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堂」:修訂間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
無編輯摘要 |
||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 |||
第1行: | 第1行: | ||
[[image:四維堂.jpg|right|200px|thumb|{{image:四維堂.jpg}}]] | |||
四維堂是政大人共同的記憶,政大精神的象徵。 | 四維堂是政大人共同的記憶,政大精神的象徵。 | ||
第17行: | 第17行: | ||
==參考資源== | ==參考資源== | ||
*〈政大永遠的精神象徵──四維堂〉,《政大校訊》,6(臺北,2001.10),第3版 | *〈政大永遠的精神象徵──四維堂〉,《政大校訊》,6(臺北,2001.10),第3版 | ||
[[Category:山下校區]][[Category:建築物]][[Category:校園建築]] |
於 2019年9月12日 (四) 02:57 的最新修訂
四維堂是政大人共同的記憶,政大精神的象徵。
1954年政治大學於木柵指南山麓復校,復校伊始,啟山林,闢草萊,規模甚為簡陋。斯時政大秉承政府教育政策,招收僑生,因獲美援支助,政府亦補助經費興建校舍。
1958年7月20日,在中美合作經費案下,興建學生活動中心,在臺復校首任校長陳大齊命名為「四維堂」,取典於《管子》「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乃政大永久榮譽校長蔣介石推廣至各級學校之共同校訓。
1959年5月20日,政大慶祝32週年校慶暨四維堂落成典禮大會,由陳大齊校長主持,教育部長梅貽琦剪綵,美駐華大使莊萊德啟鑰。
四維堂為一多目標之建築,兼具體育活動、禮堂、學生課外活動等多種用途,舉凡文化盃合唱比賽、舞蹈比賽、金旋獎等活動,均在此舉行,亦為學校大型會考之考場。四周隔有若干房間,為學生社團辦公室。
1990年四維堂翻修為現貌。
四維堂鳩工10月,經費320萬元。結構為預力混凝土,上下樓層占地1,349.18平方公尺,可容納1,500人集會。
參考資源[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政大永遠的精神象徵──四維堂〉,《政大校訊》,6(臺北,2001.10),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