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致賢


祁致賢(1904-不詳),教育學者,1959年到校,任教教育系,先後擔任教授、附設實小校長,1975年退休。
生平
祁致賢,號佩德。1904年9月生於河北正定。
1934年8月受 龐鏡塘與朱啟英推薦,加入中國國民黨,1937年畢業於北平中國學院哲學教育系。
1937年6月曾任山東第三民眾教育輔導區研究實驗主任兼總務部主任,後因抗日戰爭爆發,山東淪為戰地,同年12月卸任。1938年3月經友人段喆人介紹擔任國立編譯館編審,隨後進入河北省立師範專校任職副教授,並於1946年8月擔任教務主任。
1947年東渡臺臺,9月任職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國語日報》董事。1959年10月到校,任教於教育系,1960年2月附設實驗小學成立,擔任首任校長。3月兼任台灣省教育廳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委。1962至1964年期間,先後歷任中華兒童教育社台灣省分社屆監事、中國語文學會九屆及十屆理事、中華兒童教育社十屆與十一屆監事。1964年2月升等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1971至1973年曾任中國語文學會理事及中華技術測驗協進會理事,終生致力於推行國民教育,完成多項著作。
1975年自政大退休。[1]
軼事
- 1960年祁致賢曾向政治大學前教授李生庭提起告訴,上訴事由為李生庭不滿遭政大解聘,要求監察院調查,然而,李生庭提交的文件與發表的公論報中卻包含了指稱祁致賢「學無專長,不能教學」等內容,祁致賢認為此已構成刑法公然侮辱罪,因此向法院控告李生庭。不過,同年12月30日,祁致賢向台北地檢撤回告訴,據了解整起事件出於誤會,且經友人調解後雙方已登報和解,事件平息。[2]
著作研究
- 《從課本注音談到教材革命》(臺北: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1951年)
- 《小學國語教材問題》(臺北:台灣省國語推行委,1952年)
- 《怎樣掃除文盲》(臺北:省國語推行會,1954年)
- 《失學民眾教育課程標準芻議》(臺北:省國語推行會,1955年)
- 《小學國語教育改進意見》(臺北: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1958年)
- 《借手槍》(臺北:正中書局,1959年)
- 《減輕課業負擔方案中的教材教法問題》(臺北:省國語推行會,1965年)
- 《改進國語教育的經驗和建議》(臺北:國語日報社,1985年)
- 《人理學》(臺北:遠流出版;信報發行代理; 1992年)
- 《國語教育》(臺北:臺灣省國語推行會,年份不詳)
編著
- 《朱熹教育學說》(臺北:復興書局,1954年)
- 《怎樣教學說話》(臺北:復興書局; 1954年)
- 《國語教學指引. 首冊》(何容、祁致賢合編,臺北:國立編譯館,1965年)
翻譯
- 《貓王的故事》(祁致賢譯,臺北:國語日報社,1966年)
- 《不愛洗盤子的人》(祁致賢譯,臺北:國語日報社,1990年)
- 《河上皇后》(彼得勃查特繪著,祁致賢譯,臺北:國語日報社,1990年)
- 《小驢兒秀秀》(祁致賢譯,臺北:國語日報社,1990年)
- 《快樂的夏天》(祁致賢譯,臺北:國語日報社,1990年)
大事記
日期 | 大事記 |
---|---|
1904年 | 9月河北省正定縣出生 |
1937年 | 山東第三民眾教育輔導區研究實驗主任兼總務部主任 |
國主編譯館編審 | |
河北省立師範專校副教授 | |
1946年 | 8月河北省立師範專校教務主任 |
1947年 | 9月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委 |
台灣國語日報社董事 | |
中國社會教育社九屆候補理事 | |
1959年 | 10月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
附設實驗學校校長 | |
1960年 | 3月台灣省教育廳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 |
1962年 | 中華兒童教育社台灣省分社十五屆監事 |
1962年 | 中國語文學會九屆理事 |
1963年 | 中華兒童教育社十屆監事 |
1964年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1971年 | 中國語文學會理事 |
1973年 | 中華測驗技術協進會理事 |
1975年 | 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