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大後山樟山寺步道的記憶」:修訂間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作者回憶在政大七年的求學階段,心理系學長帶領作者從爬政大後山樟山寺步道開始,觸發往後在樟山寺步道的種種記憶以及後續對作者的影響。)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政大是我大學、研究所就讀的學校,一待就是七年。高中時代我就知道政大後山貓空、杏花林的山林名勝,進政大之後更希望多瞭解學校附近山林之美,因緣際會在社團活動中認識一位愛好登山的心理系學長,在學長的邀約下,我們在一個沒有課的下午往廣袤的「政大後山」前進,樟山寺步道的入口在校內的環山二道、環山三道交會處,沿著行政大樓旁邊的環山一道緩步上行,約半個小時的功夫,抵達這個可親可愛的幽徑。
<big>政大是我大學、研究所就讀的學校,一待就是七年。高中時代我就知道政大後山貓空、杏花林的山林名勝,進政大之後更希望多瞭解學校附近山林之美,因緣際會在社團活動中認識一位愛好登山的心理系學長,在學長的邀約下,我們在一個沒有課的下午往廣袤的「政大後山」前進,樟山寺步道的入口在校內的環山二道、環山三道交會處,沿著行政大樓旁邊的環山一道緩步上行,約半個小時的功夫,抵達這個可親可愛的幽徑。</big>


  學長告訴我:「步道旁邊有一條泥土路可到達『樟山』的山頂,樟山寺就是因為在樟山之上而命名的」我們緩步上行,從步道算起300多公尺處有一處平台,擺放座椅供人休憩,宛如識途老馬的學長帶我從步道右側看似有踩踏過的泥土徑上行,花了好一陣子終於找到樟山的山頂,旁邊的地面有個水泥狀正方體的「基點」,雖然展望欠佳,但是這樣尋找山頂的過程十分有趣,原來學校裡面有一座山啊!回到步道繼續上行,遠方天際有黑點在移動,學長說這是老鷹在盤旋,順著上升氣流翱翔而上。樟山的海拔只有185公尺,居然可以看到我印象中在深山幽谷才能看到的老鷹,讓我興奮不已,汗流不少卻值得!
<big>  學長告訴我:「步道旁邊有一條泥土路可到達『樟山』的山頂,樟山寺就是因為在樟山之上而命名的」我們緩步上行,從步道算起300多公尺處有一處平台,擺放座椅供人休憩,宛如識途老馬的學長帶我從步道右側看似有踩踏過的泥土徑上行,花了好一陣子終於找到樟山的山頂,旁邊的地面有個水泥狀正方體的「基點」,雖然展望欠佳,但是這樣尋找山頂的過程十分有趣,原來學校裡面有一座山啊!回到步道繼續上行,遠方天際有黑點在移動,學長說這是老鷹在盤旋,順著上升氣流翱翔而上。樟山的海拔只有185公尺,居然可以看到我印象中在深山幽谷才能看到的老鷹,讓我興奮不已,汗流不少卻值得!</big>


  此後一有空閒,學長與我相約探訪大台北地區的步道、古道、郊山,我學的是歷史,在行路的過程中,看到的不只是花草樹木、蟲魚鳥獸,更會留意周遭與歷史人文相關的景物,如碑碣、廟宇、房舍…等,都能觸發歷史情懷,透過登山,除了強健體魄,更能貼近台灣這塊生養、孕育我們的土地,瞭解這塊土地數百年來的動人故事。後來,我也在社團中邀約有興趣的朋友登山出遊,同時搭配解說,如此「知性之旅」,更能讓參加者有著不同的體驗與感動,不但讓我養成導覽解說的能力,更有一種「教學相長」的成就感。
<big>  此後一有空閒,學長與我相約探訪大台北地區的步道、古道、郊山,我學的是歷史,在行路的過程中,看到的不只是花草樹木、蟲魚鳥獸,更會留意周遭與歷史人文相關的景物,如碑碣、廟宇、房舍…等,都能觸發歷史情懷,透過登山,除了強健體魄,更能貼近台灣這塊生養、孕育我們的土地,瞭解這塊土地數百年來的動人故事。後來,我也在社團中邀約有興趣的朋友登山出遊,同時搭配解說,如此「知性之旅」,更能讓參加者有著不同的體驗與感動,不但讓我養成導覽解說的能力,更有一種「教學相長」的成就感。</big>


  考研究所那年,社團好友說樟山寺的神明十分靈驗,由於考試將屆,不敢耗費太多體力,好友騎機車載我上山,在樟山寺誠心祝禱。幸運地,我們都順利考上了,在深愛的母校繼續進修。還願時,搭乘小10公車上山,再沿著步道下山。金榜題名時的腳步格外輕盈,我們也吃了一個月的素食,答謝神明的庇祐。
<big>  考研究所那年,社團好友說樟山寺的神明十分靈驗,由於考試將屆,不敢耗費太多體力,好友騎機車載我上山,在樟山寺誠心祝禱。幸運地,我們都順利考上了,在深愛的母校繼續進修。還願時,搭乘小10公車上山,再沿著步道下山。金榜題名時的腳步格外輕盈,我們也吃了一個月的素食,答謝神明的庇祐。</big>


