社會落實的研發道路。

在臺復校初期,本校原僅有教育、政治、新聞、外交、邊政等五學系,發展至今,現已成為擁有文、理、法、商、傳播、教育、資訊、社會科學、外國語文、國際事務、創新國際等十一個學院之綜合型大學,無論在教學、研究及國際化等方面均展現優異成果。創校以來本校始終秉持「親愛精誠」的校訓精神,並以「深耕學術、多元連結、自我超越」為發展目標,未來,將持續追求學術卓越,期許能培養具「人文關懷、專業創新、國際視野」的新世紀領導人,型塑成為國際一流的人文學術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