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羅志淵 的原始碼
←
羅志淵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生平== 羅智淵,字孟浩。1903年出生於廣東興寧貧農家庭。世居偏僻山村,因薄田遭豪族侵奪,舉家遷流縣城。小時候即沿街販物幫補家計,十二歲前僅受舊式私塾教育,後因獲得校長特准免費入學,1924年從高小畢業,次年以榜首考入[https://baike.baidu.hk/item/%E8%88%88%E5%AF%A7%E5%B8%82%E8%88%88%E6%B0%91%E4%B8%AD%E5%AD%B8/1611030 興民中學],旋即轉學福建廈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6%8F%E5%BB%BA%E7%9C%81%E5%8E%A6%E9%97%A8%E9%9B%86%E7%BE%8E%E4%B8%AD%E5%AD%A6 集美學校]師範部,畢業後返鄉任教崇本小學<ref name=":0">國立政治大學羅故教授志淵治喪委員會,1975年,〈羅故教授志淵先生事略〉,《羅志淵先生紀念集》,臺北市:羅平章發行。頁1-3。</ref>。 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中央黨務學校,前往廣州投考中央黨務學校獲得錄取,就讀行政系第一期。次年因上海一二八戰役爆發學校停課疏散返鄉,在家休學養病一年,期間和同鄉友人共同創辦《興寧時事日報》<ref name=":1">羅志淵,1974年,〈學海飄萍〉,《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13集。</ref>。1933年中央政校大學部第二期畢業,受分發至江蘇省民政廳,擔任保甲指導員,並負責編輯保甲月刊。1936年,廣東投歸中央,調往廣州市府服務,半年後受聘赴貴州擔任中央通訊社貴陽分社編輯,因日夜勞瘁、積勞成疾,病癒後轉往貴州省府民政廳,次年兼任戰時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委員。1939年受昔日江蘇民政廳長官余井塘邀請,赴重慶中央政治學校主編《服務》月刊,兼任行政系講師,後升等至副教授,課餘亦兼課中央大學<ref name=":2">〈羅志淵〉,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編號:129-200000-4641。</ref>。 1946年抗戰勝利後,隨政校復員返回南京,隔年就任行憲後第一屆立法院法制委員會專門委員,聚焦研究各國國會制度和議事規則。1949年,戰火延燒寧滬,攜帶家眷經廣東轉往香港,1950年舉家自港渡臺。抵臺之初受聘教育部特約編纂,並在內政部主編《中國內政》,1952年12月返回立法院法制委員會工作<ref name=":3">葉尚志,1975年,〈悼念志淵!〉,《羅志淵先生紀念集》,臺北市:羅平章發行。頁399-406。</ref>,主責草擬法案。1957年辭去立法院職務,專任政治大學教職。曾擔任政治系主任、1970年任教務長、1965年任法學院院長。 1974年8月自政大退休,同年10月8日病逝臺北榮總,享壽71歲。身後歸葬木柵。
返回到「
羅志淵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