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夫樓



果夫樓,1955年興建,1957年完工,是政大在臺復校後最早興建的校舍之一。1957年至1990年間為本校行政中心,目前為理學院使用。
位置與興建
果夫樓位於山下校區,座落在本校正門入口西側,隔著噴水池與志希樓對望,背後是資訊大樓。座標為北緯24.98703度,東經121.57473度;
這棟校舍興建於1955年,1957年竣工使用,是政大在臺復校最早興建的校舍之一,當時造價建1,500,000元。部份經費來自中美合作基金。建築材質為鋼筋混凝土,地面二層。建地面積786.44平方公尺,總樓地板面積1592.14平方公尺。[1] 外觀綠瓦灰牆洗石子外牆,樓梯為磨石子材料,屋頂木屋架為日本和室木屋架。
果夫樓取名自陳果夫(1892-1951)。1961年陳果夫逝世十週年暨七十週年冥誕,政治大學校友會向校方提案,請以陳果夫之名命名校內一棟建築物,以示紀念,此為果夫樓名稱由來。[2] 陳果夫為國民黨革命元勳陳英士子姪,早年加入同盟會,矢志革命,和本校淵源甚深。1926年任黨政訓練所所長,1927年至1929年間任中央黨務學校總務主任,1938年至1941年任中央政治學校代理教育長。治校期間,致力推動軍訓制度、訓導制度,均著勳績。[3]
政治大學在臺復校之初,各行政單位辦公處所位於東側門的莒苑(即今學思樓)。1957年新校舍完工,行政處室集中此處辦公,此後卅餘年為本校行政中心。1980年代後期政大興建行政大樓,1990年竣工後各行政處室遷往新大樓,1992年果夫樓經整修後轉交心理學系與應用數學系使用。1999年再度整修外觀,始為今貌。
2020年政大向臺北市文化局申報,將果夫樓、志希樓以及四維堂同列為政治大學歷史建物。經審議後,以這三棟建物為「中式三合院配置,合體構成政大校園入口意象,佈局達到幾何學上的嚴謹性,代表當年時局艱難條件下,仍能達成高等教育之不輟,充分彰顯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同意列為文化資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