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振宗」:修訂間差異
(建立內容為「熊振宗先生 生平 1913-1958 ==早年生活與教育背景== 熊振宗,字一塵,1913年5月3日(民國二年五月三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他的家庭背景和早年生活雖未詳盡記載,但從他後來的教育與職業生涯來看,熊振宗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在伊斯蘭文化和學術領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他在北京成達師範學校研究部接受高等教育,這是一所中華…」的新頁面) |
無編輯摘要 |
||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5 次修訂) | |||
第1行: | 第1行: | ||
[[檔案:熊振宗_紀念冊_1958.jpg|350px|thumb|right|熊振宗(1913-1962),阿拉伯語文專家,曾任東語系主任。拍攝時間約1958年。出處:政大第19屆紀念冊,典藏於政治大學圖書館。]] | |||
熊振宗(1913-1962),字一塵。阿拉伯語文學者、宗教領袖,致力於中阿文化交流、臺北清真寺教長,1956年擔任政治大學東方語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62年系主任任期內歸真。 | |||
熊振宗,字一塵 | ==生平== | ||
熊振宗,字一塵,經名依卜拉欣。1913年5月3日生於廣州市穆斯林家庭。1926年畢業於廣州[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F%A0%E7%95%94%E8%A1%97%E6%B8%85%E7%9C%9F%E5%AF%BA 濠畔寺]回文經堂高級班第二期,師從[https://baike.baidu.hk/item/%E9%A6%AC%E7%91%9E%E5%9C%96/1995394 馬瑞圖]阿訇<ref name=":0">馬景,2014年,《民國時期伊斯蘭教漢文譯著研究》,頁151-15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f>。 | |||
1932年遊學西北三年,1935年返回廣州,擔任濠畔寺阿訇。同年赴香港,接替劉根傳為[https://baike.baidu.hk/item/%E9%A6%99%E6%B8%AF%E4%B8%AD%E8%8F%AF%E5%9B%9E%E6%95%99%E5%8D%9A%E6%84%9B%E7%A4%BE/5039661 中國回教博愛社]德育部主任,承擔博愛社社務,並定期講授可蘭經<ref name=":1">霍揚揚,2020年,《獅子山上的新月: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的源流與傳承》,頁98-101,臺北:威秀資訊。</ref>。 | |||
1937年經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選送,獲得法魯克王獎學金,加入[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A%9E%E5%A3%AB%E8%B0%A6 龐士謙]領隊的第六屆留埃學生團,1938年1月自香港出發,3月抵達埃及開羅,進入[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4%9B%E8%B3%87%E5%93%88%E7%88%BE%E5%A4%A7%E5%AD%B8 愛資哈爾大學]就讀法學院,1941年獲法學士學位後,同年進入該校研究院繼續攻讀碩士學位。1943年獲碩士學位。旋即加入英軍海上勤務,隨船隊遍訪五大洲。1945年戰爭結束後,自英國取道香港、返回廣州<ref name=":2">龐士謙,1988年,《埃及九年》,頁81,北京:中國伊斯蘭教協會。</ref>。1946年擔任廣州光塔寺清真小學校長,並協助成立中國回教協會廣州支會,次年擔任支會宣訓組主任。1948年廣州中山大學增設阿拉伯語課程,應聘擔任教授,亦在[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7%81%E7%AB%8B%E5%BB%A3%E5%B7%9E%E5%A4%A7%E5%AD%B8 私立廣州大學]講授課程,期間並創辦《懷聖》月刊,宣揚穆斯林教義<ref name=":3">馬強,2012年,《民國時期粵港回族社會史料輯錄》,甘肅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頁346-7。</ref>。 | |||
