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振宗

出自政大記憶網
於 2024年5月31日 (五) 15:07 由 114.37.180.40留言 所做的修訂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熊振宗先生,1913年至1962年,是一位致力於中阿文化交流、在教育與外交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及外交官。

生平

熊振宗,字一塵,1913年5月3日(民國2年5月3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他的家庭背景和早年生活雖未詳盡記載,但從他後來的教育與職業生涯來看,熊振宗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在北京成達師範學校研究部接受高等教育,這是一所中華民國時期專門培養伊斯蘭教人才的著名學校。在這裡,他深刻認識到伊斯蘭文化,並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完成國內的學業後,熊振宗遠赴埃及,進入世界知名的愛資哈爾大學攻讀歷史碩士學位。這一所大學是全球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以其在伊斯蘭學術界的卓越聲譽而聞名。在這裡,熊振宗不僅獲得了高深的學術知識,也透過參與國民外交協會埃及分會的籌備工作,積極推動中埃之間的文化交流。

回國後,熊振宗積極投入教育和學術研究。他加入了「革命實踐研究院和台灣建設問題研究會」,成為第二期文化組的研究員,深入探討與中國建設和發展相關的問題。在文化大學擔任講師和副教授期間,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贏得了師生的尊敬與愛戴。同時,他也受聘為教育部特約編纂,參與國家教育政策的製定與實施。而熊振宗在外交領域也頗有建樹:他擔任外交部亞西專員,負責處理亞洲和西亞地區的外交事務,在國共對抗的角力之下熊振宗對阿拉伯世界的外交和交涉不遺餘力。

民國45年(1956年),他成為中國回教朝覲進團的團員,前往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宗教朝聖活動,並透過實地考察和交流,深入了解沙烏地阿拉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一步促進了中沙兩國的友好關係。隔年,熊振宗前往摩洛哥訪問尤塞夫國王,在促進中摩文化交流、經濟合作和政治互信方面,頗有貢獻。尤塞夫國王表達了對自由中國的支持,並保證摩洛哥絕不會承認共匪政權。而國王亦讚揚中國的歷史文化和蔣總統的領導,期望中國早日收復大陸,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

民國51年(1962年),熊振宗因肝病而病逝,享年四十八歲。熊振宗對在外交和伊斯蘭文化的影響甚鉅。而台北清真寺董事會特別發表公告,表達對熊振宗深切的哀悼。他的著作和研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中國回教和中東文化的重要資料。

他的一生,貫穿了教育、文化和外交領域,他的逝世是中國伊斯蘭教界和文化教育界的一大損失。在政治大學中,熊振宗先生,執掌東語系系務四年,並負責阿拉伯語文教學。熊主任逝世後,國內阿拉伯語文師資缺乏,教學幾乎中斷,校方遂決定隔三年招生。1 直到阿拉伯語文組畢業生分別前往約旦、黎巴嫩等國進修阿拉伯語文,或到歐美國家攻讀相關學門學位返國任教後,狀況漸見改善。民國67年,政府鑑於阿拉伯世界在文化、政治、經貿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乃將阿拉伯語文組獨立成系。2


1. 關於外文系(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系).........不錯的備案@把拔物語|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全校課程地圖:專業課程地圖 (nccu.edu.tw)

台北清真寺教長

1946年,台北清真寺教長中明阿衡被派駐黎巴嫩,清真寺教長職位空缺。在此情況下,寺董會決定聘請熊振宗繼任台北清真寺教長。他於同年10月抵達台北,並正式上任。熊振宗在抗戰前曾在香港博愛社任教長,赴埃及深造後,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在廣州擔任中山大學及文化大學教授,後來撤退至香港,任珠滬學院教授。

身為台北清真寺的教長,熊振宗不僅領導宗教活動,也致力於推動伊斯蘭教在台灣的傳播與發展。他的到來,為台北清真寺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更廣泛的國際視野。


學術與著作

熊振宗在國立政治大學任教,並兼任東語系主任。他的學術研究涉及廣泛領域,特別是中國回教和中東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穆罕默德傳》、《兩郎故事》和《阿布伯克傳》。這些著作在學術界廣受好評,成為研究中國回教和中東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熊振宗也撰寫了多篇有關中國回教的文章,探討了阿拉伯人與中國的歷史交往、回教在中國的發展及其對抗戰的貢獻。他的文章《三會沙烏地國王》詳細記錄了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的統治及現代化進程,強調了中沙兩國的友好關係和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大事記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