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修訂間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3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檔案:高明_1958.jpg|220px|thumb|right|高明(1909-1992),1939年任政校秘書,1956年復歸政大,歷任中文系主任、教務長(1959-1960),1973年退休。影像拍攝於1958年前後。資料來源:政治大學畢業紀念冊,典藏於政大圖書館。]]


高明(1909-1992),1939年任中央政校秘書,西北大學中文系主任、教務長,遷臺後曾任師大國文所所長,1956年復歸政大,歷任中文系主任、教務長(1959-1960),1973年退休。1988年行政院文化獎,1992年辭世。


==生平==
高明,1909年4月6日生於江蘇高郵。初名同甲,入學後自更名為明,字仲華,一字尊聞。父雲軒為晚清秀才,精通曆算之學。幼承家教,耳濡目染,即有志於學術<ref name=":0">黃慶萱,2006年,〈故國文系高明教授學述〉,《師大校友》,第330期,頁33-36。</ref>。四歲入塾發蒙,六歲習古文算數。


1918年入高郵縣第一高小,開始接受新式教育。1922年高小畢業後、先就讀揚州美國聖公會所辦美漢中學,專習英文一年,次年轉入南京鍾英中學,1925年進入東南大學。原擬就讀數學系,奉父命改入中文系。師從黃侃(季剛)教授治經學、小學。在校期間加入國民黨,一度因從事地下工作遭軍閥追捕,經上海潛返故鄉,北伐後始復學<ref name=":1">周何,1992年,〈高明先生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10輯,頁258-260。</ref>。


==高明==
1930年畢業後任教江蘇松江中學,歷年轉往東北瀋陽任教。但不幸遭遇九一八事變,在東北淪陷之際倉皇脫身,深感國防問題之迫切,發憤研讀中外兵學論著因在雜誌撰文發表〈江蘇國防問題〉等文受知於時任江蘇省主席陳果夫、省保安處長項致莊,1936年轉仕途就任江蘇省保安處主任秘書。1937年對日戰爭爆發南京陷落。經河南轉湖北在武漢期間,受時任組織部長陳果夫委託前往新西康省黨部就任書記長,其並創辦機關報《西康國民日報》,任社長為經營邊疆、深入當地社會特別勤讀佛典、兼習藏文<ref name=":2">旻黎,1985年,〈栖栖環轍心 汲汲傳薪意 訪高明教授〉,《文訊雜誌,第20期,頁254-265。</ref>。
高明,1909年4月6日生於江蘇高郵初名同甲,入學後自更名為明字仲華一字尊聞父雲軒為晚清秀才精通曆算幼承家教耳濡目染,即有志於學術<ref name=":1">黃慶萱,2006年,〈故國文系高明教授學述〉,《師大校友第330期,頁33-36。</ref>。四歲入塾發蒙,六歲習古文算數


1918入高郵縣第一高,1922畢業後、就讀南京鍾英中學,1925進入東南大學中文系,師從黃侃(季剛)經學、小學。在校期間加入民黨一度因從事地下工作遭軍閥追捕,經潛返故鄉北伐後始復學
1939中央訓練團結訓後,受時任中央政校教育長陳果夫指派,赴重慶溫泉政校擔任秘書。次張道藩繼任教育長,辭卸行政職務,專職講授國文課程。1944應時任西北大學校長劉季洪邀請,擔任該校教授、歷任中文系主任、教務長。1945年因國立禮樂館邀請,前往南京共筆中華民國國通禮草案,稿成閉館後留京甫成立之政學。後因共內戰逼近華中地區轉任湖南師範學院並隨師院廣東渡來臺<ref name=":3">〈高明〉,《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十一,編號:129-110000-4822。</ref>


1930畢業後教江蘇松江中學,轉往東北。因逢九一八瀋陽事變土淪陷,倉皇脫身此後發憤探索防問題,研讀外兵學論著,不時撰發表於報刊雜誌受知於時江蘇省保安處項致莊旋轉薦時席陳果夫,1935轉入仕途,擔任江蘇保安處主任秘書
1949底抵臺,最初擔書局編審,旋即受聘擔任省立師範院(今臺灣師範大學前身)教授期間參與成立中國青年寫作協會。1956間創立師範大學文研究所暨中文博士班開啟中文博士教育濫觴。1956年應政大在臺復校後首陳大齊邀請中文系任,1959劉季洪接長政大再受命為教務長。1960年應聘至香港聯合書院(今香港中文大學前身)擔任高級講師兼中文系主任,1964年返臺,任教文化學院,1967年復歸政大,在校期間曾出訪韓國、新加坡等國。1974年屆齡退休,專心著述,暇餘兼課師大、輔仁、文化、逢甲等校。1989年獲頒行政院國家文化獎


