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公哲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熊公哲(1895-1990)

熊公哲(1895-1990),字翰叔,號果庭。中國古典文學學者,1946年任教中央政校,講授諸子之學。1955年應聘任教政治大學中文系,1959年兼任系主任,曾任中文研究所所長,1972年退休。

生平[編輯]

1895年9月21日生於江西奉新鄉間仕紳家庭,家中昆仲三人居幼。笤齡就學於父謇修公手創建賢小學,能日誦千文、撰文不落俗套,受業師余介卿獎掖,由是益發憤向學。1910年就讀江西南昌知名學府私立心遠中學,中學畢業後負笈北平,1916年考進北京大學中文系[1]。1919年大學肄業期間,參加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一試及第,頗受眾人矚目。

1921年自北大文科畢業,最初任職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廳[2],暇餘則執教鞭於北平私立華北大學私立中國大學,1925年應昔日師長熊純如邀請,返回江西南昌擔任心遠大學教席,講授詩歌及諸子之學。後心遠大學因財務困難停辦,遂於1926年重返母校心遠中學執教,同時間也在南昌省立江西第一中學兼課。

熊公哲雖出身文人,但並未以文士自限;嘗自謂生平以漢諸葛武侯、唐陸贄以及清曾國藩為典範[3]。1927年6月中共在南昌發起暴動失敗後,贛省滿目瘡痍、政務需人孔急,一度加入江西省政工作。先於1929年9月擔任江西靖衛處科長,次年4月轉任江西自治籌備處科長。1929年至1930年回歸教育本行,出任省立江西一中校長。

1931年間時值國民政府圍剿紅軍,撰寫「以有定治無定」剿匪方策,上書時任河南省主席劉峙,獲劉賞識,延聘入蓮幕。1934年擔任駐豫特派綏靖公署同上校參議;1936年轉任豫皖綏靖公署同上校秘書,西安事變發生後,豫皖綏靖公署發佈重要公告,均出自其手筆[4]。1937年隨劉峙轉任第一戰區長官,擔任陸軍第一督練公署同上校秘書。同年劉峙調宜昌任職湘鄂川黔邊區綏靖公署,隨劉轉任鄂湘川黔邊區公署同上校諮議,公餘在河南大學兼課。1938年隨劉峙調重慶衛戍總司令部,擔任衛戍總司令部同上校諮議。同年5月調中央訓練團受訓。

中訓團結訓後,旋即奉調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擔任同上校處員。此後供職侍從室達八年之久。1941年轉任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第十組同上校副組長。在侍從室襄贊戎幕期間,曾應邀至中央政治學校及中央大學等校兼課,講授古文及諸子之學。前政大校長李元簇歐陽勛,以及前文理學院徐佳士等人,當年在重慶小溫泉就讀政校時,均曾受業門下[5]

1945年抗戰勝利,軍委會侍從室奉令裁撤,1946年專任中央政治學校教職。政校復員南京,隨校東遷。在寧期間一度擔任國史館編修。1947年膺選為江西奉新縣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6]

1949年國共內戰局勢逆轉,隨國民政府渡臺,最初擔任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國文教員,1954年國立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次年應校長陳大齊之聘,擔任中文系教授,1959年再兼系主任,以及研究所教授,課餘並在臺灣師範大學兼課。

1972年自政大退休。1990年4月因肺炎入住臺大醫院,同年4月29日病逝,享嵩壽96歲。2005年,熊家後人及門下弟子依其名成立果庭書院,以紀念這位國學前輩。

著作[編輯]

熊公哲早年沉浸於翰藻,及長鑽研諸子百家之學,三十以後,則專注於孔學和儒家之間的辨疑。其孔學論述主要觀點有二:一為「魯教與齊教」不同,另一則為「孔子非儒」[7]。歷年出版著作如下:

  • 《荀卿學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 《王安石政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 《仰止詹言》(臺北:作者自行出版,1953年);
  • 《孔學發微》(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
  • 《果庭文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 《果庭讀書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 《荀子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 《兩漢儒家諸子荀學乎申韓乎》(臺北:作者自行出版,年份不詳)。

軼事[編輯]

