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耐安」:修訂間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
(→大事記) |
||
第65行: | 第65行: | ||
| 1935 || || || 任首都及省院訓育主任,至1937年 | | 1935 || || || 任首都及省院訓育主任,至1937年 | ||
|- | |- | ||
| 1936 || || || 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 | 1936 || || || 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至1944年 | ||
|- | |- | ||
| 1940 || || || 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 | 1940 || || || 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 ||
|- | |- | ||
| 1945 || || || 任省立安徽學院教授和安徽大學復校委員會委員 | | 1945 || || || 任省立安徽學院教授和安徽大學復校委員會委員 |
於 2024年5月30日 (四) 16:53 的修訂
胡耐安(1899年9月9日—1977年10月26日),原名有祉,後更名有麐,以耐安為字,別署遯園,安徽涇縣人。社會學家和民族學家,國立政治大學邊政學系首任系主任。
生平
著作
雜文
- 1941:《將何以開展邊疆教育》、《民俗學發凡》、《說傜》
- 1943:《邊疆問題與邊疆社會問題》
- 1957:《我國邊疆地區之人文觀》
- 1963:《民俗、民俗學的探究》
- 1964:《突回族系與伊斯蘭》、《西南邊疆民族概述》、《邊疆宗教概述》、《文化交流、文化涵化與文化的演變》
- 1965:《民族主義與民族文化》、《中國邊疆民族中最大的一個族支:僰族羣》
- 1967:《中華民族族系統類概述》、《臺灣原住民分述》
- 1969:《關於壯人的族稱》
- 1972:《文化復興與社會革新》
- 1973:《文化、社會之適應課題》
- 不詳:《文化的自我精神之確立》、《文化之自我秉賦與空流和時變》、《中國人談中國人》
專書
- 1936:《先秦諸子學》、《中國文法學檢討》
- 1941:《邊疆社會學》
- 1947:《民族學》
- 1958:《儒道墨三家評介》
- 1960:《邊政通論》
- 1961:《邊疆宗教》
- 1963:《邊疆民族志》
- 1964:《中國民族志》
- 1967:《遯園雜憶》
- 1968:《中國民族系支簡編》
- 1969:《賢不肖列傳》、《賢不肖別傳》、《新湘軍志》、《中華民族》
- 1972:《香港三筆》
- 1977:《六十年來人物識小錄》
- 不詳:《先秦諸子學》、《中國文學檢討》、《粵北之山排住民》、《人類學(譯)》、《數說大陸風光》
軼事
大事記
年 | 月 | 日 | 大事記 |
---|---|---|---|
1899 | 9 | 9 | 生於安徽省涇縣東鄉龍坦村 |
1912 | 秋 | 進府城中學堂就讀 | |
1920 | 8 | 入學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就讀社會系 | |
1923 | 秋 | 因關東大地震回中國探親,休學一年 | |
1924 | 任湘軍總司令部秘書 | ||
1925 | 赴日繼續學業 | ||
1926 | 夏 | 國民革命軍北伐,奉召回國,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宣傳計畫專員,再度休學 | |
1927 | 兼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青年部秘書和中央日報編輯委員會委員 | ||
1928 | 赴日本完成學業 | ||
1929 | 任中國國民黨湖南省黨務改組委員兼宣傳部長 | ||
1930 | 任國立暨南大學教授 | ||
1932 | 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組織訓練方案討論委員會委員 | ||
1932 | 改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設計委員,至1935年止 | ||
1935 | 任首都及省院訓育主任,至1937年 | ||
1936 | 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至1944年 | ||
1940 | 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 ||
1945 | 任省立安徽學院教授和安徽大學復校委員會委員 | ||
1946 | 任國立邊疆學校教授,至1949年,也受聘於私立大廈大學兼課 | ||
1949 | 任行政院蒙藏委員會委員、受聘於教育部特約編纂 | ||
1951 | 春 | 來臺灣 | |
1956 | 11 |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學系首任系主任 | |
1961 | 9 | 28 | 出席在東京舉行的東南亞學術文化合作會議,至10月2日 |
1969 | 8 | 辭邊政學系兼系主任職務,專任教授 | |
1969 | 赴香港珠海書院講學一年 | ||
1973 | 8 | 自政大退休,改聘為民族社會學系兼任教授 | |
1975 | 8 | 改聘為政大邊政研究所兼任教授 | |
1977 | 10 | 26 | 因腦血管硬化逝世於三軍總醫院,享年79歲 |