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薛鳳
浦薛鳳(1900-1997),政治學者,歷任台灣省政府秘書長、教育部政務次長。1954年復校後擔任本校首屆教務長、兼政治研究所長。1973年赴美講學,1997年在美辭世。
生平
浦薛鳳,原名瑞堂,號逖生,1900年2月5日生於江蘇常熟。父親光薛為飽學宿儒,絳帳授徒。五歲入塾,七歲時已通唐詩三百首,鄉人譽為神童。1911年插班塔前高小二年級,1914年畢業後考入北京清華學校,以成績優異,插入中等科二年級,和聞一多、羅隆基、吳澤霖、吳國楨等人同窗[1]。
1921年夏赴美留學,最初就讀明尼蘇達州翰墨林大學(Hamline University),主修政治學、副修哲學。就讀期間曾以外籍學生身份錄取為大學辯論代表隊成員,獲校際賽季軍。1923年夏隨陳華庚赴芝加哥,與羅隆基、何浩若、聞一多等人組織愛國學社。同年9月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政治學。1925年冬獲碩士學位,因雙親年邁亟盼獨子返國,放棄博士學位,1926年夏繞道歐洲抵達國門。
1926年返國之初,先後任教應聘浙江東陸大學和浙江大學,講授政治學和社會科學。1928年5月,應聘返回母校清華大學任教,兼任政治系主任(1928-1939)兼《清華學報》總編輯,餘暇並在北京大學等校講授西洋政治思想史。1933年休假前往柏林大學研究政治哲學,返國後開始撰寫《西洋近代政治思潮》專書。1937年夏天受邀參加廬山談話。七七事變之後,隨清華大學經長沙遷徙至昆明,任教於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而成的西南聯合大學。1939年3月,應張群邀請,擔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參事,由昆明飛抵重慶,兼任《中央日報》主筆,並擔任中央大學教授[2]。1944年8月奉派出席敦巴頓橡樹園會議,起草〈聯合國憲章〉議條。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調任聯合國善後救濟會總署副署長,隨政府復員遷往南京,後因署長更易,請辭專任中央大學教授和政治大學。
1948年因時任臺灣省主席魏道明邀請,擔任臺灣省政府秘書長,同年7月抵達臺北就職。此後六年輔佐魏道明、陳誠、吳國楨、俞鴻鈞四位省主席。1954年適逢政治大學在臺復校,設置政治研究所,應時任教育部長張其昀聘請,出任首屆教務長兼政治研究所長。
1958年8月,梅貽琦就任教育部長,被任命為教育部政務次長。1960年,梅貽琦卸任後返回政大專任。1962年獲美國駐臺美援教育組提名,獲選為章特尼基金會客座教授,赴美先後擔任印第安納州漢諾瓦學院(Hanover College, IN),以及康乃狄克州橋港大學(University of Bridgeport, Conn.)講學。1963年正式獲聘任教橋港大學,1971年自橋港大學退休。退休後一度講學於紐約聖若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74年轉往加州定居[3]。
1997年1月7日病逝美國加州洛杉磯,享嵩壽98歲。
軼事
著作和研究
浦薛鳳為西方近現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權威,曾創「治五因素論」學說,用於以分析和詮釋政治現象。其專著《西洋近代政治思潮》曾被列入商務印書館大學叢書,在臺灣政治學界具有持久影響力。 政大圖書館典藏著作如下:
- 《免於恐懼之自由》(臺北:聯合國中國同志會,1954年)
- 《政治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55)
- 《戰時論評集》(臺北:復興,1973年)
- 《現代西洋政治思潮》(臺北市:正中書局,1974年)
- 《太虛空裏一遊塵:八年抗戰生涯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 《政治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 《萬里家山一夢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音容宛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 《沙裏淘金滄桑鴻爪:浦薛鳳謅占集》(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
- 《浦薛鳳回憶錄》(安徽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 《浦薛鳳子女海外書簡》(謝國興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