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鷗」: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建立內容為「==生平== 王夢鷗,別號宴航,筆名梁宗之,1907年出生於福建長樂,家事業儒,父親早故,1926年就讀於福建國學院文史科研習國學,畢業後於1929年遠赴日本學習日語,並於東京美術專門學校研讀美術批評科,1931年因九一八事件返國,1933年再度赴日就讀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史科研究所。1936年回國後至中央電影廠編寫劇本、影評,後因同學薩本棟的邀請…」的新頁面)
 
 
(未顯示由 8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4 次修訂)
行 1: 行 1:
[[檔案:王夢鷗先生 (出自林明德,《文論說部居泰 山──王夢鷗教授》).png|100 pixel|thumb|王夢鷗(1907-2002),出處:林明德,《文論說部居泰山─王夢鷗教授》)]]
王夢鷗,別號宴航,筆名梁宗之,著名文學創作與批評文學研究家,於1956年進入政大中文系擔任教授,1977年退休。
==生平==
==生平==


王夢鷗,別號宴航,筆名梁宗之,1907年出生於福建長樂,家事業儒,父親早故,1926年就讀於福建國學院文史科研習國學,畢業後於1929年遠赴日本學習日語,並於東京美術專門學校研讀美術批評科,1931年因九一八事件返國,1933年再度赴日就讀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史科研究所。1936年回國後至中央電影廠編寫劇本、影評,後因同學薩本棟的邀請於廈門大學任教,此時的廈門大學在林語堂、魯迅、施蟄存的帶領下研究成果可觀,而在廈門大學7年的時間也讓王夢歐轉入學術研究,同時1946到1956年此10年間兼任中央研究院秘書,傾力於中國古典領域的研究。
王夢鷗,1907年出生於[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6%8F%E5%BB%BA%E7%9C%81 福建]長樂,家族世代業儒,父親早故,由寡母撫養成人。
 
1926年就讀於福建國學院文史科研習國學,1929年畢業,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專門學校美術批評科,1931年因九一八事件返國,1933年再度赴日就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7%A9%E7%A8%BB%E7%94%B0%E5%A4%A7%E5%AD%A6 早稻田大學]文史科研究所。
 
就讀早稲田大學期間,結識[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9%B3%E5%B2%A1%E6%AD%A6%E5%A4%AB 平岡武夫],[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9%B3%E5%B2%A1%E6%AD%A6%E5%A4%AB 平岡武夫]長期鑽研唐代文學與[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2%B3%E5%A5%87_(%E5%B0%8F%E8%AA%AA) 唐人小說],為日後王夢鷗的學術研究提供許多協助,而留日時期更與當地文人如[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9%B3%E5%B2%A1%E6%AD%A6%E5%A4%AB 青木正兒]、[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0%89%E5%B7%9D%E5%B9%B8%E6%AC%A1%E9%83%8E 吉川幸次郎]、[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0%8F%E5%B7%9D%E7%92%B0%E6%A8%B9 小川環樹]、[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B1%A0%E7%94%B0%E6%9C%AB%E5%88%A9 池田末利]等漢學家以及「東京學派」、[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A%AC%E9%83%BD%E5%AD%B8%E6%B4%BE 「京都學派」]人士論交。除日本本土文人學派之外,留日期間亦開啟王夢鷗研究美國文學契機,間接影響日後文學考察和理論批評的視角與風格。
 
1936年自日返國,最初在中央電影廠編寫劇本、影評,1937年[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9B%BD%E6%8A%97%E6%97%A5%E6%88%98%E4%BA%89 中日戰爭]爆發,王夢鷗偕妻子梁氏回湖南老家,並在當地中學教書。後應小學同學[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6%A9%E6%9C%AC%E6%A3%9F 薩本棟]於邀請赴[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E%A6%E9%97%A8%E5%A4%A7%E5%AD%A6 廈門大學]任教,此時[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E%A6%E9%97%A8%E5%A4%A7%E5%AD%A6 廈門大學]在[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E%97%E8%AF%AD%E5%A0%82 林語堂]、[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2%81%E8%BF%85 魯迅]、[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BD%E8%9B%B0%E5%AD%98 施蟄存]的帶領下研究成果可觀,廈門大學任職期間轉入學術研究,尤其當時廈門大學中文系主任宋譽開啟了王夢鷗在宋代理學領域的涉獵。當時正值國共內戰的緊張氣氛下,王夢鷗勤於劇本創作,以激勵人民士氣。後間兼任中央研究院秘書,傾盡全力研究中國古代經典,直至遷臺<ref name=":0">[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search/eyJxdWVyeSI6W3siZmllbGQiOiJfYWxsIiwidmFsdWUiOiLnjovlpKLpt5cifV0sImRvbWNvbmYiOnsidXNlcl9hcHBseV9jb250ZW50IjoiYmxvY2siLCJ1c2VyX2ZvbGRlcl9jb250ZW50IjoiYmxvY2siLCJxdWVyeV9oaXN0b3J5X2NvbnRlbnQiOiJibG9jayIsInBvc3RfcXVlcnlfY29udGVudCI6ImJsb2NrIiwiZmFjZXRzYnkiOiJ6b25nX25hbWUifX0%3D 〈王夢鷗〉,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一,編號:129-210000-3502]</ref><ref name=":1">[https://ncc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fulldisplay?docid=cdi_hyweb_hyread_00196737&context=PC&vid=886NCCU_INST:886NCCU_INST&lang=zh-tw&search_scope=MyInst_and_CI&adaptor=Primo%20Central&tab=Everything&query=any,contains,王夢鷗&offset=10 賴芳伶,2011年,〈【學苑春秋】校勘、注釋與論述─王夢鷗先生治學之博覽與縱深〉,《東華漢學》第14期,頁217-240。]</ref>。
 
