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沁恆」:修訂間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2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image:閻沁.jpg|right|200px|thumb|{{image:閻沁恆.jpg}}]]
[[image:閻沁恆_241218.jpg|right|220px|thumb|閻沁恆(1930-),先後擔任新聞系歷史系教師任本校第九任訓導(1978-1984)、傳播學院首任院(1989-1992)。資料來源:政大畢業紀念冊典藏於學圖書館]]
[[1960年]]至[[1972年]]教於本校[[新聞系]],[[1972年]]至[[1978年]]擔任本校[[歷史系]]系主任[[1976年]]至[[1979年]]擔任本校[[歷史研究所]]創所所。[[1978年]]至[[1984年]],接掌本校訓導長,任內經歷政大更改校名事件訓導長屆滿前半年,被國民黨借調一年,擔任[[革命實踐研究院]]輔導處處長。期間曾任《中央日報》總主筆、《中華日報》、《台灣日報》主筆等職。
 
閻沁恆(1930-){{閻沁恆人物簡介}}


==生平==
==生平==
1930年生於山西沁縣,自幼父親抗日殉國,1941年因戰火蔓延,逃離日軍佔領區,輾轉陝西省宜川,就讀山西省第一兒童保育院,次年家人調職轉至山西第一兒童教養所,由三年級跳級至五年級,1944年畢業,小學前後僅讀三年<ref name=":0">陳儀深訪問,林志晟、彭孟濤記錄(2016),〈政大歲月.學院人生:閻沁恆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14期,頁71-114。</ref>。


沁恆1930年出生於西省東南部鄰近太行的區域亂於1941逃難至日本佔領區輾轉至閻錫山統治的區域內進入山西第一兒童保育就讀,一年後跟隨叔叔至山西第一兒童教養所讀書,從三年級跳級至五年級,小學總共了三年
1944年戰局稍見舒緩,返晉考入所辦私立進中學期間爭結束,經由昔日師長居中聯繫,1948經甄選插班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1949年徐蚌會戰結束,南京趨危殆,於是隨校南遷自南京經南昌、廣州等地輾轉抵臺隨即進入省立師範學中學(今師大附中前身)寄讀。


1944考入閻錫山創辦的私立進山中學,後經由前的國文老師聯繫介紹甄試進蔣宋美齡女士創辦的南京國民革命遺族學校就讀戰事升級後,閻沁恆協同同跟學校商談離開南京於1949跟隨學校國民府遷臺,年底進入範學院中學寄讀
1950參加大專聯考,隨兄考入台彎大學歷史學系。就讀大期間曾受教於郭廷、姚從吾等教授。1954年大學畢業次年結婚後伍服役,擔任空翻譯官。期間受新竹中學校長辛志平邀請開始在新竹中講授歷史課程。1958年進入政大新聞研究所攻讀碩士師從曾虛白教授,1960以論文〈漢代民意的形成其對治之影響〉獲頒學位留校擔任新聞系講,期間除授課外,先後兼任圖書室管理員和校長秘書等職務


畢業後閻沁恆大學考試雖然分差兩分才能考入台彎大學,但因當時的體制改變而剛好能入台灣大學歷史系,選擇歷史系的原因則是跟著哥哥一起選填的讀大學期間,其經由台大同學介紹女生認識,兩人順利地開始交往閻沁恆在1954年從歷系畢業畢業一年後即與已交往四年的女友結婚
1963年獲美國在華基金會提供的傅爾布萊特獎赴紐約州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 USA)深造;1965年取得碩士返校任教。1969年前後曾兩度受國科會助,赴英國南漢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從事移地研究。1972年由校長劉季洪調派至歷史系,並出任歷史系主任任職期間,致力於課程安排和師資延聘除聘請中央研究所及國館研究員來校兼課也陸續新聘教師如吳圳義、李定、孫鐵剛,強化師資陣容。1976再應校長李元簇之邀,擔任歷史研究所創立首屆所長


閻沁恆在軍中是預官第三期,只需服役一年,由於當時美軍顧問團在台人數眾多,因此頗需要翻譯人員,閻沁恆也應考成為翻譯人員因為其職位較爲特別加上培訓間總共服役了兩半,期間雖不能升官,但薪水也隨著時間調漲到不錯的程度
[[image:閻沁恆教授.jpg|right|220px|thumb|閻沁恆(1930-)接受陳儀深、林志晟等政大歷史系師生訪問時拍攝,時在2015年。資料來源:政治大學歷史系辦公室]]


