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胡耐安
」
於 2024年5月30日 (四) 19:23 由
黃詠欣
(
留言
|
貢獻
)
所做的修訂
(
→生平
)
(
差異
)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
差異
) |
下個修訂→
(
差異
)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警告:您目前正編輯頁面的舊修訂版本。
若您發布,在此修訂之後變更的任何內容將會遺失。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image:胡耐安.jpg|right|200px|thumb|{{image:胡耐安.jpg}}]] 胡耐安(1899年9月9日—1977年10月26日),原名有祉,後更名有麐,以耐安為字,別署遯園,安徽涇縣人。社會學家和民族學家,國立政治大學邊政學系首任系主任。 ==生平== 胡耐安,1899年9月9日生於安徽省涇縣東鄉龍坦村,原名有祉。祖父瑞璋公、父明甫公,出身簪纓世家,家聲鼎盛,有一妹一弟,皆幼承庭訓、敦品勵學。後來啟蒙時,塾師更其名為有麐,並遵從先父「惟忍有濟,能耐斯安」遺言以耐安為字,別署遯園。 及長,外出讀書,經選拔後東渡扶桑,初入高校,再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就讀社會系。就學期間共休學2次,第一次在1923年秋天,因關東大地震回國探親,並擔任湘軍總司令部秘書,休學一年後,赴日續學。第二次在1926年夏天,由於國民革命軍北伐,奉召回國,再度休學,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宣傳計畫專員、中國國民黨中央青年部秘書和中央日報編輯委員會委員,因此曾參與中央日報之定名與創辦事宜,在1928年才赴日完成學業。 自1930年迄1946年,先後任教於國立暨南、國立中山、省立安徽、國立邊疆等大學與三所私立大學等。其中聘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期間,數度涉川、湘、黔、滇、桂、粵、閩、浙各省,亦曾北臨戈壁,南履黎嶺,考察民族社會文化,記述之,因此有《中國民族志》、《中華民族》、《邊政通論》、《邊疆民族志》等數種經典著作問世,極具學術價值。 1951年春天來臺灣,專任蒙藏委員會委員。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1954年國立政治大學在臺復校,隔年設的五系中即有邊政學系(現改稱為民族社會學系),受聘為首任系主任,負責課程規劃、師資延聘等事宜,是臺灣邊政學建立與教學的第一人,甚至在1961年時還代表出席在東京舉行的東南亞學術文化合作會議、1969年赴香港珠海學院講學一年。 年屆古稀,1973年自政大退休,改聘為民族社會學系兼任教授。歷時17年,桃李芬芳,培植不少研究邊政繼起人才,如前政大邊政研究所所長劉義棠。 1977年初,十二指腸潰瘍,日益衰弱,八月初因腦血管硬化及肺氣管阻塞,進入三軍總醫院治療。不幸於10月26日清晨病逝於三軍總醫院,享年七十九歲。 ==著作== ===雜文=== * 1941:《將何以開展邊疆教育》、《民俗學發凡》、《說傜》 * 1943:《邊疆問題與邊疆社會問題》 * 1957:《我國邊疆地區之人文觀》 * 1963:《民俗、民俗學的探究》 * 1964:《突回族系與伊斯蘭》、《西南邊疆民族概述》、《邊疆宗教概述》、《文化交流、文化涵化與文化的演變》 * 1965:《民族主義與民族文化》、《中國邊疆民族中最大的一個族支:僰族羣》 * 1967:《中華民族族系統類概述》、《臺灣原住民分述》 * 1969:《關於壯人的族稱》 * 1972:《文化復興與社會革新》 * 1973:《文化、社會之適應課題》 * 不詳:《文化的自我精神之確立》、《文化之自我秉賦與空流和時變》、《中國人談中國人》 ===專書=== * 1936:《先秦諸子學》、《中國文法學檢討》 * 1941:《邊疆社會學》 * 1947:《民族學》 * 1958:《儒道墨三家評介》 * 1960:《邊政通論》 * 1961:《邊疆宗教》 * 1963:《邊疆民族志》 * 1964:《中國民族志》 * 1967:《遯園雜憶》 * 1968:《中國民族系支簡編》 * 1969:《賢不肖列傳》、《賢不肖別傳》、《新湘軍志》、《中華民族》 * 1972:《香港三筆》 * 1977:《六十年來人物識小錄》 * 不詳:《先秦諸子學》、《中國文學檢討》、《粵北之山排住民》、《人類學(譯)》、《數說大陸風光》 ==軼事== ==大事記== {| class="wikitable" |- ! 年 !! 月 !! 日 !! 大事記 |- | 1899 || 9 || 9 || 生於安徽省涇縣東鄉龍坦村 |- | 1912 || 秋 || || 進府城中學堂就讀 |- | 1920 || 8 || || 入學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就讀社會系 |- | 1923 || 秋 || || 因關東大地震回中國探親,休學一年 |- | 1924 || || || 任湘軍總司令部秘書 |- | 1925 || || || 赴日繼續學業 |- | 1926 || 夏 || || 國民革命軍北伐,奉召回國,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宣傳計畫專員,再度休學 |- | 1927 || || || 兼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青年部秘書和中央日報編輯委員會委員 |- | 1928 || || || 赴日本完成學業 |- | 1929 || || || 任中國國民黨湖南省黨務改組委員兼宣傳部長 |- | 1930 || || || 任國立暨南大學教授 |- | 1932 || || || 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組織訓練方案討論委員會委員 |- | 1932 || || || 改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設計委員,至1935年止 |- | 1935 || || || 任首都及省院訓育主任,至1937年 |- | 1936 || || || 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至1944年 |- | 1940 || || || 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 | 1945 || || || 任省立安徽學院教授和安徽大學復校委員會委員 |- | 1946 || || || 任國立邊疆學校教授,至1949年,也受聘於私立大廈大學兼課 |- | 1949 || || || 任行政院蒙藏委員會委員、受聘於教育部特約編纂 |- | 1951 || 春 || || 來臺灣 |- | 1956 || 11 || ||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學系首任系主任 |- | 1961 || 9 || 28 || 出席在東京舉行的東南亞學術文化合作會議,至10月2日 |- | 1969 || 8 || || 辭邊政學系兼系主任職務,專任教授 |- | 1969 || || || 赴香港珠海書院講學一年 |- | 1973 || 8 || || 自政大退休,改聘為民族社會學系兼任教授 |- | 1975 || 8 || || 改聘為政大邊政研究所兼任教授 |- | 1977 || 10 || 26 || 因腦血管硬化逝世於三軍總醫院,享年79歲 |} ==參考資料== [[Category:政大人物]] [[Category:政大教職員]] [[Category:社會學家]] [[Category:民族學家]] [[Category:邊政學系]] [[Category:民族學系]] [[Category:社會科學學院]] [[Category:國立政治大學時期]]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政大記憶網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政大記憶網: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檔案:胡耐安.jpg
(
編輯
)
模板:CC-BY-NC
(
編輯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