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歷史系的三年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大多數人大學都是唸四年,我比較特別,由於是轉學生的關係,轉來政大之後,從大二唸起,直到大四畢業,所以我在政大歷史待了3年。

2003年7月23日,我以第一名考取政大歷史系轉學考,自此開啟我在政大歷史系的扉頁。

在歷史系的3年,對系上印象最深刻者有三:文化盃、系圖、老師們。

文化盃是進歷史系之後參加的大活動,我大二、大三都有參加,在每年12月舉辦,唱指定曲與自選曲。指定曲就是政大校歌,大二的自選曲是閩南語的〈福爾摩沙頌〉,大三的自選曲則是迪士尼電影「埃及王子」的〈when you believe〉,晚間在四維堂2樓或信望愛社練習。雖然兩次結果名落孫山,但我們的強項是在體育活動,文化盃「志在參加、不在得獎」,凝聚大家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

系圖是歷史系圖書室的簡稱,位於季陶樓前後棟之間的2樓,由3間教室連接而成,我從大二擔任系圖義工,直到大四上學期,總共待了5個學期。進系圖是由大我2屆的林弘毅學長邀請,弘毅學長對我十分照顧,親切教導我編書的方法。系圖藏書來自於系友或退休老師的捐贈,在系圖期間,主要工作就是值班、編書、列印條碼、上下架,無形中培養了一項工作技能,頗有成就感。

老師放在最後面,代表老師才是壓軸,有其重要性。在政大歷史系期間,老師們的風範行誼,不管是教學或研究,都是值得效法的對象,舉印象深刻者概述如下:

一、劉祥光老師:大二修「宋史」時,上課前都會小考,考《宋遼關係史》的章節,出1題考15分鐘。因為考試,才會刺激唸書,但也因為考試,讓我對宋史產生興趣,一度想在之後的研究所繼續研究!

二、彭明輝老師:私下稱呼「彭胖」,但可別看他身材福態,卻是才華洋溢的老師,筆名「吳鳴」,寫過很多篇小說;喜歡黑膠唱片,研究室有如黑膠世界;喜歡吞雲吐霧,在課堂上批評〈菸害防制法〉限制吸菸者的人權。但大家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開的必修課─史學理論,教大家如何寫學術論文,與論文的標準格式,尤其禁用「同上註」、「ibid」。要這樣,才是真正專業的史學研究者!

三、劉維開老師:外號「小開」,專長中國近現代史,號稱「民國史的Google大神」,我後來走向中國近代史、臺灣史研究領域,也跟老師有關。老師講課,採用的教材是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但老師講課很生動,書本也很少在用,大多數是用傳統的「卡片」,簡直就把中國近現代史印在腦海中了!

四、唐啟華老師:老師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從外交的視野來看中國近代史的演變。先前有個笑話:只要期中考或期末考,題目不知道該怎麼寫,只要寫「袁世凱萬歲」,就不會被當。後來這個說法有修正,不能只寫「袁世凱萬歲」,還要寫點他之所以「萬歲」的地方才能pass。

五、呂紹理老師:大四那年決定繼續深造,攻讀研究所之時,老師為我的研究計畫悉心指導,更為我寫推薦函,提攜之情,銘感五內!當時為民進黨執政,我理解臺灣史研究所的師資或政治傾向可能偏綠,學術沾染政治似非所宜,正猶豫要報臺史所,或歷史所的時候,請教老師。老師說:「如果一個研究所不能本乎學術,它就不值得你唸」老師微言大義,學生心領神會,本乎學術與個人興趣,我最終選擇臺史所,在這裡要深深地感謝老師。

以上五位老師,是印象中較為深刻者。當然,其他老師,不管我有沒有修過課,都是政大歷史系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師資,形塑政大歷史系的風格,更影響無數學長姐、學弟妹在知識的道路,或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嚴格來說,我在政大歷史系的3年,心力多在社團與打工,內心深處一直有個遺憾:跟班上同學不熟。幸好畢業團拍、謝師宴我都有參加,大二上學期還參加系學會的學術組!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也許缺憾在所難免,但有緣在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政大歷史系─就讀,悠游涵泳於史學之海,實為人生一大樂事。

畢業多年,回首過往,謝謝各位師友同儕,還有曉寧助教、嘉玲助教的照顧與扶持,政大歷史系3年沒有留白;歷史系已成立半個世紀,期許歷史系日新又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永遠以身為政大歷史系的一份子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