1937對日戰爭爆發,南京陷落。經河南轉湖北。在武漢期間,時任組織部長陳果夫委託,前往新西康省黨部就任書記長其並創機關報《西康民日報》期間勤讀佛典兼習藏文。
高明一生先後主持過三所大學中文研究所,四所大學中文系。1956年受教育部長張其昀在臺灣師範大學開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為我現代中國文學博士教育之始門下指導博士論文,師範大學凡四十篇,政治大學、文化學各四十篇,合計全臺約百餘篇,主題以經學最多,文學次之,小學、義理再次之<ref name=":5">同註三。</ref>


1939年中央訓練團結訓後,旋受時任中央政校教育長陳果夫指派,赴重慶小溫泉政校擔任秘書。次年張道藩繼任教育長,辭卸行政職務,專力講授國文。1944年應時任西大學校長劉季洪邀請,先後擔任該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務長。1945年應國立禮樂館邀請前往南京共筆中華民國國通禮草案稿成閉後留京轉任南京政治大學
1992年9月21日病逝臺北,享壽84歲<ref name=":6">高明訃聞及事略〉,《國史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編號:1280031320001A。</ref>


國共內戰逼近華中地區隨湖南範學院經廣東來臺。1949底抵臺最初擔任正中書局編審旋即聘擔任省立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前身)教授期間參與成立中國青年寫作協會。1956年間創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暨中文博士班開啟國內中文博士教育濫觴
==軼事==
*高明就讀東南大學期間,師從黃侃。之所以立於黃侃門牆之下,和出身江蘇高郵有關。黃侃曾稱高明為「淮海少年」,這個典故出自蘇軾贈秦觀詩「淮海少天下士」此一暱稱隱含期許高明成為「天下士」之意。黃侃曾告訴高明自己當年從學於章太炎,而章太炎則又業晚清儒俞樾,兪樾則是私淑高郵王念孫。因此自己的一脈術傳承,實可溯自高郵。黃侃勉勵高明當以光高郵之為職志切勿辜負本鄉先輩<ref name=":7">同註一。</ref>


1956,應政大在臺復校後首任校長陳大齊邀請,擔任中文,1959年劉季洪接長政,再受命為教務長。1960應聘至香港聯合書院(今香港中文大學前身擔任中系主任,1965,任教文化學院,1967復歸政大,在校期間曾出訪韓國、新加坡等國。
==研究著作==
 
*《國防論集》(上海:蘇衡月刊出版社,1936
1973年屆齡退休,專心著述,暇餘兼課師大、輔仁、文化、逢甲等校。1989獲頒行政院國家文化獎。1992年9月21日棄世,享壽84歲。
*《中華民族之奮鬥》(北:興書局,1951年)
*《詩歌概論》(臺北:康樂月刊社,1954年)
*《彙》(編;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
*《中國文學》(臺北:復興書局,1959年
*《中文辭典》(和林尹共同主編;臺北:中國文化研究所,1962-1968
*《禮學新探》(臺北: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1963年)
*《二十世紀之文學》主編;臺北:正書局,1966年)
*《孔學管窺》(臺北:廣書局,1972年)
*《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高明文輯》(臺北:黎明化事業,1977
*《羣經述要》(北:黎明文化事業,1979
*《中華文化百科全書》(主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
*《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論集》(主編;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高明詩詞集》(林佳蓉主編;臺北:學生書局,2024年)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於 2025年1月12日 (日) 01:35 的最新修訂

高明(1909-1992),1939年任政校秘書,1956年復歸政大,歷任中文系主任、教務長(1959-1960),1973年退休。影像拍攝於1958年前後。資料來源:政治大學畢業紀念冊,典藏於政大圖書館。

高明(1909-1992),1939年任中央政校秘書,西北大學中文系主任、教務長,遷臺後曾任師大國文所所長,1956年復歸政大,歷任中文系主任、教務長(1959-1960),1973年退休。1988年行政院文化獎,1992年辭世。

生平

高明,1909年4月6日生於江蘇高郵。初名同甲,入學後自更名為明,字仲華,一字尊聞。父雲軒為晚清秀才,精通曆算之學。幼承家教,耳濡目染,即有志於學術[1]。四歲入塾發蒙,六歲習古文算數。

1918年入高郵縣第一高小,開始接受新式教育。1922年高小畢業後、先就讀揚州美國聖公會所辦美漢中學,專習英文一年,次年轉入南京鍾英中學,1925年進入東南大學。原擬就讀數學系,奉父命改入中文系。師從黃侃(季剛)教授治經學、小學。在校期間加入國民黨,一度因從事地下工作遭軍閥追捕,經上海潛返故鄉,北伐後始復學[2]