後來閻沁恆經軍中同袍介紹前往新竹中學任因為軍中人手不足閻沁恆並不能完全退伍所以在沒有上課時就要回軍營幫忙,長年兩頭跑退伍教書,一邊準備考研究所
1978年出任政治大學訓導長,兼任國民黨知青黨部書記處於生和駐校情治人員之間,調和鼎鼐。1984年政大訓導長屆期尚餘半年時,受昔日師長吳俊才之邀,借調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擔任輔導處長<ref name=":1">楊倩蓉,2010年閻沁恆 傳播學院的奠基者〉,收錄於《提燈照路的人:政大新聞系走過75年》頁77-86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系。</ref>。辭卸訓導職務後曾主持編纂《政治大學校史稿》,整理1927年至1977間政大史稿共二大冊後一度受聘《中央日報》總主筆;白天在校教書,晚間則赴《中央日報》主持筆政。期間先後擔任《中華日報》、《台灣日報》主筆,為報刊撰寫社論


書,閻沁恆也認真唸書賺取獎學金,一邊兼差打工以貼補家用。1960到1972大學新聞系在期間曾取得美援在華金會提供的傅爾布萊特獎學金而前往美國留學,後又取得國會補助,兩度赴英南漢普敦大學做研究
1989年政大設立傳播院,擔首屆院長,上任之初,面臨設備經費不足,努力向傳播界募款籌募器材設備費用<ref name=":3">[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7%AB%8B%E6%94%BF%E6%B2%BB%E5%A4%A7%E5%AD%B8%E5%82%B3%E6%92%AD%E5%AD%B8%E9%99%A2 維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ref>


閻沁恆在1972被調聘接任學歷史系系主任,其下定決心要復甦歷史系,使學生能夠更願意就讀歷史系,並在1976年出任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創所所長<ref name=":0">[https://history.nccu.edu.tw/PageStaffing/Detail?fid=3431&id=190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師資人員]。</ref>。後來在1978年至1984年又接掌了政治大學訓導長,任內經歷政大更改校名事件。在訓導長還有半年即屆滿時,雖然多次拒絕從政,閻沁恆還是被國民黨徵調為革命實踐研究院輔導處處長
2000退休。現仍居住政大化南新村眷舍<ref name=":4">Yushan Yen(顏佑珊),2019年,〈山西牧羊男孩閻沁恆:等待刀削麵的日子過得太慢〉《大日子》第一期一年之始,頁66-69。網址:https://issuu.com/color40329/docs/____final_test-___</ref>。


1989年閻沁恆到《中央日報》兼任總主筆白天在歷史系任教,傍晚到《中央日報》工作也曾擔過《中華日報》、《台灣日報》主筆等職。之後再繼續回到學接任傳播學院院長<ref name=":1">[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7%AB%8B%E6%94%BF%E6%B2%BB%E5%A4%A7%E5%AD%B8%E5%82%B3%E6%92%AD%E5%AD%B8%E9%99%A2 基百科。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ref>,2000年退休
==軼事==
*根據閻沁恆弟子彭明輝(吳鳴)轉述老一輩臺灣歷史學界有酒中三劍:天下第一劍是臺大陳捷先教授,專攻高粱;閻沁恆授則是天下第二劍專擅混酒,來者不拒先後教臺大與政大歷史系的杜運老師,號曰天下第三劍,拿手黃酒系列


==大事紀==
*閻沁恆不僅善飲,且以飲酒五要訣傳世:一曰「歪魔斜倒」,倒酒時須斜持酒瓶;二曰「杯壁下流」,倒酒要沿著酒杯邊緣徐徐倒入;三曰「不主動求戰」,上了餐桌別到處找人拚酒,傷敵一千,自傷八百,鮮少人能全身而退;四曰「來者不拒」,任何人舉杯不宜拒絕;五曰「惡貫滿盈」,和任何人喝酒都是舉杯即乾<ref name=":5">吳鳴,2023,〈酒食二重奏,人生須盡歡〉,《歡喜來煮食:以料理滋養活,作吳鳴的42篇常食記》,北:聯經出版,頁73-85。</ref>。
{|class="wikitable"
|-
|份||事蹟
|-
|1930年||出
|-
|1941年||從老逃難至本佔領區
|-
|1941年||就讀山西省第一兒童保育院
|-
|1944年||就讀私立進山中學
|-
|1948年||就讀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
|-
|1949年||來
|-
|1949年||就讀師範學院中學
|-
|1954年||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
|-
|1958年||考入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
|1960年||政治大學新聞系任教
|-
|1965年||自美國雪城大學留學回臺
|-
|1969年||赴英國南漢普敦大學研究
|-
|1972年||政治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
|1976年||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創所所長
|-
|1978年||政治大學訓導長
|-
|1984年||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輔導處處長
|-
|1989年||《中央日報》總主筆
|-
|1989年||傳播學院院長
|-
|2000年||退休
|-
|}


