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新聞館 的原始碼
←
新聞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mage:新聞館_啟鑰典禮.jpg|right|400px|thumb|1961年興建,1962年落成;圖為1962年啟鑰典禮。資料來源:國發會檔案管理局。]] [[image:新聞館_正面外觀.jpeg|right|400px|thumb|新聞館目前是新聞、廣告、廣電三系辦公室與系學會所在地。影像攝於2025年,攝影者:余旻璇]] [[image:新聞館_校園平面圖.jpeg|right|400px|thumb|新聞館相對位置之校園平面圖,影像擷取自「行動政大」APP]] 新聞館,1961年動工興建,同年完工,1962年落成啟用。為政大在臺復校後首座系館。 ==緣起== 新聞館,位於政大山下校區西南側,[[大仁樓]]和[[資訊大樓]]之間,背對[[集英樓]]。經緯度為[https://www.google.com/maps/place/116%E5%8F%B0%E5%8C%97%E5%B8%82%E6%96%87%E5%B1%B1%E5%8D%80%E6%96%B0%E8%81%9E%E9%A4%A8/@24.9870472,121.5716401,17z/data=!3m1!4b1!4m6!3m5!1s0x3442aa7bd534e953:0x7d52e1596b5ffc86!8m2!3d24.9870424!4d121.574215!16s%2Fg%2F1z449sr19?entry=ttu&g_ep=EgoyMDI1MDMxNi4wIKXMDSoJLDEwMjExNDUzSAFQAw%3D%3D 北緯24°59'13.3、東經 121°34'27.0]。 政大自1954年在臺復校時,新聞所為最早成立的四個研究所之一,是政大在臺復校後首座系館。次年再成立大學部,至1960年代初期,學生總數已超過300人。劉季洪校長早感需要一個地方把新聞教育的設備、圖書、資料集中在一起,因此在1959年倡建新聞館,動用美援教育基金興建新聞系館。 ==規畫興建== 政治大學為規劃這棟新校舍,組成「新聞館籌建委員會」,1960年9月2日邀請校內外委員四十餘人與會,會中推舉時任新聞研究所所長曾虛白為主任委員,討論新館之建築式樣、內部規格與業務計劃。<ref name=":1">《國立政治大學校刊》第十三期,第四版,頁274。</ref> 首次大會中,與會委員對該館之建築式樣、內部規格與業務計劃均分別規定,並於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時,通過以全體委員名義,於1962年1月19日假台北婦女之家發動勸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館圖書資料及文物器材。<ref name=":2">《國立政治大學校刊》第十三期,第六版,p276</ref> 該館於1961年1月20日發包,<ref name=":3">〈國立政治大學第13次校務會議紀錄〉,總務處報告,p40</ref>,同年3月10日正式開工興建,同年12月完工。<ref name=":4">同註1</ref>由台北市永立建築事務所設計監造,其中廣播電台部分並商請中廣公司工程部指導。房屋工程則由正大營造廠承包;水電工程由聯合工程行得標。工程總價新台幣 1,795,278元,<ref name=":5">〈國立政治大學第12次校務會議〉,總務處報告</ref> 部份建築經費由中美共同基金支應。<ref name=":6">1950年代,美國政府為圍堵共黨勢力,致力於從文化和教育上防止亞洲赤化,臺灣因此成為親美高等教育基地,招募東南亞學生來臺求學,成為「文化冷戰」主要環節。政大復校初期接受大量美援經費,挹注於校舍建築和學生活動。時任校長陳大齊採取「取之於僑生,用之於全校」作法,新聞館興建便是來自這筆經費。參見:藍適齊,</ref> ==落成啟用== 新聞館落成典禮於1962年3月9日上午九時舉行,當天儀式分成啟鑰、典禮、攝影、參觀四部分。由校長[[劉季洪]]主持,監察院長[https://zh.wikipedia.org/zh-tw/于右任 于右任]啟鑰。