  研究所階段,我擔任「服務學習課程」的助教,在課程的安排上,基於認識校園環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態度,每學期安排一次「校園巡禮」,樟山寺步道毫無疑問列在「校園巡禮」的動線上,除了個人主觀覺得它好走,以及步道旁邊仍清晰可見從前先民拓墾時的「舊石階」,還有步道橫跨校內外,在交界處有圍牆加以區隔,讓同學看看好比萬里長城的「邊牆」也滿有趣的!
<big>  研究所階段,我擔任「服務學習課程」的助教,在課程的安排上,基於認識校園環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態度,每學期安排一次「校園巡禮」,樟山寺步道毫無疑問列在「校園巡禮」的動線上,除了個人主觀覺得它好走,以及步道旁邊仍清晰可見從前先民拓墾時的「舊石階」,還有步道橫跨校內外,在交界處有圍牆加以區隔,讓同學看看好比萬里長城的「邊牆」也滿有趣的!</big>


  出社會後,由於工作的關係,加上政大與住家路途遙遠,沒有再像從前學生時代常常漫遊樟山寺步道。但是,看著從前在樟山寺步道的照片時,心緒總是不由自主地回到位於樟山山腳下的政大,美好的回憶就像走馬燈般不斷地在我腦海浮現。
<big>  出社會後,由於工作的關係,加上政大與住家路途遙遠,沒有再像從前學生時代常常漫遊樟山寺步道。但是,看著從前在樟山寺步道的照片時,心緒總是不由自主地回到位於樟山山腳下的政大,美好的回憶就像走馬燈般不斷地在我腦海浮現。</big>


  多年來,從登山健行、漫步山野而衍生出的層面十分廣泛,小從自己找資料爬台北進郊的郊山、邀約三五好友假日出遊、把登山的心得發而為文;進而將這份學長姐照顧學弟妹的熱情傳承下去,讓這種「對一件事物的執著與熱情」投入到我的學習、工作、待人之中,對我的人際關係有正向的發展;大到決定碩士升學以「台灣史研究所」為第一志願,從文獻史料外山林野地的駁坎、石階、碑碣、屋舍、廬墓、寺廟、聚落中,探索生養、孕育無數代不同族群的台灣大地,背後不為人知的往事陳跡。這種所見、所學、所知的巧妙結合,讓我的研究所生涯過得十分充實、愉快。我想,一切都要感謝學長,開啟我生命中綠色的一扇窗,引領我進入台灣山林的美麗世界。
<big>  多年來,從登山健行、漫步山野而衍生出的層面十分廣泛,小從自己找資料爬台北進郊的郊山、邀約三五好友假日出遊、把登山的心得發而為文;進而將這份學長姐照顧學弟妹的熱情傳承下去,讓這種「對一件事物的執著與熱情」投入到我的學習、工作、待人之中,對我的人際關係有正向的發展;大到決定碩士升學以「台灣史研究所」為第一志願,從文獻史料外山林野地的駁坎、石階、碑碣、屋舍、廬墓、寺廟、聚落中,探索生養、孕育無數代不同族群的台灣大地,背後不為人知的往事陳跡。這種所見、所學、所知的巧妙結合,讓我的研究所生涯過得十分充實、愉快。我想,一切都要感謝學長,開啟我生命中綠色的一扇窗,引領我進入台灣山林的美麗世界。</big>


  在這裡,不禁想起校園民歌〈當我遠颺〉,當中有一段歌詞:
<big>  在這裡,不禁想起校園民歌〈當我遠颺〉,當中有一段歌詞:</big>


       當我遠颺不再回頭望,不要問我留戀哪一個山上
<big>       當我遠颺不再回頭望,不要問我留戀哪一個山上
      今夜的星光塞滿我胸膛,有太多的日子值得一唱再唱
      今夜的星光塞滿我胸膛,有太多的日子值得一唱再唱</big>


悠揚的旋律、真誠的呼喚,頗能符合多年來、無數次「行路樟山寺」的心情。我走過台北近郊許多步道、登臨許多山頂,但如果真問我:「留戀,哪一個山上?」我想,我會留戀在「樟山」的山上,回味著汗水、回味著友情、回味著星光,還有,回味著烙印在心板上、政大七年的點點滴滴!
<big>悠揚的旋律、真誠的呼喚,頗能符合多年來、無數次「行路樟山寺」的心情。我走過台北近郊許多步道、登臨許多山頂,但如果真問我:「留戀,哪一個山上?」我想,我會留戀在「樟山」的山上,回味著汗水、回味著友情、回味著星光,還有,回味著烙印在心板上、政大七年的點點滴滴!</big>