1949年10月廣州撤守後,轉赴香港擔任香港中國回教博愛社教長,並兼任珠海學院教授。1955年渡臺,繼定中明之後擔任臺北清真寺教長。致力推動臺灣伊斯蘭教傳播和發展。參與翻譯《古蘭經》,長期持續在清真寺開設講習班,教授經學、阿拉伯語文,宣揚穆斯林教義。此後並曾多次帶領臺灣回教朝覲團前往麥加,協助政府經由伊斯蘭教交流,鞏固與中東各國外交關係。 | |||
[[檔案:熊振宗_講道.jpg|350px|thumb|right|熊振宗在台北清真寺講道<ref name=":4">趙錫麟口述,張中復訪談,2014年,《天方學涯:趙錫麟先生訪談錄》,頁31,臺北:國史館。</ref>。]] | |||
赴臺之後正逢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擬設置東方語言學系,應校長陳大齊聘請專任政大教授,開設阿拉伯語文課程。1958年擔任東語系系主任<ref name=":5">〈熊振宗〉,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十七,編號:129-170000-2986。</ref>。 | |||
1958年至1962年間綜理東語系務,積勞成疾。1962年8月4日於木柵寓所歸真。臺北清真寺舉行殯禮後,安葬臺北六張犁回教公墓,得年48歲。 | |||
==軼事== | |||
熊振宗執掌東語系系務四年,主責阿拉伯語文教學。在系主任任內逝世,東語系阿拉伯語組師資驟然中斷,遂決定暫停招生三年。 | |||
== | ==學術與著作== | ||
熊振宗傳世著作包括《穆罕默徳傳》(臺北市 : 中華文化出版社,1958年)以及《中東回教諸國簡史》(臺北:國防研究院,1961年)。 | |||
熊振宗曾在報紙和雜誌發表多篇有關中國回教的文章,探討中國和中東穆斯林的歷史交往、以及回教在中國的發展及其對抗戰的貢獻。他的文章《三會沙烏地國王》、《會見尤塞夫國王》詳細記錄了1960年代代表政府和沙烏地阿拉伯、摩洛哥等回教國家透過宗教進行交流的實錄,文中強調和阿拉伯世界建立友好關係以及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 |||
==大事記==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年度 !! 大事記 | |||
|- | |||
| 1913 || 生於廣州穆斯林家庭,經名伊卜拉欣。 | |||
|- | |||
| 1926 || 廣州濠畔寺回文經堂高級班第二期,師從馬瑞圖等教長, | |||
|- | |||
| 1932 || 負笈西北三年, | |||
|- | |||
| 1935 || 擔任懷聖寺阿訇;同年赴香港接替劉根傳為博愛社德育部主任,主持博愛社社務,並講授可蘭經。 | |||
|- | |||
| 1937 || 經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保送,加入法魯克留埃學生團 | |||
|- | |||
| 1938 || 1月5日自香港出發前往埃及,3月23日抵達開羅,進入愛資哈爾大學學習阿拉伯語 | |||
|- | |||
| 1941 || 獲愛資哈爾大學阿拉伯語學位,同年進入該校研究院進修 | |||
|- | |||
| 1943 || 取得法學碩士學位,加入英軍海上勤務 | |||
|- | |||
| 1945 || 自英國取道香港返回廣州 | |||
|- | |||
| 1946 || 擔任廣州光塔寺清真小學校長,協助成立中國回教協會廣州支會 | |||
|- | |||
| 1947 || 擔任中國回教協會廣東分會宣訓組主任 | |||
|- | |||
| 1948 || 應聘擔任廣州中山大學增設阿拉伯語教授;創辦《懷聖》月刊,宣揚穆斯林教義。 | |||
|- | |||
| 1949 || 廣州撤守,轉往香港,擔任香港中國回教博愛社教長 | |||
|- | |||
| 1955 || 自香港搭乘四川輪抵臺,擔任臺北清真寺教長 | |||
|- | |||
| 1956 || 參加回教朝覲進團團員前往麥加,並晉見沙烏地國王,返國後發表《三會沙烏地國王》 | |||
|- | |||
| 1956 || 應聘專任政治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
|- | |||
| 1957 || 率團赴麥加朝覲,並晉見沙烏地元首尤賽夫國王 | |||
|- | |||
| 1958 || 出版《穆罕默德傳》 | |||
|- | |||
| 1960 || 出版《兩郎故事》 | |||
|- | |||
| 1962 || 8月4日歸真 | |||
|- |
於 2024年10月16日 (三) 03:08 的最新修訂
熊振宗(1913-1962),字一塵。阿拉伯語文學者、宗教領袖,致力於中阿文化交流、臺北清真寺教長,1956年擔任政治大學東方語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62年系主任任期內歸真。