<ref name=":7">同註1</ref> 美國大使館代表高立夫代表美國駐華大使[https://zh.wikipedia.org/zh-tw/莊萊德 莊萊德]宣讀美國總統[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A%A6%E7%BF%B0%C2%B7%E8%82%AF%E5%B0%BC%E8%BF%AA 甘迺迪]賀詞,劉季洪校長宣讀覆函。會中致詞來賓包含教育部高崑峯次長、中央日報代表曹聖芬、[[羅家倫]]、柯雷頓、[https://zh.wikipedia.org/zh-tw/蔣復璁 蔣復璁]等人。<ref name=":8">《國立政治大學校刊》第十四期,第十一版,p311</ref> 到場觀禮中外嘉賓三百多人。其中包括新聞界人士、美國在華各單位代表、政大校友會、各大專校長、駐華使節、政府有關主管單位、圖書館界人士、中央黨部有關人士以及各報紙電台、電影公司記者等。 啟用後參觀項目包括新聞照片、中外報刊、革命報紙、新聞自由資料、社會科學資料。 <ref name=":9">同註2</ref> ==擴建整修== 1960年代,美國為牽制遠東共產勢力,看重政治大學有一所現代化的新聞館,且學生包含各東南亞地區,因此發起中美新聞教育合作計畫,由台灣的國立政治大學與美國的南伊利諾大學推行。計劃其一便是由美援相對基金台幣部分支出2000元,在新聞館設立一座教育廣播電台。<ref name=":10">〈國立政治大學第15次校務會議〉,總務處報告,p10、13</ref> 此外,本校亦自費撥出2500元購買擴建新聞館建築用地、2500元擴建新聞館、1500元充實新聞館研究設備。<ref name=":11">同註10,p18</ref> ==建物沿革== 除新聞所、系主任辦公室及新聞館辦公室外,其他建築設施悉供教學研究及實習之用,當時主要部門有:集會室、學生新聞社、英文「政治前鋒」社、新聞歷史文物室、中外報刊陳列室、民意調查部、攝影部、研究生教室、新聞自由研究室、新聞圖書室、大眾傳播研究室、實習廣播電台。<ref name=":12">同註1</ref> 配合此一三層大廈之落成,新聞所系並擬訂〈新聞館業務計畫大綱〉,業務包含:出版實習報紙、設立實習廣播電台、民意測驗及社所調查、設置「新聞服務優異獎」制度、舉辦專題座談會及短期講習會、專題研究、蒐集中外報紙及新聞史料,設立中外報紙陳列室及新聞歷史博物室、新聞學術國際合作計畫、攝影教學及影展。<ref name=":13">《國立政治大學校刊》第十三期,第五版,p275</ref> 目前的新聞館除了以上用途,亦為傳播學院學生經常聚集的地方,因三系的系學會都在此處,常有學生在此開會、討論報告,也有人在這聊天、跟狗兒玩。<ref name=":14"> 校園建物歷史—遲暮風華的新聞館〉,《政治大學校史 1987~1996》,(臺北,2007.05),第1版</ref> == 舊資料 == [[image:新聞館.jpg|right|200px|thumb|{{image:新聞館.jpg}}]] 座落智仁勇三棟樓旁邊的新聞館,在政治大學校園一角,與對面高聳的綜合大樓相望。 新聞館當初因新聞系所學生人數遽增,課程日漸專精,極需擴充設備,且為發展新聞學的深度與廣度,於1959年,當時的政校長劉季洪宣布籌建新聞館。於1961年動土興建,同年完工,共花費新台幣一百七十六萬元,立起建地五百餘坪的新聞館,是全校第一座系館。除辦公室外,館內有供教學研究和實習的設備,包含禮堂、圖書室、世界報紙展覽室、暗房、民意測驗中心、新聞歷史文物室、實習廣播電台,由新聞系使用。 落成典禮由劉季洪校長主持,監察院長于右任啟鑰,中外賀電紛至,包括美國總統甘迺迪的賀函。隨著廣告系、廣電系與傳播學院的設立,位於山上校區的傳播學院1990年啟用,電台、圖書室遷出新聞館,加入新聞、廣告、廣電3系學會辦公室,新聞館倒成了傳播學院學生經常聚集的地方,因三系的系學會都在這兒,常有學生在此開會、討論報告,也有人在這聊天、跟狗兒玩。 ==參考資源==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檔案:新聞館.jpg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C-BY-NC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新聞館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