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資中心


社資中心大樓,位於山下校區東側,靠近東後門,鄰接井塘樓。1972年動工興建,1973年完工,以「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命名[1]。經緯度24.9858774,121.5763395,17
規劃興建
社資科學資料中心原先舊址為天放樓(已拆除,改建為資訊大樓)。1970年代初期,政大為解決教授缺乏研究空間與藏書資料日益增多的問題,決定興建一棟大樓,預計提供64位教授、副教授研究室,100位講師及助教個人專用研究座位,以及500位研究研究生座位,合計可容納700人在內從次研究工作,以及藏書五萬冊。經劉季洪校長多方籌劃爭取,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台幣5,000,000元,由本校自籌兩年預算配合款3,000,000元,合計8,000,000元經費。此外,本校拆除舊研究部宿舍及附近新購土地共六千餘坪提供新建工程之用。[2]
1972年7月,本校興建委員會決議委託張昌華建築師設計監造,中國力霸股份有限公司承造,造價為新台幣7,756,300元。水電、空調和升降機工程則分別由大順行、國彰工程,以及合成貿易公司得標[3]興建初期,因該地都市計畫列有部份農業用地不准建築,嗣經數度交涉修改,始獲工務局通過,復因木柵地區都市細部計畫尚未定案,遂延至1972年4月17日正式開工,1973年10月2日完工[2] 。1973年10月30日由劉季洪校長主持落成啟鑰典禮外,未舉行任何儀式[4]。完工之後的社資大樓為地面四層、地下一層的鋼筋混凝⼟建物。前後棟樓地板面積共計7751.59平方公尺。
2024年社資大樓原規劃為「學生臨時宿舍」,但因爲投入經費高昂但使用時間短暫,恐造成投資浪費。故為更合理有效運用學校資源,案件最終終止執行,後續社資大樓將以X實驗學院發展空間進行規劃。[5]
建物用途
初期,社資中心大樓不僅提供各研究所必需之圖書、資料;且供給各研究所授課、辦公、討論之場所。中心內設有中山、大專聯招資料、期刊、非洲研究、美國政府出版品、聯合國出版品、本校研究生博士、碩士論文論文陳列、天方紀念各專室、及各研究所圖書資料室等供國內外學術界人士與本校教職員研究生閱覽[6]。經增建後,社資大樓現今前棟為教學空間、研究室,以及辦公空間等機能;後棟⽤途為展演廳及圖書室空間;地下室現況為機房及資料儲存空間。[7]
增建時間
1982年歐陽勛校長決定社資中心進行增建,由張昌華建築師設計監造,天功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劉漢卿承包,增建了地下室防空避難室與一至四層閱覽室[8]。2009年吳思華校長任內,社資中心再度進行整修,陸續更新內部空間,成立調查訪問室;設置互動研討會議室、數位展演廳,民國史料館暨名人書房等;另外,亦有孫中山紀念圖書館、人文中心、雷震研究中心、政大版社及數個跨領域計畫辦公室的進駐,共同形塑本校人文創新的基地。[9]
資料來源
- ↑ 政治大學,2024年8月23日,〈政治大學第230次校務會議記錄 討論事項第二案社資_規劃構想書_草案_完整〉,《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記錄合訂本》。
- ↑ 移至: 2.0 2.1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報告,第31次校務會議紀錄,1971年1月22日。
- ↑ 臺北市工務局,1981年12月27日,〈使用執照〉複本,編號:62使字1660號。
- ↑ 國立政治大學,1973年11月,<新建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大樓及游泳池等工程落成,教育大摟及學生膳廳亦正發包興建中>,《政大校刊》,第104期,3851頁。
- ↑ 政治大學,2023年4月12日,〈政治大學第223次校務會議 校園規劃與及建委員會工作報告〉,《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記錄合訂本》。
- ↑ 國立政治大學,1970年5月,<一年來的校務措施 —— 劉季洪>,《政大校刊》,第77期,1865頁。
- ↑ 國立政治大學,1973年11月,<新建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大樓及游泳池等工程落成,教育大摟及學生膳廳亦正發包興建中>,《政大校刊》,第104期,3851頁。
- ↑ 臺北市工務局,1983年3月14日,〈使用執照〉複本,編號:70使字0302號。
- ↑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校碑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