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海

鄒文海(1908-1970),字景蘇,政治學者。歷任副教務長與教務長(1955-1959)、政治系主任(1955-1957)、法學院院長(1958-1964)、政研所所長(1964-1969),1969年退休,1970年辭世。
生平
鄒文海(1908-1970),字景蘇,1908年2月10日生於江蘇無錫泰伯鄉竹橋頭,父為秀才,家中兄弟四人行二。
1920年無錫東林小學畢業後,就讀江陰南菁中學,以穎悟過人為校長董伯豪器重,除親授英文並力勸家人應繼續升學。1926年考入清華大學,因成績優異,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在清華就讀及擔任助教凡九年。1935年赴英國留學,進入倫敦政經學院,師從拉斯基(Harrold J. Laski)和懷納(Herman Finer),專攻西洋政治思想及制度。求學英倫期間,曾至大英博物館研究六個月,無一日或缺[1]。
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返國,初任上海滬清中學中學校長,嗣後任教湖南大學(1939-1940),次年轉赴閩北武夷山,受聘蘇皖聯立臨時政治學院政治,擔任系主任及該校教務主任(1940-1942)。1942年原擬赴江西中正大學任教,中途應昔日清華師長、時任廈門大學校長薩本棟邀請,轉任廈門大學政治系教授兼主任(1942-1945)[2],戰後返回上海,受邀任教暨南大學經濟系,歷任教授、系主任、法學院院長、教務長(1945-1949)[3]。
1949年隨政府遷臺,最初任教省立行政專校教授,1954年政治大學在臺復校,受聘政治研究所教授,講授西洋政治思想史課程。1955年教務處成立後,應教務長浦薛鳳邀請,兼任副教務長,此後在校內擔任多項行政職務,歷任副教務長、教務長(1955-1959)、政治系主任(1955-1957)、法學院院長(1958-1964)、政研所所長(1964-1969)。擔任行政職務期間,建立制度、延聘教師,悉心盡力,務求恰當。
長年研究政治思想史和制度,不僅學識淵博,記憶力特強,講授課程向不備稿。平日上課時僅帶粉筆數支,在板上提要鉤玄,深入淺出,順口成章一氣呵成。「徵引學者舊說,如數家珍;網羅古今異聞,斷以己意」。發為文章,則「遣詞平易,立論中和,不作武斷之說,敷陳事理,剖析證據,則閎中肆外,含英咀華,闡幽發微,窮就其本」。因此無論聽其講學、或讀其文章者,無不衷心佩服[4]。
1969年退休。1970年1月5日病逝臺北,享年73歲[5]。
軼事
- 中央研究院院士金耀基,早年就讀政大政治所時,曾受教於鄒文海。金耀基得知其師過世之後,寫了一封信給同窗朱堅章,悼念鄒文海。信中寫道,鄒文海是「中國儒家傳統與西方自由主義傳統下的精品(學人)」。他從不唱高調。也從不做教條式的講話,因為「他瞭解教育和宣傳不是一回事。他愛國心極深,但他更清楚,作為一個學人,對國是的態度不必在『替政府抬轎』與『為反對而反對』兩個極端的路向上選擇一條。他對於現實世界有很深的苦悶,但他對於現實世界的態度卻不是鄙視,而是關懷。」金耀基說,鄒文海一點也不熱中於世俗之人所瞭解的「政治」,但他卻十分用心於政治學中所討論的「政治」[6]。
- 政治學者浦薛鳳在1930至1933年期間,曾出任清華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當時鄒文海是政治系助教。1954年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於1955年恢復大學部,浦薛鳳應首任校長陳大齊邀請擔任首任教務長。由於浦薛鳳當時身兼數職,無法專力於教務,因此延攬時在行政專校任教的鄒文海擔任副手,1958年真除教務長。因此政治大學在臺復校初期多項教務政策,多出自鄒文海[7]。
- 他的一位學生健而(筆名)曾在報上撰文回憶,鄒文海講課時聲量不算高,而且夾雜著濃厚江蘇鄉音,學生聽講往往都相當吃力,但又捨不得漏聽一點一滴。為此,學生每上鄒文海的課時,都養成搶佔前排座位的風氣,好讓自己可以仔細聽清楚教授上課期間說的每一句話[8]。
研究著作
- 《自由與權力》(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
- 《代議政治》(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
- 《各國政府與政治》(臺北:正中書局,1961年)
- 《西洋外交史》(譯作,與董修民合譯,臺北:正中書局,1966年)
- 《梁啓超的政治思想》,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1967年)
- 《鄒文海先生政治科學文集》(臺北:六十華誕學生慶祝會,1967年)
- 《比較憲法》(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
- 《西洋政治思想史稿》(臺北:鄒文海先生獎學基金會,1972年;三民書局,1989年)
- 《政治學》(臺北:作者自行出版,年代不詳;三民書局,1974年)
參考資料
- ↑ 國史館,1988年,〈鄒文海先生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二輯,頁457-460。
- ↑ 侯利標,〈廈門大學法學教師傳略—鄒文海〉,廈門大學法學院校友網。
- ↑ 國史館,〈鄒文海〉,國史館檔案文物典藏查詢系統,侍從室系列廿,編號:129-200000-4372。
- ↑ 國史館,同註一。
- ↑ 鮑紹霖、黃兆強、區志堅主編,2015年,《北學南移:港台文史哲溯源》,臺北:威秀資訊。
- ↑ 金耀基,2022年,〈天涯點滴悼景師〉,《有緣有幸同斯世:金耀基憶往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7-22。
- ↑ 浦薛鳳,2009年,《浦薛鳳回憶錄》(上),安徽合肥:黃山書社。
- ↑ 健而,1966年11月25日,〈介紹一個學人 吾師鄒文海先生〉,《大華晚報》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