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傳賢」:修訂間差異
無編輯摘要 |
無編輯摘要 |
||
第4行: | 第4行: | ||
==生平== | ==生平== | ||
原 | 戴季陶,原名良弼,字選堂,筆名天仇,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改名傳賢、字季陶,以字行。1891年1月6日生於四川廣漢,原籍浙江湖州烏程戴山,其高祖戴敏勤入川經商,定居漢州,在中西街開碗鋪,世繼其業,其父戴小軒兼業中醫外科。 | ||
自幼天資聰穎,能過目成誦,以是有神童之稱。幼進塾學,熟讀五經及史籍。繼入東游預備學校、客籍學堂就讀,得窺新學門徑。十六歲,東渡日本,1905年東渡日本,就讀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06年4月,在東京認識東渡日本就讀東京振武學堂的蔣中正。1907年轉入日本大學法律系。因精通日語,曾任同學會會長。1909年自日歸國,得江蘇巡撫瑞澂賞識,任為江蘇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青年新進,而狂放傲物,未久去職,入言論界,先後服務於《中外日報》及《天鐸報》,以筆名天仇發表評論,名噪一時。旋因批評兩江總督張人駿被緝捕,乃亡命南洋,入同盟會。 | |||
晚年精研佛學,1940年曾赴印度訪問。1948年行憲後,辭考試院院長,政府任為國史館長。憂心國事,致心力交瘁,夙疾復發。1949年二月十二日,以服安眠藥過量,而致長逝。享年六十。著有天仇文集、日本論、學禮錄、孝園文稿等 | 辛亥革命爆發,歸國謀光復,曾參與武昌戰役及東北革命活動。旋在滬主民權執筆政,受知於國父孫中山先生,任為祕書。1913年討袁失敗,東渡日本參加中華革命黨,主編民國雜誌。1915年,隨國父南下護法,任大元帥府祕書長、外交部次長等職位。1919年在滬受國父命創辦星期評論,並為建設雜誌編輯。 | ||
1924年中國國民黨改組,當選中央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部長。1925年赴滬從事著述,完成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等書,樹立反共理論,影響深遠。1927年參與策劃四一二上海清黨事件;1927年任中山大學校長。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贊襄中樞,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等職,尤以考試院長任職垂二十年,貢獻良多。他如黨務、法制、教育、外交、邊政等根本大計,亦多所獻議。 | |||
晚年精研佛學,1940年曾赴印度訪問。1948年行憲後,辭考試院院長,政府任為國史館長。憂心國事,致心力交瘁,夙疾復發。1949年二月十二日,以服安眠藥過量,而致長逝。享年六十。著有《天仇文集》、《日本論》、《學禮錄》、《孝園文稿》等論述。遺稿甚夥,由陳天錫編為《戴季陶先生文存》行世。 | |||
==紀念== | ==紀念== | ||
國立政治大學校本部內有季陶樓。 | 國立政治大學校本部內有季陶樓。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32 戴傳賢 - {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 |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32 戴傳賢 - {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 | ||
*[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result.php?peopleName=戴傳賢&searchType=1#1 戴傳賢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資料庫] | |||
[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result.php?peopleName=戴傳賢&searchType=1#1 戴傳賢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資料庫]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戴季陶 戴傳賢-維基百科] |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戴季陶 戴傳賢-維基百科 | |||
於 2025年2月12日 (三) 04:39 的修訂

引用自:維基百科

本網站上傳圖片採用CC-BY-NC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勿做為商業用途」。
戴季陶(1891年1月6日-1949年2月11日),原名良弼,字選堂,號天仇,後改名傳賢、字季陶,晚年號孝園,通稱戴季陶,中華民國政治家、中國國民黨元老之一,中華民國國旗歌的作詞者[1],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在訓政時期任第一任考試院院長長達20年,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五院院長(就任時年僅37歲)。
生平
戴季陶,原名良弼,字選堂,筆名天仇,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改名傳賢、字季陶,以字行。1891年1月6日生於四川廣漢,原籍浙江湖州烏程戴山,其高祖戴敏勤入川經商,定居漢州,在中西街開碗鋪,世繼其業,其父戴小軒兼業中醫外科。
自幼天資聰穎,能過目成誦,以是有神童之稱。幼進塾學,熟讀五經及史籍。繼入東游預備學校、客籍學堂就讀,得窺新學門徑。十六歲,東渡日本,1905年東渡日本,就讀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06年4月,在東京認識東渡日本就讀東京振武學堂的蔣中正。1907年轉入日本大學法律系。因精通日語,曾任同學會會長。1909年自日歸國,得江蘇巡撫瑞澂賞識,任為江蘇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青年新進,而狂放傲物,未久去職,入言論界,先後服務於《中外日報》及《天鐸報》,以筆名天仇發表評論,名噪一時。旋因批評兩江總督張人駿被緝捕,乃亡命南洋,入同盟會。
辛亥革命爆發,歸國謀光復,曾參與武昌戰役及東北革命活動。旋在滬主民權執筆政,受知於國父孫中山先生,任為祕書。1913年討袁失敗,東渡日本參加中華革命黨,主編民國雜誌。1915年,隨國父南下護法,任大元帥府祕書長、外交部次長等職位。1919年在滬受國父命創辦星期評論,並為建設雜誌編輯。
1924年中國國民黨改組,當選中央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部長。1925年赴滬從事著述,完成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等書,樹立反共理論,影響深遠。1927年參與策劃四一二上海清黨事件;1927年任中山大學校長。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贊襄中樞,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等職,尤以考試院長任職垂二十年,貢獻良多。他如黨務、法制、教育、外交、邊政等根本大計,亦多所獻議。
晚年精研佛學,1940年曾赴印度訪問。1948年行憲後,辭考試院院長,政府任為國史館長。憂心國事,致心力交瘁,夙疾復發。1949年二月十二日,以服安眠藥過量,而致長逝。享年六十。著有《天仇文集》、《日本論》、《學禮錄》、《孝園文稿》等論述。遺稿甚夥,由陳天錫編為《戴季陶先生文存》行世。
紀念
國立政治大學校本部內有季陶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