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希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劉太希(1899-1989),本校中文系教授。資料來源:政大畢業紀念冊,典藏於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劉太希(1899-1989),文人和書畫家。1962年到校,任教中文系。1973年退休,1989年辭世。

生平

劉太希,字錯公,號錯翁、無象居士、千夢堂主人。1899年9月28日(農曆8月13日)生於江西信豐大阿鎮。世代書香,父楠軒為前清貢生,曾遊宦粵贛多年。自幼早慧,少負才名。

1920年9月入北平中國大學商科。[1] 在平求學期間,曾向黃侃(1886-1935)研求詩古文辭,以異材獲黃侃奇賞,曾以詩句相贈:「盡掃秕糠繼雅聲,眼中吾子快平生」[2]。在平求學期間,經常親近劉師培、樊增祥、楊昀谷、林琴南等諸大家,時相存問,始辨津途。[3]

1924年大學畢業後,曾任江西省立第四中學校長,1928年起,先後擔任江西省星子縣、南康縣縣長,在南康縣長任內曾率領民團圍剿紅軍並獲獎;1934年轉任河南葉縣縣長。1937年對日戰爭爆發後投身軍旅,參與戎幕。最初任職軍事委員會後方勤務部機要秘書、西安行營戰時糧食管理處秘書,1940年轉任江北兵站總監主任秘書、後方勤務部參議等職。1945年戰爭結束後,曾擔任陸軍裝甲兵教導總隊簡任秘書、國防部第三廳簡任秘書等職。[4]

1949年國共內戰逆轉,赴港避禍,期間結識張大千、易君左、鄭水心和梁寒操等文人,經常以詩酒交遊。1953年抵臺,最初任教屏東潮州中學,1958年應中文系主任佘雪曼邀請,赴新加坡南洋大學講授講授《詩經》、《史記》等國學課程。[5] 1962年返臺,同年轉至政大校任教,此後在中文系講授詩經、春秋三傳、先秦諸子、楚辭等課程。課餘並在師大、輔大、東吳、淡江等兼任。渡台後任教於師範、政治、輔仁、文化、東吳、淡江等大專院校。

以書畫聞名,其書法行草,運筆多以中鋒為之,如行雲流水,且題畫文思敏捷,無論題詩作畫,皆任其天籟,順乎自然,書卷氣濃,風骨清秀俊雅,屬典型文人墨寶之作。1973年獲選為教育部國家文藝獎書法類得主。[6]

著作研究

政治大學圖書館典藏劉太希著作,書目簡列如下:

  • 《現代文藝叢談》(香港:新世紀,1953年)
  • 《千夢堂集》(新加坡:聯邦教育用品社,1961年)
  • 《國文》(臺北:正中書局,1964-1966年)
  • 《竹林精舍詩》(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 《無象庵雜記》(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 《詩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
  • 《無象庵雜記 續集》(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 《無象庵雜記 第三集》(臺北:暢流,1979年)
  • 《無象盦詩》(臺北:中華文化基金會,1986年)

大事記

日期 大事記
1900 9月28日(農曆8月13日),生於江西信豐大阿鎮。
1920 9月,就讀北平中國大學商科,1923年7月畢業。
1924 8月,任職江西省立第四中學校長,1925年7月離任。
1928 2月,任職江西星子縣縣長,1929年3月離任。
1931 6月,任職江西南康縣縣長,1932年5月離任。
1934 1月,任職河南葉縣縣長,1935年10月離任。
1937 9月,任職後方勤務部中校預備員,調西安辦公處辦理機要任務,1939年1月離任。
1938 7月,任職西安行營站時糧食管理處上校秘書,1939年1月離任。
1940 6月,任職軍事委員會後方勤務部江北兵站總監同上校主任秘書,1943年2月離任。
1943 2月,任職後方勤務部上校參議,1944年7月離任。
1946 4月,任職陸軍裝甲兵教導總隊部簡三階秘書,1946年8月離任。
1947 9月,任職國防部第三廳簡三階秘書
1954 8月,任職屏東縣潮州中學校教師,
1958 應新加坡南洋大學中文系佘雪曼邀請,前往講學。
1962 私立東吳大學法學院兼任教授
1962 8月,任職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962 9月,任職私立淡江大學文理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
1973 8月,自政大退休
1989 10月29日病逝臺北,享嵩壽91歲。

資料來源

  1. 國史館,〈劉太希〉,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廿四,編號:129-240000-2593。
  2. 劉太希,1968年1月,《竹林精舍詩》,頁41,129。
  3. 劉太希,1988年,〈記林琴南先生〉,《劉太希自選集》,頁32。
  4. 國史館,同註一。
  5. 黃議震,2017年3月8日,〈【海嶠人物萬象】劉太希與化南新村〉,《人間福報》。
  6. 中國時報,1973年12月16日,〈六二年文藝獎得獎名單評定〉,《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