1930年畢業後任教江蘇松江中學,歷年轉往東北瀋陽任教。但不幸遭遇九一八事變,在東北淪陷之際倉皇脫身,深感國防問題之迫切,發憤研讀中外兵學論著。因在雜誌撰文發表〈江蘇國防問題〉等文,受知於時任江蘇省主席陳果夫、省保安處長項致莊,1936年轉入仕途,就任江蘇省保安處主任秘書。1937年對日戰爭爆發,南京陷落。經河南轉湖北。在武漢期間,受時任組織部長陳果夫委託,前往新之西康省黨部就任書記長,其並創辦機關報《西康國民日報》,任社長。為經營邊疆、深入當地社會,特別勤讀佛典、兼習藏文[3]

1939年中央訓練團結訓後,受時任中央政校教育長陳果夫指派,赴重慶小溫泉政校擔任秘書。次年張道藩繼任教育長,辭卸行政職務,專職講授國文課程。1944年應時任西北大學校長劉季洪邀請,擔任該校教授、歷任中文系主任、教務長。1945年因國立禮樂館邀請,前往南京共筆中華民國國通禮草案,稿成閉館後留京,任教甫成立之政治大學。後因國共內戰逼近華中地區,轉任湖南師範學院,並隨師院經廣東渡海來臺[4]

1949年底抵臺,最初擔任正中書局編審,旋即受聘擔任省立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前身)教授,期間參與成立中國青年寫作協會。1956年間創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暨中文博士班,開啟國內中文博士教育濫觴。1956年,應政大在臺復校後首任校長陳大齊邀請,擔任中文系主任,1959年劉季洪接長政大,再受命為教務長。1960年應聘至香港聯合書院(今香港中文大學前身)擔任高級講師兼中文系主任,1964年返臺,任教文化學院,1967年復歸政大,在校期間曾出訪韓國、新加坡等國。1974年屆齡退休,專心著述,暇餘兼課師大、輔仁、文化、逢甲等校。1989年獲頒行政院國家文化獎。

高明一生先後主持過三所大學中文研究所,四所大學中文系。1956年受教育部長張其昀之命,在臺灣師範大學開辦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為我國現代中國文學博士教育之始。門下指導博士論文,師範大學凡四十篇,政治大學、文化學各四十篇,合計全臺約百餘篇,主題以經學最多,文學次之,小學、義理再次之[5]

1992年9月21日病逝臺北,享壽84歲[6]

軼事

  • 高明就讀東南大學期間,師從黃侃。之所以立於黃侃門牆之下,和出身江蘇高郵有關。黃侃曾稱高明為「淮海少年」,這個典故出自蘇軾贈秦觀詩「淮海少年天下士」,此一暱稱隱含期許高明成為「天下士」之意。黃侃曾告訴高明,自己當年從學於章太炎,而章太炎則又受業晚清大儒俞樾,兪樾則是私淑高郵王念孫。因此自己的一脈學術傳承,實可溯自高郵。黃侃勉勵高明,當以光大高郵之學為職志,切勿辜負本鄉先輩[7]

研究著作

  • 《國防論集》(上海:蘇衡月刊出版社,1936年)
  • 《中華民族之奮鬥》(臺北:復興書局,1951年)
  • 《詩歌概論》(臺北:康樂月刊社,1954年)
  • 《中華文彙》(主編;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
  • 《中國文學》(臺北:復興書局,1959年)
  • 《中文大辭典》(和林尹共同主編;臺北:中國文化研究所,1962-1968年)
  • 《禮學新探》(臺北: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1963年)
  • 《二十世紀之文學》(主編;臺北:正中書局,1966年)
  • 《孔學管窺》(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 《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 《高明文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77年)
  • 《羣經述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79年)
  • 《中華文化百科全書》(主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
  • 《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論集》(主編;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 《高明詩詞集》(林佳蓉主編;臺北:學生書局,2024年)

參考資料

  1. 黃慶萱,2006年,〈故國文系高明教授學述〉,《師大校友》,第330期,頁33-36。
  2. 周何,1992年,〈高明先生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史料彙編》,第10輯,頁258-260。
  3. 旻黎,1985年,〈栖栖環轍心 汲汲傳薪意 訪高明教授〉,《文訊》雜誌,第20期,頁254-265。
  4. 〈高明〉,《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十一,編號:129-110000-4822。
  5. 同註三。
  6. 〈高明訃聞及事略〉,《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編號:1280031320001A。
  7. 同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