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自誠

蕭自誠(1909-1992),抗戰期間任職軍委會侍從室,曾任蔣委員長侍從秘書。1961年到校,任教外交系,1973年3月退休。[1]
生平
蕭自誠,乳名陽生,學名自誠,別字明艱,筆名笑鷗、蕭音。1904年生於湖南邵陽漁溪鄉。[2] 1913年與同族兄弟受祖母選派至長沙進修,先後就讀曾公祠貞裔初小、長沙師範附設初小。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高小肄業,就讀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前往南京,就讀東南大學教育系。1924年因長江流域發生水患,家鄉田產嚴重受損、其父積憂成疾,休學返鄉服務。[3] 次年東南大學亦因為逢北伐龍潭之役停課,東南大學學業因此中輟。留鄉期間開始研讀孫中山思想,並在1924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年開始籌備私立景文中學建校。1925年任職邵陽縣黨部執行委員,負責籌組民眾運動,開始實際參與政黨活動。1930年因職務所需前往南京洽公,因緣際會考上中央政治學校行政系,1934年自政校畢業。[4]
1935年9月4日,時任國軍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秘書的蕭乃華向蔣介石推薦蕭自誠一同參與侍從秘書工作,因而獲蔣介石召見。由於在此之前已受到政大派任至浙江任職,必然得捨棄其中一個工作,蕭自誠因此請示教育長陳果夫,陳果夫表示「校長命令,應敬謹服從。而且侍從校長工作,職責重要,意義重大。蘭谿之行,可以作罷!」隔天又向羅家倫、吳挹峯兩位老師請示,也同聲強調必須服從校長命令,接受新職。蔣介石接見蕭自誠後,對蕭自誠的儀表談吐相當嘉許,當即下令以後蕭自誠從此留在自己身邊工作。從此開始長達十年的祕書工作,負責準確記錄蔣介石的演講、會議內容以及各項命令,同時也負責接收、整理並傳達各類機密文件和指示。[5]
1936年發生西安事變,蕭自誠與蔣介石等人一同遭劫持,而同在侍從室服務的蕭乃華則於事變中殉職。[6]
1945年8月抗戰結束後,蔣介石問及有何願望,蕭自誠表示願出國深造,再圖報稱。蔣介石遂撥給鉅額旅費,令他於10月卸下侍從職務。同年11月,自上海乘美軍運輸艦啟程赴美。[7]進入哈佛大學研究所,專攻美國黨政制度與政府運作,並於三年後順利畢業。1948年蔣介石應允延長一年學業,而前往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研讀英國政府、責任內閣制及文官制度等。 [8]
1949年8月,蕭自誠海外進修結束,隨即乘買舟赴臺。同年11月抵達台北後,受蔣介石召見,旋即受任中央改造委員,負責執行國民黨改造計畫。1950年3月23日,因與大陸地區親人分離,與李淑明再婚。1951年,蔣介石對美國公布之中日和約將中國屏除感到不滿,抨擊改造委員會宣傳不力,發言人陶希聖遂請辭以示負責,由蕭自誠繼任中央委員第四組主任及黨發言人的工作,主管新聞媒體、政策宣導。[9]
1952年,奉派擔任《中央日報》社長。1960年,改任《中華日報》董事。1961年到校,任教於外交系,暇餘在師範大學、淡江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多所學校兼課。
1973年退休,赴美依親,在美期間夫人李淑明住進舊金山漁人碼頭附近老人院,依靠美國政府養老金度日。[10]
1992年12月2日辭世,享年88歲。[11]
軼事
- 就讀高等小學時,張敬堯與曹錕爭奪長沙,砲戰不斷。有一天課間突然一顆砲彈射穿門窗墜落在講台旁,所幸未爆,學校因此停課。二叔原欲將蕭自誠帶返鄉避難,但因蕭自誠欲考第一師範學校故未跟著離開,繼續學習。[12]
- 高等小學校區旁是一座古墓,因年代久遠有許多棺材都已腐爛,骸骨也都散了出來。有次一位童子軍教師在深夜立下懸賞,表示誰能在今夜前往古墓找到完整頭骨即可獲獎,而蕭自誠在最大的墓宅裡撿到了一個完整的頭骨並最先返回,獲得頭獎,共有一本英語辭典、一個旅行袋以及一張獎狀。[13]
- 擔任侍從室秘書時,因為未曾學習過速記學上的符號記錄技術,因而自創了七分記憶三分寫方塊字的辦法。[14]追求「信、達、雅」。
- 老年時,其在大陸時期的子女曾多次邀請蕭自誠返大陸養老定居,但蕭自誠以「中國一日不統一,誓不回大陸」堅定拒絕。[17]
