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麟」:修訂間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5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image:溫麟.png|right|200px|thumb|{{image:溫麟.png}}|]]
[[image:溫麟.png|right|180px|thumb|{{image:溫麟.png}}|溫麟,1909年生,1956年擔任共同科目教授。]]


溫麟(1909-不詳),黨政人物,中央黨校第一期畢業,抗戰時期任職教育部,來臺後擔任多所高中校長,1956年擔任本校共同科目教授。


==生平==
==生平==
第6行: 第7行:
溫麟(1909年生,卒年不詳),字子瑞,祖籍浙江松陽,1909年2月17日(農曆正月27日)生於古市鎮湖溪村農家。祖輩本有餘裕,因清季洪楊之亂毀於戰火。早年失恃,由父撫養成人。1914年入學受傳統儒學教育,1922年赴杭州就讀浙江省立一中,次年因學潮而中輟返家,就近轉入省立十一師範,1926年畢業後進入縣黨部工作。次年由浙江省黨部薦送,投考南京中央黨務學校,獲得錄取第一期入學。
溫麟(1909年生,卒年不詳),字子瑞,祖籍浙江松陽,1909年2月17日(農曆正月27日)生於古市鎮湖溪村農家。祖輩本有餘裕,因清季洪楊之亂毀於戰火。早年失恃,由父撫養成人。1914年入學受傳統儒學教育,1922年赴杭州就讀浙江省立一中,次年因學潮而中輟返家,就近轉入省立十一師範,1926年畢業後進入縣黨部工作。次年由浙江省黨部薦送,投考南京中央黨務學校,獲得錄取第一期入學。


1928年自中央黨校畢業,分發至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先後擔任助理幹事、幹事、總幹事以及視察等職,專責黨員和童軍訓練和指導通訊。1933年起受知於組織部長陳立夫,擔任部長機要,來往於華中華北等地,指導地方黨部。當時正值中日戰爭前夕,曾參與斡旋地方黨部對日措施。1937年抗戰爆發後轉任軍事委員第六部擔任處長掌管人事,參與東遷陪都重慶事宜。
1928年自中央黨校畢業,分發至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先後擔任助理幹事、幹事、總幹事以及視察等職,專責黨員和童軍訓練和指導通訊。1933年起受知於組織部長陳立夫,擔任部長機要,來往於華中華北等地,指導地方黨部。當時正值中日戰爭前夕,曾參與斡旋地方黨部對日措施。1937年抗戰爆發後轉任軍事委員第六部擔任處長掌管人事,參與軍委會最後離京事宜。


1938年
1938年調往教育部。1939年6月教育部戰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戰時教育青年招考訓練等宜。1941年1月監察組組長,1942年9月接中央出版業管理委員會。1944年10月擔任教育部簡任秘書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主委及中央訓練國指導員。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獲教育公費前往國外進修,先英國倫敦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教育研究。1947擔任憲政促進宣傳委員,並主持南京《剛報》在南京期間創辦念羣學校,曾擔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並獲選行憲首屆法院候補委員
 
,英國倫敦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歷中央及地方黨務工作十二年教育部簡任秘書,戰教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憲政促進宣傳委員,並主辦南京大綱報教育電影業。
 
==生平==
溫麟(1909年1月生,卒年不詳)字子瑞,祖籍浙江松陽。志向高超、品格高尚、性情沈著、生活能刻苦,無不良嗜好與習慣。思想純正篤信主義,氣宇軒昂、局量寬宏、服務有犧牲精神、負責努力、怨。天才聰敏、學識明達,做經驗豐富。待人接物忠誠信實。
 
1909年生於浙江松陽古市,1926年10月入黨並於1928年於中央黨務學校第一期中央訓練團高級班第一期畢業。英國倫敦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及服務中央黨部十教育部十年第一屆國大代表
 
先後擔任中央黨部黨務視察員的組織部長、軍委會第六部秘書室第二處長部長、教育部專員部長、國民大會浙江第九區代表及浙江省臨時參議會候補參議員。
 
在1952年起任臺灣省立中壢中學校長,並在三年任臺灣省宜蘭中學校長。而後進入國立政治大學擔任校友會理事及專任教授。以及擔任台北興學農場主持人、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兼教授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4月間南渡臺灣。抵臺之初致力於中學教育。1949年8月擔任台南北門高中校長,1952年擔任臺灣省立中壢中學校長、1955年擔任省立宜蘭中學校長。而後在1956年獲聘政治大學專任共同科目教授。


==研究著作==
==研究著作==


著有文、報雜誌。研究方面為近術文多國即放特徵
大陸時期詩集二卷(1943年7月)、集四卷(貴陽:中央日報社,1946年10月),來臺後著作包括《歐美政教論叢》(臺北:開明書店,1956年12月)〈臺灣省立中壢中學國文教學實驗研究報告〉(桃園:中壢中學,1953年) ,其餘論述多散見於雜誌。