熊公哲自北京大學畢業初入行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後,文壇風氣逐漸轉向文藝革新,伴隨新文化運動興起,有許多人跟隨這股風氣改變寫作模式,但熊則「不驚不惑、抱道自固,未嘗曲己以從」。他一方面和劉師培張爾田等人窮研經史百家之學;另一方面,則私從林琴南馬通伯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7%9A%E6%B0%B8%E6%A8%B8 姚永樸]等人,宿問古文法。他曾說:「丈夫讀書,舉手投足,當指天下萬世而為期,一時之晦塞,終身之寂莫,所甘心焉。且自昔荊榛之中,蕭艾彌望之壤,必有一二芳草茁乎其間,以搘柱之。」[8]

熊公哲1925年任教江西南昌心遠大學期間,和當時同校任教學者余仲詹、汪闢疆、王曉湘等三人,並稱「江右四子」。四人各有擅長;余仲詹長於訓詁、汪闢疆長於詩、王曉湘長於詞,而熊公哲則長於諸子之學。其中尤以熊公哲最為年輕,每逢開課總吸引許多學生前來聽講,熊上課從不帶課本講義,卻能引經據典、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令心遠學子十分佩服[9]

曾在紐約大學執教的熊玠,在接受記者訪問述及其父,「一生都將自己置身於與書為伍的小天地中,不煙不酒,也不看電影,更沒有任何享受,但是卻永遠都抱有一份赤子之心。」學生高大鵬則說,熊老師自喻是「孔門的掃地童」,終身願為發揚孔學為己任,要做一位不倒的掃地童[10]

大事紀[編輯]

年份 事蹟
1897年 9月21日(農曆8月3日)生於江西奉新縣岡霞村
1916年 就讀國立北京大學
1919年 參加高等文官考試及格
1921年 自國立北京大學畢業,留平任教
1923年 擔任北平私立華北大學、私立中國大學等校教授
1925年 應昔日中學校長熊純如邀請,返回江西南昌擔任心遠大學教授
1927年 9月南昌暴動結束後,擔任江西靖衛處科長
1928年 4月任江西自治籌備處科長
1929年 擔任江西一中校長
1930年 中原大戰後上書劉峙,建言獲劉認同,聘為駐豫特派綏靖公署同上校參議
1936年 1月轉任豫皖綏靖公署同上校秘書
1937年 1月隨劉峙轉任第一戰區,擔任陸軍第一督練公署同上校秘書
1937年 9月隨劉峙調宜昌任湘鄂川黔邊區綏靖公署,任鄂湘川黔邊區公署同上校諮議
1938年 3月隨劉峙調重慶衛戍總司令部,擔任同上校諮議
1938年 5月入中央訓練團受訓,並加入國民黨
1939年 奉調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擔任處員上校
1941年 轉任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第十組同上校副組長
1945年 侍從室奉令裁撤,專任中央政治學校
1945年 中央政治學校復員南京,隨校東遷,任國史館編修
1947年 膺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江西奉新)
1949年 隨國民政府渡臺,擔任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國文教員
1955年 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應聘中文系教授
1957年 中國文字學會第二屆理事
1959年 兼任中文系主任
1962年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常務理事
1971年 中國文字學會第九屆理事
1972年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十三屆理事
1972年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1972年 自政大退休
1976年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十七屆理事
1977年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十八屆理事
1977年 臺北正中書局出版《孔學發微》
1990年 4月29日病逝臺大醫院,享嵩壽96歲。
2005年 12月30日熊家後人及門下弟子成立果庭書院,以資紀念。

連結[編輯]

  1. 歐陽祖經,1966年,〈南昌熊純如先生墓表〉,《江西文獻》第8期,頁20。
  2. 林香葵,1988年1月25日,〈永遠年輕的人 講課不帶課本的熊公哲〉,《大華晚報》。
  3. 〈國大代表熊公哲訃聞、行狀各三份〉,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一,編號:1280007270001A。
  4. 同註2。
  5. 聯合報,1984年8月18日,〈熊公哲大壽 美總統函賀〉,《聯合報》。
  6. 〈熊公哲〉,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一,編號:129-210000-2112。
  7. 江西文獻出版社,1990年6月,〈熊公哲先生行狀〉,《江西文獻》。第141期。
  8. 同前註。
  9. 同前註。
  10. 張必瑜,1984年8月19日,〈國學大師自喻掃地童 九十大壽禮金決移獎學用〉,《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