1949年,中央研究院隨國民政府渡遷往臺灣。1956年進入[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7%AB%8B%E6%94%BF%E6%B2%BB%E5%A4%A7%E5%AD%B8 政治大學]中文系擔任教授與主任職位,直到1977年退休。
 
2002年因病辭世,享嵩壽96歲。
 
==研究與著作==
 
王夢鷗的學術世界建構於日本、歐美與中國經驗之上,早年多從事電影工作,出版《生命之花》、《紅心草》、《燕市風沙路》等書,後著手於中國古典研究,潛心[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4%BC%E8%AE%B0 禮學]、[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87%E5%BF%83%E9%9B%95%E9%BE%99 文心雕龍]、[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2%B3%E5%A5%87_(%E5%B0%8F%E8%AA%AA) 唐人小說]、兼攝儒釋道,一生著作包括散論九十餘篇、專注三十種,就性質而言可以歸為五大類,即[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4%BC%E8%AE%B0 禮學]研究、[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87%E5%BF%83%E9%9B%95%E9%BE%99 文心雕龍]研究、美學、文學理論與[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87%E5%AD%A6%E6%89%B9%E8%AF%849 文學批評]研究、唐人小說研究、小學創作與翻譯。2005年政治大學中文系設立「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以此紀念<ref name=":2">[https://ncc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fulldisplay?docid=cdi_hyweb_hyread_00484773&context=PC&vid=886NCCU_INST:886NCCU_INST&lang=zh-tw&search_scope=MyInst_and_CI&adaptor=Primo%20Central&tab=Everything&query=any,contains,王夢鷗&offset=20 漢學研究通訊編輯部,1991年,〈學人專訪:王夢鷗教授〉,《漢學研究通訊》第10期,頁297-301]</ref>
 
早年多為劇本創作,曾出版《生命之花》、《紅心草》、《燕市風沙路》等書,後鑽研中國古典學術,成果包括《禮記研究》、《漢簡文字》、《鄒衍與陰陽 五行說》,《文心雕龍》、唐詩、《唐人小說校釋》(上下)、《唐詩人李益生平及其作品》、《文學概論》、《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文藝美學》、《曲禮校釋》、《樂記考》、《古名唐圖考》,散論達九十餘篇、專注三十種。<ref name=":3">[https://ncc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fulldisplay?docid=cdi_hyweb_hyread_00484773&context=PC&vid=886NCCU_INST:886NCCU_INST&lang=zh-tw&search_scope=MyInst_and_CI&adaptor=Primo%20Central&tab=Everything&query=any,contains,王夢鷗&offset=20 漢學研究通訊編輯部,1991年,〈學人專訪:王夢鷗教授〉,《漢學研究通訊》第10期,頁297-301]</ref>。
 
==大事紀==
{| class="wikitable"
|+ 說明文字
|-
! 日期 !! 大事紀
|-
| 1907年 || 7月12日出生於福建長樂
|-
| 1926年 || 就讀於福建國學院文史科
|-
| 1929年 || 東京美術專門學校美術批評科
|-
| 1933年 || 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文史科研究所
|-
| 1929年 || 就職於中央宣傳部編審
|-
| 1937年 || 返湖南擔任中學教師
|-
| 1938年 || 轉任廈門大學副教授
|-
| 1941年 || 應聘擔任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
|-
| 1941年 || 赴重慶擔任中央政治學校副教授
|-
| 1945年 || 任職協和大學,擔任教授
|-
| 1945年 || 任職福建師範專科學校,擔任教授主任
|-
| 1946年 || 任職中央研究院
|-
| 1949年 || 隨政府遷台臺
|-
| 1956年 || 應聘政治大學中文系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
|-
| 1962年 || 任職中國畫協會
|-
| 1971年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院長
|-
| 1977年 || 自政治大學退休
|-
| 2002年 || 9月22日逝世
|}


