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民」: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行 1: 行 1:
[[file:朱建民.jpg|right|200px|thumb|{{image:朱建民.jpg}}]]
[[file:朱建民123.jpeg|right|200px|thumb|{{image:朱建民123.jpeg}}]]
朱建民(1952年-),祖籍江蘇省宿遷縣南澗村,1952年出生於台灣省高雄縣鳳山鎮。目前定居台灣台北,曾任華梵大學校長,現任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中國哲學會理事長、台灣朱子學研究協會理事長、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名譽董事長、中華生態資訊暨環境教育協會名譽理事長。
朱建民(1909年2月12日-2013年9月28日)是台灣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曾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教務長。他對台灣的教育和學術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
 
 
 
==生平==
==生平==
1975年、1979年先後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學士班、哲學研究所碩士班。曾從學黃振華先生、方東美先生、唐君毅先生,並在牟宗三先生指導下,以北宋理學家張橫渠為題,完成碩士論文。1983年就讀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在艾慕士(Morris Eames)教授指導下,以實用主義為題,完成博士論文。
1909年朱建民生於中國河南[https://zh.wikipedia.org/zh-tw/ 潢川]的一個普通家庭。
 
 
1928年他考入中央政治學校(今[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7%AB%8B%E6%94%BF%E6%B2%BB%E5%A4%A7%E5%AD%B8 國立政治大學]),主修外交系。在這裡,他受到嚴謹的學術訓練和全面的知識教育,逐漸萌發了對外交和政治學的濃厚興趣。1933年順利畢業,並於1936年前往德國柏林大學攻讀法學系,同時擔任駐德國大使館隨使,回國後在中央政治學校擔任助教,同時擔任[https://zh.wikipedia.org/zh-tw/ 外交部]科員,開始了他的學術和教育事業。憑藉對學術的熱愛和不懈的努力,他迅速成為學校內的重要教員之一,教授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相關課程。
 
 
1950年於立法院擔任外交委員會主任秘書,1953年升任中央政治學校之專任教授兼主任秘書,隔年成為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之委員,1959年出任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隔年轉任[https://zh.wikipedia.org/zh-tw/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1962至1963年獲美國獎學金,前往哈佛與密歇根大學研究政治學,並於1963年回國後出任[https://zh.wikipedia.org/zh-tw/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主任同時兼任[https://zh.wikipedia.org/zh-tw/ 私立東吳大學]教授,隨後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教務長,任教期間致力於培養下一代的外交和政治人才,在他的領導下,國立政治大學的學術聲譽和教育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1968年其妻葉湘旭女士病逝,享壽68歲。
 
 
1969年卸下教務長一職後,朱建民同時兼任了外交研究所主任與[https://zh.wikipedia.org/zh-tw/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並於兩年後卸下外交研究所主任一職,1973年以政大法學院長之身分隨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赴韓訪問,受韓國成均館大學贈授名譽法學、政治學博士學位,隔年便離開法學院長一職,卸下教職後,他對教育和學術的熱情並未減退,並於1974年受邀擔任[https://zh.wikipedia.org/zh-tw/ 正中書局]董事長,他繼續撰寫和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和專著,1977年以《外交與外交關係》一書成為嘉新優良著作獎66年度得獎人。他的其餘著作,如《國際組織新論》、《近代的台灣》和《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等,也對學術界和實務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8年因[https://zh.wikipedia.org/zh-tw/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日益嚴重,三年來一直在三總呼吸照護病房渡過。隔年百齡華誕時,由前校長[https://zh.wikipedia.org/zh-tw/ 歐陽勛]出面約政大師生六十餘人為朱建民祝壽,並出版「慶祝朱建民教授百齡誕辰學術論文集」。
 
 
2013年9月28日朱建民逝世,享年104歲。他的一生跨越了整整一個世紀,見證了中國和台灣的巨大變遷,也為教育和學術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著作==
《國際組織新論》、《近代的台灣》、《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
 
==軼事==
遽聞朱建民先生授課不用麥克風,坐在最後一排仍然可以聽到他宏亮的聲音,上下課甚至準時到「分秒不差」。
 
==大事記==
{| class="wikitable"
|+ 朱建民大事記
|-
! 日期 !! 大事記
|-
| 1909年2月12日 || 出生於河南潢川
|-
| 1928年 || 考入中央政校外交系
|-
| 1933年 || 自中央政校外交系畢業
|-
| 1933年 || 擔任外交部科員
|-
| 1936年|| 攻讀德國柏林大學法學系
|-
| 1950年6月|| 擔任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任秘書
|-
| 1953年 || 擔任中央政校專任教授兼住任秘書
|-
| 1954年 || 擔任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
|-
| 1956年 || 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會理事長
|-
| 1959年 || 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
|-
| 1960年 || 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 1961年 ||  擔任中國政治學會第五屆理事
|-
| 1962年 || 赴美於哈佛大學與密歇根大學研究政治學
|-
| 1963年 || 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主任、私立東吳大學兼任教授
|-
| 1964年 || 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教務長
|-
| 1969年 || 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外交研究所主任
|-
| 1970年 || 擔任中國法治學會第七屆理事
|-
| 1972年 || 擔任第五屆考試院考試委員
|-
| 1973年 || 獲韓國成均館大學名譽法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
| 1974年 || 受邀擔任正中書局董事長
|-
| 2010年 || 因慢性阻塞性肺氣腫住進三總呼吸照護病房
|-
| 2013年9月28日 || 辭世
|}
 
