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宮女話當年:社資中心的民國98年-104年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校素以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要特色,民國48年在台復校後,為方便蒐集社會科學研究資料,並奠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之基礎,特於民國50年10月設立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以下簡稱社資中心),以「加強蒐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料與支援相關系所之研究與教學」為首要任務。原設址於天放樓(即今之電子計算機中心所在地),後因資料增加迅速、空間不敷使用,甫於民國60年興建現址大樓(於62年10月30日完工,稱之前棟),再又因館藏量增加,於民國70年春再度擴建(於72年秋完工,稱之後棟),此為今日所見之社資中心建築,總面積為7,048平方公尺。在早期學術研究環境下,社資中心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館藏特色為中華民國博碩士論文及中外政府出版品,造就了社資中心所典藏資源之極度特殊性與珍貴性,在學術界極負盛名。原只對校內研究生開放的社資中心,更於民國66年對校內大學生及社會人士開放,可說是社會科學領域研究者的寶藏,為求用之,不遠千里,老一輩的館員均尚能憶起當時的繁華,然這一切都因時空環境的改變而落盡。


在台灣一片科技掛帥聲浪中,社會問題逐漸浮現,因此而引起各界對人文、社會科學價值的重視,故而有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處的設置。然社資中心以往獨具館藏特色的政府出版品、博碩士論文、研究報告、叢書等,卻隨著資訊科技與政府政策而逐漸喪失。其中民國83年的學位授予法,改為指定國家圖書館為博碩士論文的保存單位,如此一來,造成社資中心學位論文的來源頓減,原引以為豪的完整學位論文收藏已無可能;更自民國97年1月起,也不再是國內政府出版品的完全寄存圖書館,對館藏特色發展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民國94年7月由時任館長林呈潢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進行『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定位與未來發展方向之研究』,即注意到社資中心轉型的必要性。民國96年由劉吉軒館長帶領的研究團隊之研究成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源中心芻議』,闡述發展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源中心所需具備的本質與特點。民國98年1月16日開始參與社資中心資料組的業務,在館長劉吉軒的帶領下,躬逢社資中心轉型的階段。社資中心轉型的目標有三:匯聚全校學術研究之能量、滿足本校之學術與研究需求及成為台灣最重要的人文社會研究資源中心,在吳思華校長支持下進行,透過頂尖大學計畫著手蒐集人文科學方面之珍貴史料及社會科學方面的調查統計數據,並以數位化工具永久典藏保存,方便提供利用;同時也更進一步透過資訊技術之工具,研究如何將龐雜且零散的資料以資訊視覺化模組予以加值呈現;另透過大型的顯示設備,如多點觸控螢幕及多人多點物體辨識桌,進行互動展演,使之更親近於使用者,並提供截然不同的資料觀察角度與運用模式,以激發開創出更多樣化的研究主題。


民國100年,欣逢社資中心設立五十周年,有道是五十而知天命,自動請纓編印【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五十周年:回顧與展望】,自政大校刊中逐期逐頁翻檢相關紀錄、與老同事徵集舊照片、訪問歷任中心主任,以古詩詞為章名,散發思古幽情,也因此於民國106年被館長指定編印【政者正人 治者不惑:國立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40周年專刊】,多麼特殊的一段經歷!


從沒有想過學圖書資訊學的我有機會接觸裝修工程,而且是一個接一個,從發想、找建築師、預算、招標、監工及驗收、與營繕組的溝通和協調,都是學習與挑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社資中心走過繁華,走過寂寥,也走向柳暗花明,從民國98年的不接受參觀,到有接不完的參觀,一連串的辛苦已然煙消雲。有幸與社資中心重生,每每經過或看到社資中心,記憶中的每個裝修與活動,自記憶深處油然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