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堂」:修訂間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image:四維堂.jpg|right|300px|thumb|{{image:四維堂.jpg}}]]
[[image:四維堂.jpg|right|300px|thumb|{{image:四維堂.jpg}}]]


四維堂位於山下校區。1958年興建,次年啟用。結構為預力混凝土,面積 1,349.18平方公尺。  
四維堂位於山下校區。1958年興建,次年啟用。結構為預力混凝土,樓面積共計 2009.52 平方公尺。  


==興建過程==
==興建過程==
1954年政治大學於木柵指南山麓復校,復校伊始,啟山林闢草萊,規模甚為簡陋。1957年12月政大第四次校務會議,時任訓導長王震寰報告,「本校學生活動及集會場所甚感缺乏,過去利用飯廳,但飯廳容量過小,週會時輪流舉行舉行。木柵地區陰雨特多,露天活動常感不便。」因此建議本校「建築活動中心一所,將來集會及陰雨時之活動便利多多」。
 
1954年政治大學於木柵指南山麓復校,復校伊始,啟山林闢草萊,規模甚為簡陋
 
1957年12月政大第四次校務會議,時任訓導長王震寰報告,「本校學生活動及集會場所甚感缺乏,過去利用飯廳,但飯廳容量過小,週會時輪流舉行舉行。木柵地區陰雨特多,露天活動常感不便。」因此建議本校「建築活動中心一所,將來集會及陰雨時之活動便利多多」。


當時政大秉承政府教育政策,廣招僑生,獲美援挹注,在1958年7月第五次校務會議,校長[[陳大齊]]報告,擬以美援經費第二期經費建築學生活動中心,工程預算款估計約需310萬元,不足之數由政府預算撥補配合辦理。同次會議中,總務長[[項昌權]]報告,活動中心設計圖樣因須美國國家安全分署同意,設計一再變更,最後圖樣採用預力混泥土結構。該結構施工時須有特種設備,在臺灣只有一家營造廠有此設備,因此在招標時預期將發生諸多困難。」
當時政大秉承政府教育政策,廣招僑生,獲美援挹注,在1958年7月第五次校務會議,校長[[陳大齊]]報告,擬以美援經費第二期經費建築學生活動中心,工程預算款估計約需310萬元,不足之數由政府預算撥補配合辦理。同次會議中,總務長[[項昌權]]報告,活動中心設計圖樣因須美國國家安全分署同意,設計一再變更,最後圖樣採用預力混泥土結構。該結構施工時須有特種設備,在臺灣只有一家營造廠有此設備,因此在招標時預期將發生諸多困難。」

於 2025年2月21日 (五) 07:11 的修訂

圖檔描述:四維堂  
拍攝地點:四維堂  
所有人:國立政治大學  

CC BY-NC 3.0
CC BY-NC 3.0

本網站上傳圖片採用CC-BY-NC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勿做為商業用途」

四維堂位於山下校區。1958年興建,次年啟用。結構為預力混凝土,樓板面積共計 2009.52 平方公尺。

興建過程

1954年政治大學於木柵指南山麓復校,復校伊始,啟山林、闢草萊,規模甚為簡陋。

1957年12月政大第四次校務會議,時任訓導長王震寰報告,「本校學生活動及集會場所甚感缺乏,過去利用飯廳,但飯廳容量過小,週會時輪流舉行舉行。木柵地區陰雨特多,露天活動常感不便。」因此建議本校「建築活動中心一所,將來集會及陰雨時之活動便利多多」。

當時政大秉承政府教育政策,廣招僑生,獲美援挹注,在1958年7月第五次校務會議,校長陳大齊報告,擬以美援經費第二期經費建築學生活動中心,工程預算款估計約需310萬元,不足之數由政府預算撥補配合辦理。同次會議中,總務長項昌權報告,活動中心設計圖樣因須美國國家安全分署同意,設計一再變更,最後圖樣採用預力混泥土結構。該結構施工時須有特種設備,在臺灣只有一家營造廠有此設備,因此在招標時預期將發生諸多困難。」

新建工程案於1958年5月29日招標,7月20日議價,由工信公司和聯合工程水電行得標,工程預算為310萬元,工期六個月。1958年12月1日建築本體完工,次年(1959年)5月14日落成啟用,總工程費新台幣295萬9728元,美援經費挹注172萬元。

1959年5月20日政大32週年校慶典禮,同時啟用四維堂。典禮由陳大齊校長主持,教育部長梅貽琦剪綵,美駐華大使莊萊德啟鑰。校長陳大齊命名這棟建築物為「四維堂」,典故出自《管子》四維篇「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四維堂為一多目標之建築,兼具體育活動、禮堂、學生課外活動等多種用途,舉凡文化盃合唱比賽、舞蹈比賽、金旋獎等活動,均在此舉行,亦為學校大型會考之考場。四周隔有若干房間,為學生社團辦公室。

1990年四維堂翻修為現貌。

參考資源

  • 〈政大永遠的精神象徵──四維堂〉,《政大校訊》,6(臺北,2001.10),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