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館



新聞館,1961年動工興建,同年完工,1962年落成啟用。為政大在臺復校後首座系館。
緣起
新聞館,位於政大山下校區西南側,大仁樓和資訊大樓之間,背對集英樓。經緯度為北緯24°59'13.3、東經 121°34'27.0。
政大自1954年在臺復校時,新聞所為最早成立的四個研究所之一,是政大在臺復校後首座系館。次年再成立大學部,至1960年代初期,學生總數已超過300人。劉季洪校長早感需要一個地方把新聞教育的設備、圖書、資料集中在一起,因此在1959年倡建新聞館,動用美援教育基金興建新聞系館。
規畫興建
政治大學為規劃這棟新校舍,組成「新聞館籌建委員會」,1960年9月2日邀請校內外委員四十餘人與會,會中推舉時任新聞研究所所長曾虛白為主任委員,討論新館之建築式樣、內部規格與業務計劃。[1] 首次大會中,與會委員對該館之建築式樣、內部規格與業務計劃均分別規定,並於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時,通過以全體委員名義,於1962年1月19日假台北婦女之家發動勸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館圖書資料及文物器材。[2]
該館於1961年1月20日發包,[3],同年3月10日正式開工興建,同年12月完工。[4]由台北市永立建築事務所設計監造,其中廣播電台部分並商請中廣公司工程部指導。房屋工程則由正大營造廠承包;水電工程由聯合工程行得標。工程總價新台幣 1,795,278元,[5] 部份建築經費由中美共同基金支應。[6]
落成啟用
新聞館落成典禮於1962年3月9日上午九時舉行,當天儀式分成啟鑰、典禮、攝影、參觀四部分。由校長劉季洪主持,監察院長于右任啟鑰。[7] 美國大使館代表高立夫代表美國駐華大使莊萊德宣讀美國總統甘迺迪賀詞,劉季洪校長宣讀覆函。會中致詞來賓包含教育部高崑峯次長、中央日報代表曹聖芬、羅家倫、柯雷頓、蔣復璁等人。[8] 到場觀禮中外嘉賓三百多人。其中包括新聞界人士、美國在華各單位代表、政大校友會、各大專校長、駐華使節、政府有關主管單位、圖書館界人士、中央黨部有關人士以及各報紙電台、電影公司記者等。 啟用後參觀項目包括新聞照片、中外報刊、革命報紙、新聞自由資料、社會科學資料。 [9]
擴建整修
1960年代,美國為牽制遠東共產勢力,看重政治大學有一所現代化的新聞館,且學生包含各東南亞地區,因此發起中美新聞教育合作計畫,由台灣的國立政治大學與美國的南伊利諾大學推行。計劃其一便是由美援相對基金台幣部分支出2000元,在新聞館設立一座教育廣播電台。[10]
此外,本校亦自費撥出2500元購買擴建新聞館建築用地、2500元擴建新聞館、1500元充實新聞館研究設備。[11]
建物沿革
除新聞所、系主任辦公室及新聞館辦公室外,其他建築設施悉供教學研究及實習之用,當時主要部門有:集會室、學生新聞社、英文「政治前鋒」社、新聞歷史文物室、中外報刊陳列室、民意調查部、攝影部、研究生教室、新聞自由研究室、新聞圖書室、大眾傳播研究室、實習廣播電台。[12]
配合此一三層大廈之落成,新聞所系並擬訂〈新聞館業務計畫大綱〉,業務包含:出版實習報紙、設立實習廣播電台、民意測驗及社所調查、設置「新聞服務優異獎」制度、舉辦專題座談會及短期講習會、專題研究、蒐集中外報紙及新聞史料,設立中外報紙陳列室及新聞歷史博物室、新聞學術國際合作計畫、攝影教學及影展。[13]
目前的新聞館除了以上用途,亦為傳播學院學生經常聚集的地方,因三系的系學會都在此處,常有學生在此開會、討論報告,也有人在這聊天、跟狗兒玩。[14]
舊資料

拍攝地點:新聞館
所有人:國立政治大學

本網站上傳圖片採用CC-BY-NC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勿做為商業用途」。
座落智仁勇三棟樓旁邊的新聞館,在政治大學校園一角,與對面高聳的綜合大樓相望。
新聞館當初因新聞系所學生人數遽增,課程日漸專精,極需擴充設備,且為發展新聞學的深度與廣度,於1959年,當時的政校長劉季洪宣布籌建新聞館。於1961年動土興建,同年完工,共花費新台幣一百七十六萬元,立起建地五百餘坪的新聞館,是全校第一座系館。除辦公室外,館內有供教學研究和實習的設備,包含禮堂、圖書室、世界報紙展覽室、暗房、民意測驗中心、新聞歷史文物室、實習廣播電台,由新聞系使用。
落成典禮由劉季洪校長主持,監察院長于右任啟鑰,中外賀電紛至,包括美國總統甘迺迪的賀函。隨著廣告系、廣電系與傳播學院的設立,位於山上校區的傳播學院1990年啟用,電台、圖書室遷出新聞館,加入新聞、廣告、廣電3系學會辦公室,新聞館倒成了傳播學院學生經常聚集的地方,因三系的系學會都在這兒,常有學生在此開會、討論報告,也有人在這聊天、跟狗兒玩。
參考資源
- ↑ 《國立政治大學校刊》第十三期,第四版,頁274。
- ↑ 《國立政治大學校刊》第十三期,第六版,p276
- ↑ 〈國立政治大學第13次校務會議紀錄〉,總務處報告,p40
- ↑ 同註1
- ↑ 〈國立政治大學第12次校務會議〉,總務處報告
- ↑ 1950年代,美國政府為圍堵共黨勢力,致力於從文化和教育上防止亞洲赤化,臺灣因此成為親美高等教育基地,招募東南亞學生來臺求學,成為「文化冷戰」主要環節。政大復校初期接受大量美援經費,挹注於校舍建築和學生活動。時任校長陳大齊採取「取之於僑生,用之於全校」作法,新聞館興建便是來自這筆經費。參見:藍適齊,
- ↑ 同註1
- ↑ 《國立政治大學校刊》第十四期,第十一版,p311
- ↑ 同註2
- ↑ 〈國立政治大學第15次校務會議〉,總務處報告,p10、13
- ↑ 同註10,p18
- ↑ 同註1
- ↑ 《國立政治大學校刊》第十三期,第五版,p275
- ↑ 校園建物歷史—遲暮風華的新聞館〉,《政治大學校史 1987~1996》,(臺北,2007.05),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