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耐安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圖檔描述:胡耐安大頭照
圖片出處:《胡耐安先生紀念集》

CC BY-NC 3.0

本網站上傳圖片採用CC-BY-NC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勿做為商業用途」

胡耐安(1899—1977),原名有祉,後更名有麐,字耐安,以字行。民族學者,1955年應聘本校邊政學系教授兼首任系主任。1973年自政大退休,1977年辭世。

生平

胡耐安,1899年9月9日生於安徽省涇縣東鄉龍坦村,原名有祉。啟蒙時塾師更其名為有麐,並依其父遺言「惟忍有濟,能耐斯安」,以耐安為字,以字行。別署遯園。祖父瑞璋公、父明甫公,出身簪纓世家,在家居長,幼承庭訓、敦品勵學。[1]

及長,外出讀書,經選拔後東渡扶桑,初入高校,再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就讀社會系。就學京都帝大期間曾二度休學,1923年秋天,因關東大地震學校停課返國探親,期間一度出任譚延闓麾下的湘軍總司令部秘書。次年赴日繼續學業。1926年夏天,再度因國民革命軍北伐,奉召回國任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先後擔任中宣部計畫專員、中國國民黨中央青年部秘書和中央日報編輯委員會委員等職,並曾參與中央日報之定名與創辦事宜,在1928年才赴日完成學業。

自1930年迄1946年,先後任教於國立暨南國立中山省立安徽、國立邊疆等大學與三所私立大學等。其中聘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期間,數度涉川、湘、黔、滇、桂、粵、閩、浙各省,亦曾北臨戈壁,南履黎嶺[2],考察民族社會文化,記述之,因此有《中國民族志》、《中華民族》、《邊政通論》、《邊疆民族志》等數種經典著作問世,極具學術價值。

1951年春天播遷來臺,一度擔任蒙藏委員會委員。1954年國立政治大學在臺復校,隔年設置邊政學系(現改稱為民族學系),受聘首任系主任,負責各項課程規劃、師資延聘等事宜。1961年曾代表出席我國赴日本東京,參加東南亞學術文化合作會議[3]、1969年赴香港珠海學院講學一年。

1973年自政大退休,改聘為民族社會學系兼任教授。

1977年八月初,因腦血管硬化及肺氣管阻塞住院療。10月26日清晨病逝於三軍總醫院,享年七十九歲。

著作

胡耐安學識淵博,著作等身,文章自成一格。其畢生發表的專著和論文,雖聚焦於邊政學術、民族學等領域,但廣泛涉獵近代社會學、人類學、宗教學,以及民俗學業等學科。

專書

  • 《先秦諸子學》、《中國文法學檢討》(1936年)
  • 《邊疆社會學》(1941年)
  • 《民族學》(1947年)
  • 《儒道墨三家評介》(1958年)
  • 《邊政通論》(1960年)
  • 《邊疆宗教》(1961年)
  • 《邊疆民族志》(1963年)
  • 《中國民族志》(1964年)
  • 《遯園雜憶》(1967年)
  • 《中國民族系支簡編》(1968年)
  • 《賢不肖列傳》、《賢不肖別傳》、《新湘軍志》、《中華民族》(1969年)
  • 《香港三筆》(1972年)
  • 《六十年來人物識小錄》(1977年)
  • 《先秦諸子學》、《中國文學檢討》、《粵北之山排住民》、《人類學(譯)》、《數說大陸風光》(年份不詳)[4]

論文

  • 〈將何以開展邊疆教育〉、〈民俗學發凡〉、〈說傜〉(1941年)
  • 〈邊疆問題與邊疆社會問題〉(1943年)
  • 〈我國邊疆地區之人文觀〉(1957年)
  • 〈民俗、民俗學的探究〉(1963年)
  • 〈突回族系與伊斯蘭〉、〈西南邊疆民族概述〉、〈邊疆宗教概述〉、〈文化交流、文化涵化與文化的演變〉(1964年)
  • 〈民族主義與民族文化〉、〈中國邊疆民族中最大的一個族支:僰族羣〉(1965年)
  • 〈中華民族族系統類概述》、〈臺灣原住民分述〉(1967年)
  • 〈關於壯人的族稱〉(1969年)
  • 〈文化復興與社會革新〉(1972年)
  • 〈文化、社會之適應課題〉(1973年)
  • 〈文化的自我精神之確立〉、〈文化之自我秉賦與空流和時變〉、〈中國人談中國人〉(不詳)

軼事

政大邊政系早期畢業劉學銚在一篇追憶文中提及,胡耐安雖對學生愛之也深,但從不嚴責,完全適性而教。學生在學時,固然維持師生分際,但只要學生一畢業,則角色立即轉換為亦師亦友。胡耐安在化南新村的宅邸二樓,床下擺滿烈酒。學生一旦來訪,師生品酒聊天,從國家大事、學術問題,乃至月旦人物,無所不談。[5]

大事記

大事記
1899 9月9日生於安徽省涇縣東鄉龍坦村
1912 秋天進府城中學堂就讀
1920 8月入學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就讀社會系
1923 秋天因關東大地震,休學返國探親
1924 任湘軍總司令部秘書
1925 赴日繼續學業
1926 國民革命軍北伐,再度休學,返國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宣傳計畫專員
1927 兼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青年部秘書和中央日報編輯委員會委員
1928 赴日本完成學業
1929 任中國國民黨湖南省黨務改組委員兼宣傳部長
1930 任國立暨南大學教授
1932 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組織訓練方案討論委員會委員
1932 改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設計委員,至1935年止
1935 任首都及省院訓育主任,至1937年
1936 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至1944年
1940 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1945 任省立安徽學院教授和安徽大學復校委員會委員
1946 任國立邊疆學校教授,至1949年,也受聘於私立大廈大學兼課
1949 任行政院蒙藏委員會委員、受聘於教育部特約編纂
1951 春,隨政府遷臺
1956 11月國立政治大學邊政學系首任系主任
1961 9月28日出席在東京舉行的東南亞學術文化合作會議,至10月2日
1969 8月辭邊政學系兼系主任職務,專任教授
1969 赴香港珠海書院講學一年
1973 8月自政大退休,改聘為民族社會學系兼任教授
1975 8月改聘為政大邊政研究所兼任教授
1977 10月26日,因腦血管硬化病逝三軍總醫院,享年79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