==著作==
*閻沁恆曾在其口述訪談中,提及1980年代初期政治大學更改校名事件之始末。1975年蔣中正總統過世後數年,政大校友會成員王昇、李煥等人開始倡議,由政大改名「國立中正大學」以資紀念。此事經層峰認可後,教育部擬提供八億資金,將陽明醫學院和中正理工學院併入政大,成立一所綜合性的紀念大學。未料政校和幹校畢業校友對於更動校名意見相左。幹校畢業校友多贊成改校名,但政校畢業校友則表反對。雙方堅持不下,教育部來函政大正式徵詢校方意見。經數次校內座談,改名一事漸取得共識,但在校務會議中出現轉折,時任校長歐陽勛在會中表達反對之意,更名一事遂就此罷<ref name=":6">同註一,頁106-108</ref>。


==紀念==
==研究和著作==
以人名檢索,政治大學圖書館典藏的專著,名稱如下:
*《漢代民意的形成與其對政治的影響》(臺北:嘉新水泥基金會,1964年)
*《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臺北:新聞記者公會,1972)
*《湯恩比的歷史研究與文化史觀》(新北:稻禾,1997)
*《轉變中的中英關係》(新北:稻鄉,1999)
*《文化與和平:唯心宗論述及自我實踐》(臺中市:唯心宗南天文化院,2012)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林志晟、彭孟濤(2016)。「政大歲月.學院人生:閻沁恆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14'',頁71-11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閻沁恆 傳播學院的奠基者【楊倩蓉報導】[https://comm.nccu.edu.tw/zh_tw/member/link18/retired_teachers/%E9%96%BB%E6%B2%81%E6%81%86%E3%80%80%E5%82%B3%E6%92%AD%E5%AD%B8%E9%99%A2%E7%9A%84%E5%A5%A0%E5%9F%BA%E8%80%85-65127226 政大傳播學院的奠基者]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20)。[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nccu/posts/1246776452342194 恭祝閻沁恆教授九十歲生日快樂]
*Yushan Yen(2019)。[https://issuu.com/color40329/docs/____final_test-___ 大日子 Vol. 01 一年之始]。頁66-69。
[[Category:新聞研究所系友]][[Category:歷史學系教師]][[Category:傳播學系教師]]

於 2024年12月29日 (日) 02:35 的最新修訂

閻沁恆(1930-),先後擔任新聞系、歷史系教師,曾任本校第九任訓導長(1978-1984)、傳播學院首任院長(1989-1992)。資料來源:政大畢業紀念冊,典藏於政治大學圖書館。

閻沁恆(1930年-),(1930-),歷史學者,1960年新聞所畢業留校,自講師、副教授,升至教授。先後任教於新聞系、歷史系,歷任校長秘書、歷史系主任、所長,本校第九任訓導長(1978-1984)、傳播學院首任院長(1989-1992),2000年退休。

生平

1930年生於山西沁縣,自幼父親抗日殉國,1941年因戰火蔓延,逃離日軍佔領區,輾轉陝西省宜川,就讀山西省第一兒童保育院,次年家人調職轉至山西第一兒童教養所,由三年級跳級至五年級,1944年畢業,小學前後僅讀三年[1]

1944年戰局稍見舒緩,返晉考入閻錫山所辦私立進山中學,期間戰爭結束,經由昔日師長居中聯繫,1948年經甄選插班至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1949年徐蚌會戰結束,南京日趨危殆,於是隨校南遷,自南京經南昌、廣州等地輾轉抵臺,隨即進入省立師範學院中學(即今師大附中前身)寄讀。

1950年參加大專聯考,隨兄考入台彎大學歷史學系。就讀大學期間,曾受教於郭廷以、姚從吾等教授。1954年大學畢業,次年結婚後入伍服役,擔任空軍翻譯官。期間受新竹中學校長辛志平邀請,開始在新竹中學講授歷史課程。1958年進入政大新聞研究所攻讀碩士,師從曾虛白教授,1960年以論文〈漢代民意的形成與其對政治之影響〉獲頒學位,同年留校擔任新聞系講師,期間除授課外,先後兼任圖書室管理員和校長秘書等職務。