於 2019年4月30日 (二) 13:32 的修訂

政大是我大學、研究所就讀的學校,一待就是七年。高中時代我就知道政大後山貓空、杏花林的山林名勝,進政大之後更希望多瞭解學校附近山林之美,因緣際會在社團活動中認識一位愛好登山的心理系學長,在學長的邀約下,我們在一個沒有課的下午往廣袤的「政大後山」前進,樟山寺步道的入口在校內的環山二道、環山三道交會處,沿著行政大樓旁邊的環山一道緩步上行,約半個小時的功夫,抵達這個可親可愛的幽徑。

  學長告訴我:「步道旁邊有一條泥土路可到達『樟山』的山頂,樟山寺就是因為在樟山之上而命名的」我們緩步上行,從步道算起300多公尺處有一處平台,擺放座椅供人休憩,宛如識途老馬的學長帶我從步道右側看似有踩踏過的泥土徑上行,花了好一陣子終於找到樟山的山頂,旁邊的地面有個水泥狀正方體的「基點」,雖然展望欠佳,但是這樣尋找山頂的過程十分有趣,原來學校裡面有一座山啊!回到步道繼續上行,遠方天際有黑點在移動,學長說這是老鷹在盤旋,順著上升氣流翱翔而上。樟山的海拔只有185公尺,居然可以看到我印象中在深山幽谷才能看到的老鷹,讓我興奮不已,汗流不少卻值得!

  此後一有空閒,學長與我相約探訪大台北地區的步道、古道、郊山,我學的是歷史,在行路的過程中,看到的不只是花草樹木、蟲魚鳥獸,更會留意周遭與歷史人文相關的景物,如碑碣、廟宇、房舍…等,都能觸發歷史情懷,透過登山,除了強健體魄,更能貼近台灣這塊生養、孕育我們的土地,瞭解這塊土地數百年來的動人故事。後來,我也在社團中邀約有興趣的朋友登山出遊,同時搭配解說,如此「知性之旅」,更能讓參加者有著不同的體驗與感動,不但讓我養成導覽解說的能力,更有一種「教學相長」的成就感。

  考研究所那年,社團好友說樟山寺的神明十分靈驗,由於考試將屆,不敢耗費太多體力,好友騎機車載我上山,在樟山寺誠心祝禱。幸運地,我們都順利考上了,在深愛的母校繼續進修。還願時,搭乘小10公車上山,再沿著步道下山。金榜題名時的腳步格外輕盈,我們也吃了一個月的素食,答謝神明的庇祐。

  研究所階段,我擔任「服務學習課程」的助教,在課程的安排上,基於認識校園環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態度,每學期安排一次「校園巡禮」,樟山寺步道毫無疑問列在「校園巡禮」的動線上,除了個人主觀覺得它好走,以及步道旁邊仍清晰可見從前先民拓墾時的「舊石階」,還有步道橫跨校內外,在交界處有圍牆加以區隔,讓同學看看好比萬里長城的「邊牆」也滿有趣的!

  出社會後,由於工作的關係,加上政大與住家路途遙遠,沒有再像從前學生時代常常漫遊樟山寺步道。但是,看著從前在樟山寺步道的照片時,心緒總是不由自主地回到位於樟山山腳下的政大,美好的回憶就像走馬燈般不斷地在我腦海浮現。

  多年來,從登山健行、漫步山野而衍生出的層面十分廣泛,小從自己找資料爬台北進郊的郊山、邀約三五好友假日出遊、把登山的心得發而為文;進而將這份學長姐照顧學弟妹的熱情傳承下去,讓這種「對一件事物的執著與熱情」投入到我的學習、工作、待人之中,對我的人際關係有正向的發展;大到決定碩士升學以「台灣史研究所」為第一志願,從文獻史料外山林野地的駁坎、石階、碑碣、屋舍、廬墓、寺廟、聚落中,探索生養、孕育無數代不同族群的台灣大地,背後不為人知的往事陳跡。這種所見、所學、所知的巧妙結合,讓我的研究所生涯過得十分充實、愉快。我想,一切都要感謝學長,開啟我生命中綠色的一扇窗,引領我進入台灣山林的美麗世界。

  在這裡,不禁想起校園民歌〈當我遠颺〉,當中有一段歌詞:

       當我遠颺不再回頭望,不要問我留戀哪一個山上       今夜的星光塞滿我胸膛,有太多的日子值得一唱再唱

悠揚的旋律、真誠的呼喚,頗能符合多年來、無數次「行路樟山寺」的心情。我走過台北近郊許多步道、登臨許多山頂,但如果真問我:「留戀,哪一個山上?」我想,我會留戀在「樟山」的山上,回味著汗水、回味著友情、回味著星光,還有,回味著烙印在心板上、政大七年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