 
== 參考資料 ==
[https://nccuaahq.org.tw/node/50056 政大校友總會]、國史館藏
 


1986年至2006年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歷任共同學科主任(負責全校通識教育)、哲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院長、學生事務長、主任秘書、總教學中心主任委員。離職後,被聘為中大終身榮譽教授。2006年至2010年,於東吳大學哲學系擔任客座教授。離任後,被聘為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
[[Category:政大人物]]
==學術研究==
[[Category:政大教職員]]
在專業研究方面,早期以宋明理學為主,代表作有《張載思想研究》一書;中期則以實用主義為主,代表作有《探究與真理》、《實用主義:科學與宗教的融會》、《詹姆士》、《普爾斯》;後期以應用倫理學為主,代表作有《儒家的管理哲學》、《應用倫理與現代社會》。為推動相關研究,於1994年創立應用倫理研究中心,稍後創辦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季刊。此外,尚出版《懷德海》、《人間的悲劇與喜劇》、《理則學》、《知識論》等書,編有《第一屆管理與哲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管理與哲學研討會論文集》,譯有柯普斯登《西洋哲學史》第五卷第一部、艾慕士《實用自然主義導論》等書。
[[Category:政治學者]]
==教育改革==
[[Category:外交系]]
在高等教育方面,自1986年開始參與台灣通識教育工作,1994年參與創立通識教育學會,2004年參與創立通識經典讀書會,2005年參與創辦通識在線雙月刊。歷任教育部通識教育訪評私立綜合大學組召集人、教育部推動大學基礎教育計畫整合組召集人、教育部通識教育巡迴講座計畫總主持人,並曾任台灣數十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協助各校推動通識教育。適逢台灣近年高等教育重大變革,歷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考評委員、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諮詢委員。
[[Category:法學院]]
==參考資料==
[[Category:教務長]]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5%BB%BA%E6%B0%91
[[Category:國立政治大學時期]]
[[category:哲學學系系友]]

於 2024年6月19日 (三) 10:42 的最新修訂

朱建民123.jpeg

朱建民(1909年2月12日-2013年9月28日)是台灣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曾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教務長。他對台灣的教育和學術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


生平

1909年朱建民生於中國河南潢川的一個普通家庭。


1928年他考入中央政治學校(今國立政治大學),主修外交系。在這裡,他受到嚴謹的學術訓練和全面的知識教育,逐漸萌發了對外交和政治學的濃厚興趣。1933年順利畢業,並於1936年前往德國柏林大學攻讀法學系,同時擔任駐德國大使館隨使,回國後在中央政治學校擔任助教,同時擔任外交部科員,開始了他的學術和教育事業。憑藉對學術的熱愛和不懈的努力,他迅速成為學校內的重要教員之一,教授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相關課程。


1950年於立法院擔任外交委員會主任秘書,1953年升任中央政治學校之專任教授兼主任秘書,隔年成為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之委員,1959年出任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隔年轉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1962至1963年獲美國獎學金,前往哈佛與密歇根大學研究政治學,並於1963年回國後出任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主任同時兼任私立東吳大學教授,隨後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教務長,任教期間致力於培養下一代的外交和政治人才,在他的領導下,國立政治大學的學術聲譽和教育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1968年其妻葉湘旭女士病逝,享壽68歲。


1969年卸下教務長一職後,朱建民同時兼任了外交研究所主任與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並於兩年後卸下外交研究所主任一職,1973年以政大法學院長之身分隨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赴韓訪問,受韓國成均館大學贈授名譽法學、政治學博士學位,隔年便離開法學院長一職,卸下教職後,他對教育和學術的熱情並未減退,並於1974年受邀擔任正中書局董事長,他繼續撰寫和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和專著,1977年以《外交與外交關係》一書成為嘉新優良著作獎66年度得獎人。他的其餘著作,如《國際組織新論》、《近代的台灣》和《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等,也對學術界和實務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8年因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日益嚴重,三年來一直在三總呼吸照護病房渡過。隔年百齡華誕時,由前校長歐陽勛出面約政大師生六十餘人為朱建民祝壽,並出版「慶祝朱建民教授百齡誕辰學術論文集」。


2013年9月28日朱建民逝世,享年104歲。他的一生跨越了整整一個世紀,見證了中國和台灣的巨大變遷,也為教育和學術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著作

《國際組織新論》、《近代的台灣》、《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

軼事

遽聞朱建民先生授課不用麥克風,坐在最後一排仍然可以聽到他宏亮的聲音,上下課甚至準時到「分秒不差」。

大事記

朱建民大事記
日期 大事記
1909年2月12日 出生於河南潢川
1928年 考入中央政校外交系
1933年 自中央政校外交系畢業
1933年 擔任外交部科員
1936年 攻讀德國柏林大學法學系
1950年6月 擔任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任秘書
1953年 擔任中央政校專任教授兼住任秘書
1954年 擔任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
1956年 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會理事長
1959年 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
1960年 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1年 擔任中國政治學會第五屆理事
1962年 赴美於哈佛大學與密歇根大學研究政治學
1963年 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主任、私立東吳大學兼任教授
1964年 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教務長
1969年 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外交研究所主任
1970年 擔任中國法治學會第七屆理事
1972年 擔任第五屆考試院考試委員
1973年 獲韓國成均館大學名譽法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1974年 受邀擔任正中書局董事長
2010年 因慢性阻塞性肺氣腫住進三總呼吸照護病房
2013年9月28日 辭世


參考資料

政大校友總會、國史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