生平[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熊振宗,字一塵,經名依卜拉欣。1913年5月3日生於廣州市穆斯林家庭。1926年畢業於廣州濠畔寺回文經堂高級班第二期,師從馬瑞圖阿訇[1]。
1932年遊學西北三年,1935年返回廣州,擔任濠畔寺阿訇。同年赴香港,接替劉根傳為中國回教博愛社德育部主任,承擔博愛社社務,並定期講授可蘭經[2]。
1937年經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選送,獲得法魯克王獎學金,加入龐士謙領隊的第六屆留埃學生團,1938年1月自香港出發,3月抵達埃及開羅,進入愛資哈爾大學就讀法學院,1941年獲法學士學位後,同年進入該校研究院繼續攻讀碩士學位。1943年獲碩士學位。旋即加入英軍海上勤務,隨船隊遍訪五大洲。1945年戰爭結束後,自英國取道香港、返回廣州[3]。1946年擔任廣州光塔寺清真小學校長,並協助成立中國回教協會廣州支會,次年擔任支會宣訓組主任。1948年廣州中山大學增設阿拉伯語課程,應聘擔任教授,亦在私立廣州大學講授課程,期間並創辦《懷聖》月刊,宣揚穆斯林教義[4]。
1949年10月廣州撤守後,轉赴香港擔任香港中國回教博愛社教長,並兼任珠海學院教授。1955年渡臺,繼定中明之後擔任臺北清真寺教長。致力推動臺灣伊斯蘭教傳播和發展。參與翻譯《古蘭經》,長期持續在清真寺開設講習班,教授經學、阿拉伯語文,宣揚穆斯林教義。此後並曾多次帶領臺灣回教朝覲團前往麥加,協助政府經由伊斯蘭教交流,鞏固與中東各國外交關係。
赴臺之後正逢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擬設置東方語言學系,應校長陳大齊聘請專任政大教授,開設阿拉伯語文課程。1958年擔任東語系系主任[6]。
1958年至1962年間綜理東語系務,積勞成疾。1962年8月4日於木柵寓所歸真。臺北清真寺舉行殯禮後,安葬臺北六張犁回教公墓,得年48歲。
軼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熊振宗執掌東語系系務四年,主責阿拉伯語文教學。在系主任任內逝世,東語系阿拉伯語組師資驟然中斷,遂決定暫停招生三年。
學術與著作[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熊振宗傳世著作包括《穆罕默徳傳》(臺北市 : 中華文化出版社,1958年)以及《中東回教諸國簡史》(臺北:國防研究院,1961年)。
熊振宗曾在報紙和雜誌發表多篇有關中國回教的文章,探討中國和中東穆斯林的歷史交往、以及回教在中國的發展及其對抗戰的貢獻。他的文章《三會沙烏地國王》、《會見尤塞夫國王》詳細記錄了1960年代代表政府和沙烏地阿拉伯、摩洛哥等回教國家透過宗教進行交流的實錄,文中強調和阿拉伯世界建立友好關係以及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大事記[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年度 | 大事記 |
---|---|
1913 | 生於廣州穆斯林家庭,經名伊卜拉欣。 |
1926 | 廣州濠畔寺回文經堂高級班第二期,師從馬瑞圖等教長, |
1932 | 負笈西北三年, |
1935 | 擔任懷聖寺阿訇;同年赴香港接替劉根傳為博愛社德育部主任,主持博愛社社務,並講授可蘭經。 |
1937 | 經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保送,加入法魯克留埃學生團 |
1938 | 1月5日自香港出發前往埃及,3月23日抵達開羅,進入愛資哈爾大學學習阿拉伯語 |
1941 | 獲愛資哈爾大學阿拉伯語學位,同年進入該校研究院進修 |
1943 | 取得法學碩士學位,加入英軍海上勤務 |
1945 | 自英國取道香港返回廣州 |
1946 | 擔任廣州光塔寺清真小學校長,協助成立中國回教協會廣州支會 |
1947 | 擔任中國回教協會廣東分會宣訓組主任 |
1948 | 應聘擔任廣州中山大學增設阿拉伯語教授;創辦《懷聖》月刊,宣揚穆斯林教義。 |
1949 | 廣州撤守,轉往香港,擔任香港中國回教博愛社教長 |
1955 | 自香港搭乘四川輪抵臺,擔任臺北清真寺教長 |
1956 | 參加回教朝覲進團團員前往麥加,並晉見沙烏地國王,返國後發表《三會沙烏地國王》 |
1956 | 應聘專任政治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1957 | 率團赴麥加朝覲,並晉見沙烏地元首尤賽夫國王 |
1958 | 出版《穆罕默德傳》 |
1960 | 出版《兩郎故事》 |
1962 | 8月4日歸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