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紅樓 的原始碼
←
紅樓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mage:紅樓.jpg|right|200px|thumb|{{image:紅樓.jpg}}]] 在新聞館、行政大樓和綜合院館間的「羅馬競技場」,是已消逝紅樓的所在地。它不像現在一樣是學生的休憩地點,相反的,當時在教育部辦公室及人二室的坐鎮下,為紅樓披上一層神秘面紗。 政大校史關於紅樓的記錄很少,僅有短短幾行的記載和兩張印有紅樓外貌的名信片。紅樓因其磚紅色的外觀得名,是教育部防空疏散辦公大樓,規模和現在的新聞館差不多的兩層樓建築。 早年教育部在一樓設置了高教司、中教司等行政單位,在戒嚴時期每所學校都會設立的安全考核教室─「人二室」也設在一樓。二樓則借給政大使用,當時的國貿系在那裡成立了貨幣博物館、邊政系〈今民族系〉在那裡放置許多原住民文物蒐集,除此之外還有心理衛生中心及教育系圖書館。 民國七十七年底,由於學校行政大樓已興建完成,紅樓的用途性逐漸減低,再加上有感建築物過多,空間略嫌擁擠,因此學校在徵求教育部同意後加以拆除。 現任總務長楊英邦從五十七年進入政大教育系就讀後,在紅樓裡的教育系圖書館工讀了四年。他表示,紅樓給大部分學生的感覺有點陰森森的,平時一樓的教育部辦公室幾乎沒有人,二樓的貨幣博物館跟原住民文物蒐集室平常也不會有人參觀。 「到晚上甚至只剩我一個人在教育系圖值班。」楊英邦笑說當他晚上結束值班把教育系圖的燈關起來後,常常用跑的衝出紅樓。 「早年政大沒有熱水,所有的熱水都是工友一早在紅樓旁燒開水,再把熱水送到各辦公室及男女宿舍。」楊英邦回憶道。此外他表示心理諮商中心常進行許多研究,需要大量人力幫忙人工畫記,由於教育系圖就在心理諮商中心旁邊,因此當年有許多教育系的學生會在紅樓幫忙,無形之中紅樓變成為教育系另一個聚集地,「當年許多活動策劃都是在那裡討論。」楊英邦說,紅樓對他而言是他和同學們情感交流的園地。 對於紅樓已成為歷史,楊英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有些可惜。他表示紅樓充滿歷史痕跡,若在今日學校可能會因維護古物而予以保留。 [[Category:山下校區]][[Category:建築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檔案:紅樓.jpg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C-BY-NC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紅樓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