- 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生前表示喪事從簡,故離世後僅簡單追思禮拜隨即火葬。[18]
評價
- 根據皇甫光的回憶,蕭有股湖南人特有的忍耐力,「只顧埋頭工作,從不埋怨,可說是個標準事務官人才,沒有怨尤,更沒有野心妄念。」[19]
- 蕭自誠直屬上司陳布雷在他的評語寫道:「歷年整理吏記記述講詞確實敏捷不誤,陪侍賓客周到有禮,傳達命令接洽事務亦均得當,生活行為合乎新生活標準,熱心公共事務,參加本室黨務工作甚見積極。」[20]
著作
- 《恭祝蔣總統六十晉五華誕詩集》(臺北: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四組,1951年)
- 《總統對實業計劃之闡揚與實踐》(臺北:國父實業計劃研究學會,1956年)
- 《訪澳觀感》(臺北:國防研究院出版部,1962年)
- 《現代新聞事業的新趨勢》(不詳,1965年)
- 《國際現勢》(臺北:師範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66年)
- 《八十序傳與戰時回憶》(臺北:蕭關華編輯,1983年)
- 《先見在於真知》(臺北:出版者不詳)
大事記
日期 | 大事記 |
---|---|
1924年 | 加入中國國民黨 |
1929年 | 當選湘潭縣黨部執行委員,並兼任訓練部長 |
1935年 | 受蔣介石召見,開始擔任侍從秘書 |
1943年 | 受任命為中央常務監察委員 |
1945年 | 前往歐美進修,考察學習政治 |
1949年 | 海外學業期滿;返台後擔任中央改造委員 |
1951年 | 擔任中央委員第四組主任,主管文化與政策宣導 |
1952年 | 擔任《中央日報》社社長 |
1956年 | 擔任政治大學校友會理事 |
1960年 | 擔任《中華日報》社董事 |
1961年 | 任職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
1970年 | 擔任中紐澳協會監事 |
1973年 | 任職擔任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 |
1974年 | 自政治大學退休 |
1992年 | 12月2日因腦溢血逝世 |
參考資料
- ↑ 國史館,〈蕭自誠(蕭笑鷗)〉,國史館文物檔案典藏系統,侍從系列廿四,編號:129-210000-3705。
- ↑ 蕭自誠,1983,《八十序傳與戰時回憶》,臺北市:蕭關華。
- ↑ 國史館,同註一。
- ↑ 蕭自誠,同註二。
- ↑ 蕭自誠,1983,《八十序傳與戰時回憶》,臺北市 : 蕭關華。
- ↑ 蕭關華,1993,〈蕭自誠傳(1904-1992)〉,《湖南文獻季刊》,頁38-41。
- ↑ 蕭自誠,1983,《八十序傳與戰時回憶》,臺北市:蕭關華。
- ↑ 蕭關華,同註五。
- ↑ 國史館,同註一。
- ↑ 蕭關華,1993,〈蕭自誠傳(1904-1992)〉,《湖南文獻季刊》,頁38-41。
- ↑ 蕭關華,1993,〈蕭自誠傳(1904-1992)〉,《湖南文獻季刊》,頁38-41。
- ↑ 蕭自誠,同註二。
- ↑ 蕭自誠,1983,《八十序傳與戰時回憶》,臺北市 : 蕭關華。
- ↑ 「國民黨新人蕭自誠」〈蕭自誠(蕭笑鷗)〉,《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29-210000-3705
- ↑ 「人事登記表」〈蕭自誠(蕭笑鷗)〉,《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29-210000-3705
- ↑ 蕭關華,1993,〈蕭自誠傳(1904-1992)〉,《湖南文獻季刊》,頁38-41。
- ↑ 蕭關華,1993,〈蕭自誠傳(1904-1992)〉,《湖南文獻季刊》,頁38-41。
- ↑ 蕭關華,1993,〈蕭自誠傳(1904-1992)〉,《湖南文獻季刊》,頁38-41。
- ↑ 「國民黨新人蕭自誠」〈蕭自誠(蕭笑鷗)〉,《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29-210000-3705
- ↑ 「中訓團黨政班畢業學員服務成績調查表」〈蕭自誠(蕭笑鷗)〉,《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29-210000-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