1963年獲美國在華基金會提供的傅爾布萊特獎學金,赴紐約州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 USA)深造;1965年取得碩士學位,返校任教。1969年前後曾兩度受國科會補助,赴英國南漢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從事移地研究。1972年由校長劉季洪調派至歷史系,並出任歷史系主任。任職期間,致力於課程安排和師資延聘。除聘請中央研究所及國史館研究員來校兼課,也陸續新聘教師如吳圳義、李定一、孫鐵剛,強化師資陣容。1976年再應校長李元簇之邀,擔任歷史研究所創立後首屆所長。

閻沁恆(1930-),接受陳儀深、林志晟等政大歷史系師生訪問時拍攝,時在2015年。資料來源:政治大學歷史系辦公室

1978年出任政治大學訓導長,兼任國民黨知青黨部書記,處於學生和駐校情治人員之間,調和鼎鼐。1984年政大訓導長屆任期尚餘半年時,受昔日師長吳俊才之邀,借調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擔任輔導處長[2]。辭卸訓導長職務後曾主持編纂《政治大學校史稿》,整理1927年至1977年間政大史稿共二大冊。其後一度受聘《中央日報》總主筆;白天在校教書,晚間則赴《中央日報》主持筆政。期間先後擔任《中華日報》、《台灣日報》主筆,為報刊撰寫社論。

1989年政大設立傳播學院,擔任首屆院長,上任之初,面臨設備經費不足,努力向傳播界募款,籌募器材設備費用[3]

2000年退休。現仍居住政大化南新村眷舍[4]

軼事

  • 根據閻沁恆弟子彭明輝(吳鳴)轉述,老一輩臺灣歷史學界有酒中三劍:天下第一劍是臺大陳捷先教授,專攻高粱;閻沁恆教授則是天下第二劍,專擅混酒,來者不拒。先後任教臺大與政大歷史系的杜維運老師,號曰天下第三劍,拿手黃酒系列。
  • 閻沁恆不僅善飲,且以飲酒五要訣傳世:一曰「歪魔斜倒」,倒酒時須斜持酒瓶;二曰「杯壁下流」,倒酒要沿著酒杯邊緣徐徐倒入;三曰「不主動求戰」,上了餐桌別到處找人拚酒,傷敵一千,自傷八百,鮮少人能全身而退;四曰「來者不拒」,任何人舉杯不宜拒絕;五曰「惡貫滿盈」,和任何人喝酒都是舉杯即乾[5]
  • 閻沁恆曾在其口述訪談中,提及1980年代初期政治大學更改校名事件之始末。1975年蔣中正總統過世後數年,政大校友會成員王昇、李煥等人開始倡議,由政大改名「國立中正大學」以資紀念。此事經層峰認可後,教育部擬提供八億資金,將陽明醫學院和中正理工學院併入政大,成立一所綜合性的紀念大學。未料政校和幹校畢業校友對於更動校名意見相左。幹校畢業校友多贊成改校名,但政校畢業校友則表反對。雙方堅持不下,教育部來函政大正式徵詢校方意見。經數次校內座談,改名一事漸取得共識,但在校務會議中出現轉折,時任校長歐陽勛在會中表達反對之意,更名一事遂就此作罷[6]

研究和著作

以人名檢索,政治大學圖書館典藏的專著,名稱如下:

  • 《漢代民意的形成與其對政治的影響》(臺北:嘉新水泥基金會,1964年)
  • 《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臺北:新聞記者公會,1972)
  • 《湯恩比的歷史研究與文化史觀》(新北:稻禾,1997)
  • 《轉變中的中英關係》(新北:稻鄉,1999)
  • 《文化與和平:唯心宗論述及自我實踐》(臺中市:唯心宗南天文化院,2012)

參考資料

  1. 陳儀深訪問,林志晟、彭孟濤記錄(2016),〈政大歲月.學院人生:閻沁恆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14期,頁71-114。
  2. 楊倩蓉,2010年,〈閻沁恆 傳播學院的奠基者〉,收錄於《提燈照路的人:政大新聞系走過75年》,頁77-86,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3. 維基百科。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4. Yushan Yen(顏佑珊),2019年,〈山西牧羊男孩閻沁恆:等待刀削麵的日子過得太慢〉《大日子》第一期一年之始,頁66-69。網址:https://issuu.com/color40329/docs/____final_test-___
  5. 吳鳴,2023年,〈酒食二重奏,人生須盡歡〉,《歡喜來煮食:以料理滋養生活,作家吳鳴的42篇日常食記》,臺北:聯經出版,頁73-85。
  6. 同註一,頁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