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果夫樓 的原始碼
←
果夫樓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檔案:果夫樓2.jpeg|300px|thumb|right|果夫樓,1955年興建,1957年完工,位於山下校區,隔著噴水池與志希樓對望,攝於2025年,攝影者:侯姵宇]] [[檔案:果夫樓_正面.jpg|400px|thumb|right|果夫樓,1961年命名為果夫樓,以紀念中央政校校務委員、教育長[[陳果夫]],攝於2009年,影像來源:心理系。]] [[檔案:果夫樓_側面.jpg|400px|thumb|right|果夫樓,早期為校務行政辦公室所在地,目前為理學院使用,攝於2009年,影像來源:心理系。]] 果夫樓,1955年興建,1957年完工,是政大在臺復校後最早興建的校舍之一。1957年至1990年間為本校行政中心,目前為理學院使用。 ==位置與興建== 果夫樓位於山下校區,座落在本校正門入口西側,隔著噴水池與[[志希樓]]對望,背後是[[資訊大樓]]。座標為[https://www.google.com.tw/maps/place/%E5%9C%8B%E7%AB%8B%E6%94%BF%E6%B2%BB%E5%A4%A7%E5%AD%B8%E5%BF%83%E7%90%86%E5%AD%B8%E7%B3%BB/@24.9869573,121.5750056,19z/data=!4m10!1m2!2m1!1z5p6c5aSr5qiT!3m6!1s0x3442ab005d218495:0x3b49e6ba5d4090c9!8m2!3d24.9869573!4d121.575618!15sCgnmnpzlpKvmqJOSAQZzY2hvb2zgAQA!16s%2Fg%2F11vmb1hljg?hl=zh-TW&entry=ttu&g_ep=EgoyMDI1MDMxMi4wIKXMDSoASAFQAw%3D%3D 北緯24.98703度,東經121.57473度]; 這棟校舍興建於1955年,1957年竣工使用,是政大在臺復校最早興建的校舍之一,當時造價建1,500,000元。部份經費來自中美合作基金。建築材質為鋼筋混凝土,地面二層。建地面積786.44平方公尺,總樓地板面積1592.14平方公尺。<ref name= ":1">台北市政府工務局,2005年9月20日,〈合法房屋申請圖〉複本。</ref> 外觀綠瓦灰牆洗石子外牆,樓梯為磨石子材料,屋頂木屋架為日本和室木屋架。 果夫樓取名自[[陳果夫]](1892-1951)。1961年陳果夫逝世十週年暨七十週年冥誕,政治大學校友會向校方提案,請以[[陳果夫]]之名命名校內一棟建築物,以示紀念,此為果夫樓名稱由來。<ref name=":2">國立政治大學,1961年10月,〈校聞集錦〉,《政治校刊》第九期第16版,頁202。</ref> 陳果夫為國民黨革命元勳陳英士子姪,早年加入同盟會,矢志革命,和本校淵源甚深。1926年任黨政訓練所所長,1927年至1929年間任中央黨務學校總務主任,1938年至1941年任中央政治學校代理教育長。治校期間,致力推動軍訓制度、訓導制度,均著勳績。<ref name= ":3">彭明輝,2007年10月,〈果夫樓、志希樓風韻猶存的綠瓦灰牆〉,《政治大學校史1987-1996》,頁127-128,臺北:政治大學。</ref> 政治大學在臺復校之初,各行政單位辦公處所位於東側門的莒苑(即今[[學思樓]])。1957年新校舍完工,行政處室集中此處辦公,此後卅餘年為本校行政中心。1980年代後期政大興建行政大樓,1990年竣工後各行政處室遷往新大樓,1992年果夫樓經整修後轉交心理學系與應用數學系使用。1999年再度整修外觀,始為今貌。 2020年政大向臺北市文化局申報,將果夫樓、志希樓以及四維堂同列為政治大學歷史建物。經審議後,以這三棟建物為「中式三合院配置,合體構成政大校園入口意象,佈局達到幾何學上的嚴謹性,代表當年時局艱難條件下,仍能達成高等教育之不輟,充分彰顯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同意列為文化資產。<ref name= ":4">台北市文化局,2020年2月24日,〈臺北市政府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及文化景觀審議會第123次會議紀錄〉。</ref> ==資料來源==
返回到「
果夫樓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