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彬

梁嘉彬(1910-1995),籍貫廣東番禺,專長外交史。1965年到校,任教政大外交所,1975年退休。
生平
梁嘉彬,原號文仲,後自改號為文重、文鍾、文鐘。1910年5月29日出生於北平。祖籍廣東番禺,太高祖經國(1761-1837)曾創立天寶洋行,為廣東十三洋行之一。[1]
六歲啟蒙,在家受私塾教育。1923年考入匯文中學。1926年轉學天津南開中學,1928年進入南開大學預科。在學期間參與南開校長張伯苓所倡「滿蒙問題研究會」,受學者蔣廷黻薰陶,奠定日後探究史學興趣,以及發展國防及外交研究議題的基礎。
1928年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在得知蔣廷黻出長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之後,立即轉入歷史系。1929年7月中東路事件爆發中俄武力衝突,在《國聞周報》發表〈中東鐵路問題之研究〉一文首露頭角。1931年3月再發表〈廣東十三行考序篇〉,獲陳寅恪、向達等文史名家好評。1932年以《廣東十三行考》為題,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後受聘國立中山大學文史學研究所,擔任叢書和年刊編輯。任職期間完成《廣東十三行考》一書,後由國立編譯館出版。
1934年赴日深造,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部就讀,師從和田清教授。1937年取得博士學位候選人資格,7月間中日戰爭爆發後返國。最初經朱希祖介紹,任教重慶廣益中學。1938年轉往昆明西南聯大從事研究,旋即受陳寅恪推薦,前往浙江大學任教,因日軍侵略,浙大遷往廣西宜山。在廣西加入該校,講授日文和中國近代史,迄於抗戰勝利。[2]
1946年受東京帝大同窗盧冠群社長邀請,本欲來臺就任《中華日報》南版主編,但意外受邀任職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歷任省編譯館編審委員兼歷史組召集人、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任編審兼委員,一度主編《新生報》史地周刊及《中華日報》海島學術雙周刊。期間發表論文,探索臺灣、琉球先史偽說原委。
1951年9月,奉派爲僑委會簡任視察。次年轉任臺灣大學教授。1955年至1963年期間任教東海大學,講授中國近代史、中日關係史、中外交通史及臺灣史課程。1960年冬至1961年春,出訪琉球群島蒐集史料。1962年赴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擔任高級訪問學人,和日本史學家阪卷駿三等人共組研究小組,探究琉球問題。同一期間出版《琉球及東南諸海島與中國》一書,由哈佛燕京學社協助出版。
1965年到校專任,執教外交研究所。1975年屆齡退休。
梁嘉彬在史學領域的研究廣泛,涵蓋中國近代史、中日關係史及琉球史,並在臺灣史與歷史地理研究亦有貢獻。其著作多以史料考證為基礎,對於中國與鄰近地區歷史脈絡進行深入探討。
1995年10月6日病逝臺北,享壽85歲。身後歸葬六張犁家族墓園。
軼事
- 梁嘉彬早年因中日戰爭爆發,未能取得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常引以為憾。1969年他向東京大學提出《廣東十三行考》和《琉球與東南諸海島與中國》等兩篇論文,申請博士學位。事成後吟詩一首抒發心中感觸:「平生萬事失機先,跌宕韶光六十年;蠟炬餘暉猶照讀,詩章待續未成眠。功名秉性原無分,學術由衷尚有緣;幸賴東風敬舊誼,石余考中大頭銜。」[3]
- 梁嘉彬的生平事蹟收錄於多部重要傳記類書籍,包括《中國文化人物總鑑》(1940)、《中國民國當代名人錄》(1980)、《中國民國現代名人錄》(1984)等。在國際學界,1987年其事蹟被收入英國劍橋名人傳記中心的 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Intellectuals,以及美國國際傳記協會(IBA)出版的 5000 Personalities of the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Distinguished Leadership(Second Edition),顯示出其國際認可的學術影響力。此外,其於1977年以《隋書琉球國傳逐句考證》獲中華民國教育部文科學術獎,1987年9月1日亦獲頒國際大學基金會(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Foundation)榮譽哲學博士學位,以表彰其對歷史學領域的深遠影響。[4]
研究著作
- 《廣東十三行考》(上海:國立編譯館出版,1937年)
- 《歷史地圖》(臺北:劉乾坤,1953年)
- 《廣東十三行考: 鴉片戰前廣東國際貿易交通史》(臺中:東海大學,1960年)
- 《琉球及東南諸海島與中國》(臺中:私立東海大學,1965年)
- 《師範本國歷史》(臺北:復興書局,1965年)
- 《琉球亡國中日爭持考實》(臺北:編者自刊,1968年)
- 《從徐福碑有真假追蹤蓬萊亶州》(台北:史學彙刊,1969年)
- 《宋諸蕃志流求國毗舍耶國考證》(臺北:大陸雜誌,1972年)
- 《隋書流求國傳逐句考證》(臺北:大陸雜誌,1972年)
- 《梁同新傳》(臺北:出版年和出版者不詳)
大事記
日期 | 大事記 |
---|---|
1910年 | 5月29日出生於北平(今北京),籍貫為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 |
1923年 | 考入匯文中學 |
1926年 | 轉學至天津南開中學 |
1928年 | 上學期再轉入南開大學預科,夏季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 |
1929年 | 由政治系轉入歷史系,至1932年春季畢業 |
1932年 | 8月就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史研究所編輯,至1934年7月因留學日本辭職 |
1935年 | 4月考上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院,至1937年4月19日研究期滿,取得博士學位候選人之資格,並於同年8月返國 |
1938年 | 春季於重慶市私立廣益中學就任教員,至1938年秋季辭職 |
1938年 | 受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協助,至昆明西南聯大做研究,至1939年春季期滿 |
1939年 | 秋季就任於浙江大學,教授日文與中國近代史,至1943年春季辭職 |
1946年 | 2月就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審,視察台灣東部山地教育,至8月調職 |
1946年 | 8月就任台灣省編譯館,擔任編審委員兼歷史組召集人,至1947年5月調職 |
1947年 | 6月就任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審委員會編審兼委員,負責教材供應,至12月為止 |
1951年 | 9月就任僑務委員會簡任視察 |
1952年 | 7月起兼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
1955年 | 8月起任教於私立東海大學,講授中國近代史、中日關係史、中外交通史、台灣史,並研究琉球問題 |
1963年 | 7月停止擔任私立東海大學教授 |
1965年 | 任職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
1971年 | 10月11日以《廣東十三行考》為主論文,《琉球與東南諸海島與中國》為副論文,獲頒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
1975年 | 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退休 |
1981年 | 2月受聘為中國文化大學華岡教授 |
1995年 | 10月6日病逝於台北國軍八一七醫院(現址為台大癌醫所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