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胡秉正.jpg」:修訂間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圖檔描述:胡秉正  <br>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圖檔描述:胡秉正  <br>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nowiki>
{| class="wikitable"
|+ <big>'''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big></nowiki>  
|+ <big>'''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big>
|-
|-
! <big>'''個人資料'''</big>  
! <big>'''個人資料'''</big>  
第96行: 第96行:


{{CC-BY-NC}} <!--請選擇授權模式,ARR、GFDL、CC-BY-SA、PD,填於大括弧中。-->
{{CC-BY-NC}} <!--請選擇授權模式,ARR、GFDL、CC-BY-SA、PD,填於大括弧中。-->
<noinclude>[[Category:政大教師]]</noinclude>
<noinclude>[[Category:政大教師圖片]]</noinclude>
<!--可新增尚未存在的分類,或者可有一個以上分類喔。ex:<noinclude>[[Category:欲分類名稱]]</noinclude>-->
<!--可新增尚未存在的分類,或者可有一個以上分類喔。ex:<noinclude>[[Category:欲分類名稱]]</noinclude>-->

於 2024年7月17日 (三) 07:42 的最新修訂

圖檔描述:胡秉正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個人資料
性別:男
出生:1904年1月22日,中國安徽省合肥縣
逝世:1994年,中華民國臺北市
貫籍:中國安徽省合肥縣
學歷
* 安徽省合肥縣城東小學畢業(1920年)
* 安徽省合肥縣城東小學畢業(1920年)
* 先修班畢業(1921年)
* 安徽省合肥縣省立二中畢業(1923年)
* 南京安徽中學畢業(1926年)
* 蘇州江蘇省立醫學專科學校教育系畢業(1930年)
* 英國倫敦大學專攻心理學M.Sc(Master of Science,科學碩士)學位畢業(1938年)
經歷
* 安慶安徽大學預科班擔任齊務員(訓育員),兼任社會學教師(1929年8月初-1930年)
* 安慶省立第一職業學校任職訓育主任(1931年)
* 安徽中學擔任教務主任(1931年8月)
* 中央軍校上校教官(1938年9月-1938年12月)
* 中英庚款董事會一員職銜為教育專門幹事(1938年12月初-1944年)
* 四川教育學院兼課教授教育心理學(1939年)
* 負責留英考試主辦工作(1940年4、5月)
* 第九中學校長(1944年12月29日-1946年7月)
* 學術審議會專門委員(1946年7月-1947年3月)
* 國立邊疆學校校長(1947年3月-1949年4月18日)
* 教育部督學(1949年5月-1950年3月)
* 國立編譯館任編纂(1950年3月-1950年8月)
* 省立屏東中學校長(1950年8月-1953年1月)
* 故宮博物館院前聯合管理處國立北平圖書館編纂(1953年1月)
* 法商學院和行政專科學校教授(教普通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1953年8月-1956年7月
* 警官學校任教普通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1954年-1956年7月)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心理學教授(1956年8月-1975年8月1日)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主任(1959年8月-1969年8月)
* 臺中東海大學兼課教授(1959年8月)
* 國立政治大學教務處長(1969年8月-1972年8月)
著作
* 《吳偉士普通心理學》譯,正中書局出版
* <孟氏行爲困擾調查表之修訂及對大學生行爲困擾調查研究>:《政大學報》第十五期;1967年
* 《教育心理學》1971年,作者:胡秉正;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1973年—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名詞解釋;中國行爲科學社
* 《心理學》第三章<行爲的發展>;1972年9月;中國行爲科學社
* 《教育心理學》第五章<【教】與【學】的社會心理因素>;1976年1月;中國行爲科學社
* 《青年心理學》第一章<青年期:意義及歷史的展望>;中國行爲科學社

CC BY-NC 3.0
CC BY-NC 3.0

本網站上傳圖片採用CC-BY-NC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勿做為商業用途」

檔案歷史

點選日期/時間以檢視該時間的檔案版本。

日期/時間縮⁠圖尺寸使用者備⁠註
目前2024年3月29日 (五) 02:29於 2024年3月29日 (五) 02:29 版本的縮圖283 × 267(45 KB)心咪留言 | 貢獻

下列頁面有用到此檔案:

詮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