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公哲

出自政大記憶網
於 2024年6月16日 (日) 04:39 由 Pailinch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熊公哲(1897-1990)

熊公哲(1895-1990),字翰叔,號果庭,中國古典文學學者,1955年應聘任教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1959年兼任系主任,1972年自政大退休。

生平

1895年9月21日生於江西奉新縣鄉間的仕紳家庭,家中昆仲三人居幼。幼時就學於父謇修公手創建賢小學,能日誦千文、撰文不落俗套,頗獲業師余介卿器重。

1910年考入江西南昌知名的私立心遠中學,中學畢負笈北平,1916年就讀北京大學中文系。1919年大學肄業期間參加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中榜,受眾人矚目。

1921年大學畢業後執教鞭於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中國大學,後因母校心遠中學熊純如校長邀請,返回江西南昌任心遠大學任教,講授詩歌及諸子之學。後心遠大學因財務困難停辦,遂於1926年重返母校中學執教,同時間也在南昌其它中學省立江西第一中學兼課。1927年6月中共在南昌發起暴動,失敗後地方滿目瘡痍政務需人孔急,於是加入江西省政工作。先於1929年9月擔任江西靖衛處科長,次年4月轉任江西自治籌備處科長。1929年至1930年回任教育本職,出任江西一中校長。

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上書時任河南省主席劉峙,建言獲劉認同,聘為蓮幕。1934年擔任駐豫特派綏靖公署同上校參議;1936年轉任豫皖綏靖公署同上校秘書。1937年隨劉峙轉任第一戰區長官,擔任陸軍第一督練公署同上校秘書。同年劉峙調宜昌任職湘鄂川黔邊區綏靖公署,隨劉轉任鄂湘川黔邊區公署同上校諮議。1938年隨劉峙調重慶衛戍總司令部,擔任衛戍總司令部同上校諮議。同年5月調中央訓練團受訓。

中訓團結訓後旋即奉調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擔任同上校處員。此後供職侍從室達八年之久。1941年轉任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第十組同上校副組長。在重慶襄贊戎幕期間,

1945年侍從室奉令裁撤,專任中央政治學校 |- |1945||中央政治學校復員南京,隨校東遷,任國史館編修 |- |1947||膺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江西奉新) |- |1949||隨國民政府渡臺,擔任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國文教員多個政府部門職位,後來也在1939年加入國民黨,擔任各級委員以及國民大會代表。

1955年時應聘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教授,1959年兼任系主任,及研究所教授,課餘並在臺灣師範大學兼課。1972年自政大退休。1990年4月因肺炎入住臺大醫院,同年4月29日病逝,享嵩壽96歲。

著作

  • 《荀卿學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 《王安石政略》(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年);
  • 《仰止詹言》(臺北:作者自行出版,1953年);
  • 《孔學發微》(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
  • 《果庭文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 《荀子今注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 《果庭讀書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 《兩漢儒家諸子荀學乎申韓乎》(臺北:作者自行出版,年份不詳)。


軼事

當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後,文壇風氣逐漸轉向提倡文藝革新,伴隨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有許多人跟隨這股風氣改變寫作模式,但仍堅持著自己對古典文學的熱愛,曾說過:「丈夫讀書,舉手投足,當指天下萬世而為期,一時之晦塞,終身之寂莫,所甘心焉。且自昔荊榛之中,蕭艾彌望之壤,必有一二芳草茁乎其間,以搘柱之。」時常和其他文人針對經史百家之學切磋交流,也曾和許多文學大家學習古文法。[1]

熊公哲任教心遠大學期間,與汪闢疆、王曉湘、餘仲詹併稱「江右四子」,熊公哲為四人當中最年輕者,每次開課總吸引無數學生聽講,上課從不帶課本講義,卻能引經據典、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令同學們都十分佩服[2]

熊公哲一生淡泊名利,家產雖薄但有書籍可讀對他來說已是足以,而家中瑣碎事務則是全交由夫人處理。次子熊琬回憶父親有如武俠小說中的隱者:「待人慈祥、作息規律,行如風、坐如鐘,且每天寫書法、練拳,就是個儒者形象。住在化南新村時,經常穿著長袍外出散步,當時新光路還是個羊腸小道,旁邊都是稻田竹林。有一次走在路上有潭水,我還在猶豫要怎麼過,他撩起長袍,啪一聲就過去了,還回頭跟我說,『人生遇到困難就要這樣』。」[3]

大事紀

年份 事蹟
1897年 9月21日(農曆8月3日)生於江西奉新縣岡霞村
1916年 就讀國立北京大學
1919年 參加高等文官考試及格
1921年 自國立北京大學畢業,留平任教
1923年 擔任北平私立華北大學、私立中國大學等校教授
1925年 應昔日中學校長熊純如邀請,返回江西南昌擔任心遠大學教授
1927年 9月南昌暴動結束後,擔任江西靖衛處科長
1928年 4月任江西自治籌備處科長
1929年 擔任江西一中校長
1930年 中原大戰後上書劉峙,建言獲劉認同,聘為駐豫特派綏靖公署同上校參議
1936年 1月轉任豫皖綏靖公署同上校秘書
1937年 1月隨劉峙轉任第一戰區,擔任陸軍第一督練公署同上校秘書
1937年 9月隨劉峙調宜昌任湘鄂川黔邊區綏靖公署,任鄂湘川黔邊區公署同上校諮議
1938年 3月隨劉峙調重慶衛戍總司令部,擔任同上校諮議
1938年 5月入中央訓練團受訓,並加入國民黨
1939年 奉調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擔任處員上校
1941年 轉任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第十組同上校副組長
1945年 侍從室奉令裁撤,專任中央政治學校
1945年 中央政治學校復員南京,隨校東遷,任國史館編修
1947年 膺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江西奉新)
1949年 隨國民政府渡臺,擔任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國文教員
1955年 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應聘中文系教授
1957年 中國文字學會第二屆理事
1959年 兼任中文系主任
1962年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常務理事
1971年 中國文字學會第九屆理事
1972年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十三屆理事
1972年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1972年 自政大退休
1976年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十七屆理事
1977年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十八屆理事
1977年 臺北正中書局出版《孔學發微》
1990年 4月29日病逝臺大醫院,享嵩壽96歲。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