==大事記==
==大事記==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說明文字
|+ 年度 || 大事記
|-
| 1909 || 2月17日(農曆正月27日)生於浙江松陽古市鎮湖溪村農家。
|-
| 1914 || 入塾啟蒙,接受傳統儒學教育。
|-
| 1922 || 赴杭州就讀浙江省立一中,次年因學潮而中輟返家。
|-
| 1923 || 轉入省立十一師範就讀。
|-
|-
| 1909 || 2月17日(農曆正月27日)生於浙江松陽橫溪村
| 1926 || 7月自省立十一師範畢業,10月進入縣黨部工作
|-
|-
| 1926年10月 || 黨。
| 1927 || 受由浙江省部薦送,投考南京中央黨務學校
|-
|-
| 1917年 || 北京高等師範英語部畢業。同年河南淮陽英語教員
| 1928 || 中央黨務學校第一期畢業,分發央組織部擔助理幹事
|-
|-
| 1928年 || 中央黨務學校第一期中央訓練團高級班第一期畢業,專為英國倫敦大學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及服務中央黨部十年教育部十年第一屆國大代表
| 1930 || 9月升任中央組織部助理幹事,負責軍和訓練事宜
|-
|-
| 1928年-  1930年|| 先後擔任中央黨部黨務視察員的組織部長、軍會第六部秘書室第二處長部長、教育部專部長、國民大會浙江第九區代表及浙江省臨時參議候補參議員
| 1932 || 4月升任中央組織部委員會幹事,負責指導通訊
|-
|-
| 1928年9月-1931年4月 || 任中央組織部助理幹事臺軍五黨員訓練。並調升為部長。
| 1934 || 6月升任中央組織委員會總幹事
|-
|-
| 1932年4月-1934年6月 || 任中央組織部委員會幹事指導通訊並調升為主委
| 1935 || 10月轉任中央組織部長機要,負責指導華中華北地區黨部運作曾參與中日地方事件斡旋
|-
|-
| 1934年6月-1935年10月 || 中央組織委員會總幹事機要並改組為主委。
| 1937 || 9月轉軍事委員會第六部第二處,主持軍會離京之斷後事宜
|-
|-
| 1935年10月-1938年5月 || 中央組織視察機要,並改組為部長
| 1938 || 9月轉教育戰區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
|-
| 1938年6月起 || 教育部專,並升為部長。後受教育部加俸為三十年度孜成最優
| 1939 || 6月轉軍委會戰地黨政委員會同少將指導員。
|-
|-
| 1939年6月 || 任軍委會戰地黨政委員會指導員的少將,並擔任教育部戰區學生指導處戰返視察。
| 1941 || 1月轉任監察組組長。卸任教育部戰區失業青年訓練委員會常委,
|-
|-
| 1941年1月 || 任監察組長。
| 1942 || 9月接中央出版事業管理委員會監察組長。
|-
|-
| 1942年9月 || 任教育部戰區央學失業青年訓練委員會,並擔任教育部戰區學生指導主任。
| 1944 || 10月擔任教育部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中央訓練國指導
|-
|-
| 1944年10月 || 卸任中央出版事業管理委員會監察組長,接著擔任教育部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主委
| 1944 || 擔任教育部簡任秘書
|-
|-
| 1944年12月 || 擔任軍委會戰地青年招訓委員會管委、中央訓練國指導員、簡任教育部主任秘書
| 1945 || 9月獲教育部公費,前往英國就讀倫敦大學研究院
|-
|-
| 1945年9月-1946年4月 || 國倫大學研究就讀
| 1946 || 轉往美,就讀哥比亞大學教育學院。
|-
|-
| 1946年6月-1946年10月 || 哥倫比亞學教育學院就讀
| 1947 || 擔任憲政實施促進委會宣傳委員。南京《剛報》社長,被推舉為首都記者公會理事
|-
|-
| 1947年3月起 || 任憲政實施促進委會宣傳委員。擔任中央黨部十年教育部十年第一屆國大代表、大剛報社社長及首都記者公會理事(二屆)等
| 1948 || 5月立法院候補立法委員。
|-
|-
| 1948年5月 || 行憲立法院候補立法委員
| 1948 || 9月擔首都記者公會三屆常務理事
|-
|-
| 1948年9月 || 擔任首都記者公會三屆常務理事
| 1949 || 隨政府遷臺,赴台南擔任北門高中校長
|-
|-
| 1952年7月 || 臺灣省立中壢中學校長。
| 1952 || 7月任省立中壢中學校長。
|-
|-
| 1955年8月 || 臺灣省立宜蘭中學校長。
| 1955 || 8月任省立宜蘭中學校長。
|-
|-
| 1956年5月 || 任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會理事。
| 1956 || 5月獲推為立政治大學校友會理事。
|-
|-
| 1956年8月 || 任國立政治大學專任教授。
| 1956 || 8月專任國立政治大學教授,辭宜蘭中學校長
|-
|-
| 1958年3月 || 任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九屆理事。
| 1958 || 年3月任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九屆理事。
|-
|-
| 1959|| 任南京報人聯絡治會籌備委員、幹事。並先後擔任台北興學農場主持人、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兼教授。
| 1959 ||  
|}
 
