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鈞
王洪鈞(1922-2004),新聞學者、作家、新聞教育家,有「新聞界教父」之稱。曾任政大新聞系主任、教育部高教司長、教育部文化局首任局長等。2004年4月17日因心臟病於美國加州舊金山逝世。
生平
1922年11月11日,出生於天津市。七歲父親去南方,常年不在家,與哥哥及母親相依為命。十一歲,母親病逝。[1]1938年,十六歲的王洪鈞因戰亂開始流亡學生生涯,被教育部安排進入四川中學。高中時因為文筆好,在學校辦壁報,也在親戚家辦家庭日報。
1941年,王洪鈞考入四川重慶的中央政校新聞專修班。1944年,在中央通訊社工作一年後,王洪鈞考入中央政校新聞研究院,辭掉通訊社工作專心念書。
1945年,日本投降,抗戰結束,王洪鈞開展記者生涯。中央政治大學新聞研究院院長董顯光與副院長曾虛白指派王洪鈞擔任天津聯絡員。恩師馬星野接任《中央日報》社長,重新指派王洪鈞擔任平津特派員兼辦事處主任。擔任平津特派員期間,建立南京中央日報在北平的行銷市場,成功洽談每天將報紙空運到北平。
1949年,《中央日報》因國共內戰遷台。隔年,王洪鈞隨馬星野赴台,擔任台灣《中央日報》採訪主任。1951年,出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1954年,王洪鈞在董顯光與馬星野撰函推薦下,至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攻讀碩士,一年三個月後拿到碩士學位。畢業後,在美國紐約僑報擔任主筆。
1957年,王洪鈞返國,接人《中央日報》主筆,同時在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任教。1960年,身為副教授的王洪鈞接任新聞系主任。任內(1962年)促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專為實施新聞教育所成立的輔助教學設施——新聞館落成,獲美國已故總統甘迺迪、約時報董事長老沙茲格伯(Arthur Hays Sulzberger)與《時代》雜誌發行人亨利魯斯來電致賀。他於台灣各大專院校新聞科系開課,曾任教於台灣勝利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等。
1967年11月10日,45歲的王洪鈞出任首任文化局長。1972年2月辭職獲准,文化局於隔月裁併,返回政大任教。1989年,自政大退休。
2004年4月17日,因心臟病逝世於美國舊金山。
軼事
王洪鈞擔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的20個月中,留下許多政績。在時任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陳誠的挽留下,仍執意辭官從教,請辭7次終獲准。
著作
王洪鈞創作文類以散文及論述為主,出版作品多為新聞與大眾傳播相關,著有:[2]
- 《新聞採訪學》(臺北:正中書局,1955年12月)
- 《生於憂患》(臺北:文星書局,1963年11月)
- 《勇往直前》(臺北:自由太平洋文化公司,1965年5月)
- 《第四個備忘錄》(臺北:雲天出版社,1970年12月)
- 《名流學者文薈》(臺北:水芙蓉出版社,1972年10月)
- 《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臺北:新聞記者公會,1975年9月)
- 《不疑不懼》(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2月)
- 《新聞法規》(臺北:允晨出版社,1984年7月)
- 《我篤信新聞教育──40年新聞教育之回顧》(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3月)
- 《談敬業》(臺北:臺灣書店,1995年12月)
- 《台灣新聞事業發展證言》(臺北:新聞記者公會,1998年)
- 《新聞理論的中國歷史觀》(臺北:遠流,1998年)
- 《新聞報導學》(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9月)
參考資料
- 鄭貞銘,2005年4月,〈憂患時代的知識分子--王洪鈞教授的一生〉,《傳記文學》,86:4(515),臺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王洪鈞,1963年7月,〈我的母親〉,《傳記文學》3:1(14)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黃翔瑜,國史館助修,2010,〈教育部文化局之設置及其裁撤(1967–1973) 〉,《臺灣文獻季刊》,61:4(259-298),臺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楊倩蓉(2012年10月25日)。《王洪鈞 新聞界的教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典藏。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 國史館王洪鈞辭官從教
總統府人事統計補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