1949年,中央研究院隨國頻政府遷台,王夢鷗亦為其中一員,1956年進入政治大學中文系擔任教授與主任職位,直到1977年退休,於2002年逝世。
==連結==


王夢鷗一生創作無數,早年多從事電影工作,出版《生命之花》、《紅心草》、《燕市風沙路》等書,後轉入學術領域,並著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對「理學」、唐人小說與唐詩的突破與發展有所貢獻,著書《唐人小說研究》、《文學概論》、《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禮記校正》、《唐詩人李益生平及其作品》、《文心雕龍》等,2005年政治大學中文系設立「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以此紀念。
[[Category:政大人物]]
[[Category:政大教職員]]
[[Category:政大中文系]]
[[Category:政大文學院]]
[[Category:國立政治大學時期]]

於 2024年6月16日 (日) 15:54 的最新修訂

王夢鷗(1907-2002),出處:林明德,《文論說部居泰山─王夢鷗教授》)

王夢鷗,別號宴航,筆名梁宗之,著名文學創作與批評文學研究家,於1956年進入政大中文系擔任教授,1977年退休。

生平[編輯]

王夢鷗,1907年出生於福建長樂,家族世代業儒,父親早故,由寡母撫養成人。

1926年就讀於福建國學院文史科研習國學,1929年畢業,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專門學校美術批評科,1931年因九一八事件返國,1933年再度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文史科研究所。

就讀早稲田大學期間,結識平岡武夫平岡武夫長期鑽研唐代文學與唐人小說,為日後王夢鷗的學術研究提供許多協助,而留日時期更與當地文人如青木正兒吉川幸次郎小川環樹池田末利等漢學家以及「東京學派」、「京都學派」人士論交。除日本本土文人學派之外,留日期間亦開啟王夢鷗研究美國文學契機,間接影響日後文學考察和理論批評的視角與風格。

1936年自日返國,最初在中央電影廠編寫劇本、影評,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王夢鷗偕妻子梁氏回湖南老家,並在當地中學教書。後應小學同學薩本棟於邀請赴廈門大學任教,此時廈門大學林語堂魯迅施蟄存的帶領下研究成果可觀,廈門大學任職期間轉入學術研究,尤其當時廈門大學中文系主任宋譽開啟了王夢鷗在宋代理學領域的涉獵。當時正值國共內戰的緊張氣氛下,王夢鷗勤於劇本創作,以激勵人民士氣。後間兼任中央研究院秘書,傾盡全力研究中國古代經典,直至遷臺[1][2]

1949年,中央研究院隨國民政府渡遷往臺灣。1956年進入政治大學中文系擔任教授與主任職位,直到1977年退休。

2002年因病辭世,享嵩壽96歲。

研究與著作[編輯]

王夢鷗的學術世界建構於日本、歐美與中國經驗之上,早年多從事電影工作,出版《生命之花》、《紅心草》、《燕市風沙路》等書,後著手於中國古典研究,潛心禮學文心雕龍唐人小說、兼攝儒釋道,一生著作包括散論九十餘篇、專注三十種,就性質而言可以歸為五大類,即禮學研究、文心雕龍研究、美學、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研究、唐人小說研究、小學創作與翻譯。2005年政治大學中文系設立「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以此紀念[3]

早年多為劇本創作,曾出版《生命之花》、《紅心草》、《燕市風沙路》等書,後鑽研中國古典學術,成果包括《禮記研究》、《漢簡文字》、《鄒衍與陰陽 五行說》,《文心雕龍》、唐詩、《唐人小說校釋》(上下)、《唐詩人李益生平及其作品》、《文學概論》、《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文藝美學》、《曲禮校釋》、《樂記考》、《古名唐圖考》,散論達九十餘篇、專注三十種。[4]

大事紀[編輯]

說明文字
日期 大事紀
1907年 7月12日出生於福建長樂
1926年 就讀於福建國學院文史科
1929年 東京美術專門學校美術批評科
1933年 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文史科研究所
1929年 就職於中央宣傳部編審
1937年 返湖南擔任中學教師
1938年 轉任廈門大學副教授
1941年 應聘擔任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
1941年 赴重慶擔任中央政治學校副教授
1945年 任職協和大學,擔任教授
1945年 任職福建師範專科學校,擔任教授主任
1946年 任職中央研究院
1949年 隨政府遷台臺
1956年 應聘政治大學中文系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
1962年 任職中國畫協會
1971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院長
1977年 自政治大學退休
2002年 9月22日逝世

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