==資料來源==
 
* 國史館檔案_溫麟_129-210000-1996_43.pdf,國史館資料





於 2024年7月14日 (日) 06:25 的最新修訂

溫麟,1909年生,1956年擔任共同科目教授。

溫麟(1909-不詳),黨政人物,中央黨校第一期畢業,抗戰時期任職教育部,來臺後擔任多所高中校長,1956年擔任本校共同科目教授。

生平[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溫麟(1909年生,卒年不詳),字子瑞,祖籍浙江松陽,1909年2月17日(農曆正月27日)生於古市鎮湖溪村農家。祖輩本有餘裕,因清季洪楊之亂毀於戰火。早年失恃,由父撫養成人。1914年入學受傳統儒學教育,1922年赴杭州就讀浙江省立一中,次年因學潮而中輟返家,就近轉入省立十一師範,1926年畢業後進入縣黨部工作。次年由浙江省黨部薦送,投考南京中央黨務學校,獲得錄取第一期入學。

1928年自中央黨校畢業,分發至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先後擔任助理幹事、幹事、總幹事以及視察等職,專責黨員和童軍訓練和指導通訊。1933年起受知於組織部長陳立夫,擔任部長機要,來往於華中華北等地,指導地方黨部。當時正值中日戰爭前夕,曾參與斡旋地方黨部對日措施。1937年抗戰爆發後轉任軍事委員會第六部擔任處長掌管人事,參與軍委會最後離京事宜。

1938年調往教育部。1939年6月任職教育部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戰時教育及失業青年招考訓練等事宜。1941年1月轉任監察組組長,1942年9月接任中央出版事業管理委員會。1944年10月擔任教育部簡任秘書,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主委及中央訓練國指導員。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獲教育公費前往國外進修,先後在英國倫敦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教育研究。1947年返國擔任憲政促進宣傳委員,並主持南京《大剛報》。在南京期間創辦念羣學校,曾擔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並獲選行憲後首屆立法院候補委員。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4月間南渡臺灣。抵臺之初致力於中學教育。1949年8月擔任台南北門高中校長,1952年擔任臺灣省立中壢中學校長、1955年擔任省立宜蘭中學校長。而後在1956年獲聘政治大學專任共同科目教授。

研究著作[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大陸時期著作有詩集二卷(1943年7月)、文集四卷(貴陽:中央日報社,1946年10月),來臺後著作包括《歐美政教論叢》(臺北:開明書店,1956年12月)、〈臺灣省立中壢中學國文教學實驗研究報告〉(桃園:中壢中學,1953年) ,其餘論述多散見於報刊雜誌。

大事記[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年度 大事記
1909 2月17日(農曆正月27日)生於浙江松陽古市鎮湖溪村農家。
1914 入塾啟蒙,接受傳統儒學教育。
1922 赴杭州就讀浙江省立一中,次年因學潮而中輟返家。
1923 轉入省立十一師範就讀。
1926 7月自省立十一師範畢業,10月進入縣黨部工作。
1927 受由浙江省黨部薦送,投考南京中央黨務學校。
1928 中央黨務學校第一期畢業,分發中央組織部擔任助理幹事。
1930 9月升任中央組織部助理幹事,負責軍和黨員訓練事宜。
1932 4月升任中央組織部委員會幹事,負責指導通訊。
1934 6月升任中央組織委員會總幹事,
1935 10月轉任中央組織部長機要,負責指導華中華北地區黨部運作,曾參與中日地方事件斡旋。
1937 9月轉任軍事委員會第六部第二處,主持軍委會離京之斷後事宜。
1938 9月轉任教育部戰區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39 6月轉任軍委會戰地黨政委員會同少將指導員。
1941 1月轉任監察組組長。卸任教育部戰區央學失業青年訓練委員會常委,
1942 9月接任中央出版事業管理委員會監察組長。
1944 10月擔任教育部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主委、中央訓練國指導員
1944 擔任教育部簡任秘書。
1945 9月獲教育部公費,前往英國就讀倫敦大學研究院。
1946 轉往美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
1947 返國擔任憲政實施促進委會宣傳委員。南京《大剛報》社長,被推舉為首都記者公會理事。
1948 5月任行憲立法院候補立法委員。
1948 9月擔任首都記者公會三屆常務理事。
1949 隨政府遷臺,赴台南擔任北門高中校長。
1952 7月任省立中壢中學校長。
1955 8月任省立宜蘭中學校長。
1956 5月獲推為立政治大學校友會理事。
1956 8月專任國立政治大學教授,辭宜蘭中學校長。
1958 年3月任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九屆理事。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